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的静脉输液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该技术是维持静脉通畅及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患者。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37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其中18例(48.6%)肘部没有可见或可触及的浅静脉,选择上臂深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7例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100%。PICC管留置时间为(32.0±19.8)d,2例(5.8%)患者分别在置管后第21和39天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拔管,18例(48.6%)患者的PICC仍在使用。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使部分肘部无可见或可触及浅静脉的老年患者也能安全置入PICC。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导管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网络平台在置管患者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17 2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 227例,女10 027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20 3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 188例,女12 196例,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置管后治疗间歇期均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观察数据的录入时间、数据的完整性、各种并发症描述准确性和用词规范性。结果 对照组17 25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46±6)s;观察组20 38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12±5)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660,P<0.05)。对照组数据完整例数11 732例,较完整3 623例,不完整1 899例;观察组数据完整19 568例,较完整725例,不完整91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12.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1 840例,不准确5 414例;观察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8 427例,不准确1 9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14.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5 280例,不规范1 974例;观察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9 659例,不规范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00,P<0.05)。结论 简单、方便的数据总结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更好地保证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对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的病人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外径为0.8mm(Fr3)、(Fr4),1.6mm(Fr5)结果 本组穿刺成功率95.1%(包括:穿刺2次成功),失败率为4.9%。609例插管成功后的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占12%;(2)重症静脉炎在一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的占21.4%。(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1%,失败率占66.9%。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单,可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   总被引:132,自引:11,他引:121  
目的 分析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证的患参加本研究,材料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由柔软的硅胶材料制成,外径为0.8mm(3Fr)、1.2mm(4Fr)、1.6mm(5Fr)。结果 640例患中,穿刺成功率占95%(包括穿刺两次成功),失败率占4.8%。609例插管成功后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的患占12%;(2)重症静脉炎一般在1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占21.3%;(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失败率占66.9%。结论 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于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的优点,有临床推广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从上肢浅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常规上腔静脉在心脏的右侧,但也会有上腔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10.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相似文献   

11.
陈晓容 《医疗装备》2020,(6):149-150
目的比较置入式输液港(IVPA)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接受IVPA置管,对照组接受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率、并发症情况及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度评分、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患者给予IVPA的舒适性更高,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13.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留置期间容易并发静脉炎,本文以护理工作为主要着眼点,对PICC致静脉炎的病因和诊断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ml按照快-慢-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6%,处理组为4.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 少量快-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固定方法对导管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留置PICC导管患者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缝合固定(A组)、免缝胶带交叉固定(B组)和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C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留置期间导管固定的牢固性、并发症发生率、固定部位皮肤损伤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B组导管移位的发生率(57.5%)明显高于A组(12.5%,P=0.000)和C组(7.5%,P=0.000),导管脱出的发生率(15.0%)亦明显高于A组(0,P=0.034)和C组(0,P=0.034).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在B组(25.0%)明显高于A组(7.5%,P=0.034)和C组(5.0%,P=0.012);在A组中并发穿刺部位蜂窝织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20.0%比2.5%,P=0.034).A组患者出现固定翼下的皮肤压痕的发生率(37.5%)明显高于B组(5.0%,P=0.000)和C组(5.O%,P=0.000),且A组患者皮肤破损的发生率(22.5%)也高于B组(5.0%,P=0.023)和C组(0,P=0.005);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刺激痛在A组(52.5%)中明显增加,高于B组(0,P=0.000)和C组(2.5%,P=0.000).患者对3组不同导管固定法的满意度在A组(12.0%)显著低于B组(62.5%,P=0.000)和C组(90.0%,P=0.000),且C组满意度最高,明显高于B组(P=0.004).结论 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固定法可以作为胶带和缝合固定的替代,具有等同于缝合法对导管的固定作用,预防了导管移位、脱出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缝合固定造成的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10例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维护及导管使用的临床观察,探讨导管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 10例患者采用超声弓l导下塞丁格技术分别置入4Fr单腔、5Fr双腔、6Fr三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患者成功上臂置管,常规维护,并发症较少.结论 导管耐高压注射、能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流速快,可以满足临床加强CT造影及大量补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10例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维护及导管使用的临床观察,探讨导管的特点及安全性。方法1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分别置入4Fr单腔、5Fr双腔、6Fr三腔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成功上臂置管,常规维护,并发症较少。结论导管耐高压注射、能够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流速快,可以满足临床加强CT造影及大量补液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