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①了解苏南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分布。②测定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的百分数。方法用基因芯片方法对103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病毒基因分型,并测定这103例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K细胞的百分数。结果 103例丙型肝炎中1b型95例(92.2%),2a型4例(3.9%),3b型1例(1.0%),1b+2a混合型3例(2.9%),未发现1a、3a。103例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的百分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丙肝基因型患者NK细胞的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苏南地区丙肝患者基因分型以1b型为优势株。②NK细胞的减少是导致丙型肝炎的慢性化过程与迁延不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解莹  谢晨 《中国保健》2010,(10):7-8
目的探索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在辽宁省大连地区的分布及流行的优势型,并探讨HCV基因型与肝病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巢式PCR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对85例抗-HCV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丙肝相关肝癌病人进行HCV的基因分型。结果85份抗HCV阳性标本中,HCVRNA检出率为61例,占71.76%(61/85)。在85份抗HCV阳性血清中,仅检出了61例1b和2a型感染者,其中1b型32例,占52%(32/61);2a型29例,占48%(29/61)。结论大连地区基因型为1b型和2a型两种型,符合中国丙肝病毒基因分型,大连地区1b型和2a型基本相等。未发现1b和2a基因型因肝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赤峰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情况,与传播途径,肝功及HCV-RNA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HCV-Ab(+),HCV-RNA(+)标本479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分析不同感染途径HCV基因型分布区别及不同基因型与HCV-RNA水平,肝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1b型239例(49.9%),2a型229例(47.8%),2i型6例(1.25%),3b型2例(0.42%),2r型1例(0.21%),3a型1例(0.21%),1a型1例(0.21%)。输血史15例(5.22%),毒品注射史229例(47.81%),纹身3例(0.6%),穿耳孔2例(0.4%),手术史61例(12.73%),拔牙21例(4.38%),夫妻感染6例(1.25%)。肝功异常321例,肝功正常158例,肝功异常以2a型居多。HCV-RNA复制水平1b和2a型无明显差异。结论赤峰地区HCV流行株为1b型,主要感染途径为毒品注射史(包括少数静脉药隐者和大部分短期或偶尔毒品注射者,所应用毒品为安纳加)。HCV-RNA水平与基因型无关系,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 L等2a型与1b型无统计学差异。年龄﹥50岁的以1b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HCV感染者基因亚型分布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了112例HCV感染者血清标本,测定HCV RNA病毒载量、Sanger测序法检测HCV基因亚型分布、ALT、AS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112例标本中血清学分型率为80. 4%,其中1b型占39. 3%,2a型占35. 7%,3a型占3. 6%,6a型占0. 9%,6g型占0. 9%,未检出组占19. 6%。基因1b型、2a型、3a型与未检测组HCV RNA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1b型、2a型和3a型与未检出组A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兰州地区HCV感染以1b型为主,其次为2a型、3a型、6a型、6g型。且HCV基因亚型与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及HCV RNA病毒载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该地区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估丙型肝炎病毒(HCV)3b、6a基因亚型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川、滇、黔地区的242例丙型肝炎患者,通过焦磷酸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分析其基因亚型构成,并与2006年的分布情况比较。结果 236例HCV-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分型,发现1、2、3、6等4种常见基因型和1a、1b、2a、2b、3a、3b、6a等7种常见基因亚型以及2种少见基因亚型。其中1b型占37.4%、3b型占28.4%、6a型占16.5%。3b、6a基因亚型在67例涉毒人员和169例非涉毒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3.3%、29.8%和22.5%、11.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云南地区3b亚型比例(48.2%)高于四川和贵州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滇、川、黔三地之间6a亚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006年的基因分布情况相比,3b、6a亚型所占比例明显上升(P0.05)。结论 HCV 3b、6a亚型在我国西南地区占有很高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PCR-反向点杂交检测武汉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对82份HCV-RNA阳性的血清进行基因分型,并对PCR产物测序验证,同时分析患者的性别、丙型肝炎临床类型与基因型分布相关性。结果 82份HCV感染样本共检出4种基因型,分别为lb、2a、3b和6a型,其中1b占73.1%,2a占14.6%,3b占7.3%,6a型占5.0%,各型测序结果与GenBank相应序列一致,1b型患者中重度型丙型肝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型(P<0.05),基因型分布差异与性别无关。结论武汉地区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与中国其他地区HCV基因型分布相一致,1b型患者临床症状较其他类型重,输血是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PCR-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便,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联合病毒唑治疗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3例,筛查自身免疫抗体;然后分为试验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和对照组(自身免疫抗体阴性),均给予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病毒唑治疗。观察治疗前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和肝功能、治疗过程中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9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共检出自身免疫抗体阳性28例,其中抗线粒体抗体阳性17例,抗平滑肌抗体阳性8例,1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阳性3例。两组治疗前HCVRNA载量,以及治疗后快速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中试验组患者血ALT和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仅治疗第36,4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IFNα-2a联合病毒唑可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和阴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但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不如自身免疫抗体阴性患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对照组血清ALT、AST、TBil、IL-17水平以及在丙型肝炎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特点,探讨病毒载量与IL-17、ALT、AST、TBil的相关性。方法 85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包括2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6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所有丙型肝炎患者抗-HCV抗体检测S/CO〉3.8(排除抗-HCV假阳性患者),研究对象分为4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ALT、AST、TBil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抗-HCV抗体和细胞因子IL-17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RNA的病毒载量。结果(1)通过各组间多重比较,丙型肝炎患者各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毒载量〉1×10^3组IL-17水平与ALT、AST水平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2)按照病毒载量HCV-RNA高低分组,病毒载量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随着病毒载量的升高IL-17水平也随之升高。结论患者组IL-17、ALT、AST、TBil的检测水平升高可能与患者肝细胞的炎性损伤有关,并且IL-17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脏的损伤程度。在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中病毒载量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4月玉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感染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均留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抗-HCV、HCV-R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水平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HCV-RNA、抗-HCV与ALT、AST、GGT变化的关系。结果 8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HCV阳性91.95%(80/87),HCV-RNA阳性66.67%(58/87);HCV-RNA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组ALT、AST、GGT分别为(56.21±20.53)U/L、(48.93±16.51)U/L、(45.74±6.52)U/L,(78.51±15.43)U/L、(60.73±9.82)U/L、(56.81±10.74)U/L和(104.61±30.82)U/L、(73.52±10.23)U/L、(57.92±11.31)U/L均高于HCV-RNA阴性组(P<0.05);HCV-RNA中水平组ALT、AST、GGT高于低水平组(P<0.05),HCV-RNA高水平组ALT、AST、GGT高于HCV-RNA中水平组(P<0.05);随着HCV-RNA载量的提升,抗-HCV S/CO≥1.0所占比例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抗-HCV检查结果S/CO≥1.0患者ALT、AST、GGT为(80.72±20.93)U/L、(65.23±10.64)U/L、(55.42±12.21)U/L均高于S/CO<1.0者(P<0.001);抗-HCV、HCV-RNA均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LT、AST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HCV-RNA阳性率较高,且均与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的变化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患者肝组织损伤情况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生化指标和血清病毒标志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对132例CHB患者行肝穿刺活检,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y-GT)、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和血清病毒标记物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血清TBIL,ALT、AST、y—GT、TBA平均值随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ALB则相反,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有明显相关(P〈0.05);HBehg的表达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HBV—DNA水平与肝炎症变化和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与病理诊断比较,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轻度74.24%(49例),中度60.38%(32例),重度53.85%(7例)。结论血清TBIL、ALT、AST、γ—GT、TBA可反映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的程度;ALB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进展的指标。血清HBeAg的表达和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仅凭血生化指标、血清病毒复制活跃与否判断肝病活动性是不全面的,应将肝组织病理作为判断肝炎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以78例未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HCV-F基因区进行准种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CV RNA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患者血清中的抗F蛋白抗体、Th1(IL-12,IFN-γ)和Th2(IL-5,IL-10)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7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46例为抗HCV-F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9%。HCV1b亚型患者F基因区准种数目高于非HCV1b亚型(P=0.002)。F基因区SSCP条带数与HCV RNA载量及ALT/AST水平呈正相关(均有P〈0.05)。另外,与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相比,F基因准种数量〉2的患者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12、IFN-γ水平降低(P=0.023,P=0.010),Th2细胞因子IL-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24,P=0.012)。结论 HCV-F基因区准种多样性与病毒复制、肝损伤和机体Th2优势应答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 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HBV、HCV、HIV间合并感染以及单纯HBV或HCV感染患者血清IL 18、VEGF、TGF β1含量,同时检测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 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并分析它们与IL 18、VEGF、TGF β1的相关性;另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30例作对照组进行IL 18、VEGF、TGF β1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IL 18、VEGF、TGF β1含量变化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比单纯HBV和HCV感染以及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IL 18、VEGF、TGF β1值以HBV+HCV+HIV感染模式最高[分别为(312.44±45.24)pg/L、(326.43±51.24)pg/mL、(283.51±49.27)μg/L],其次为HCV+HIV感染模式[分别为(224.32±34.37)pg/L、(257.72±47.72)pg/mL、(204.11±43.28)μg/L],HBV+HCV感染模式最低[分别为(129.44±27.62)pg/L、(147.67±41.22)pg/mL、(120.47±30.23)μg/L],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IL 18、VEGF、TGF β1水平与相应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GG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7、0.652、0.672;0.643、0.618、0.623; 0.712、0.673、0.705)。结论检测血清IL 18、VEGF、TGF β1含量,对 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病情的合理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静脉吸毒人群中HIV/HCV感染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并分析对照组、HIV感染组、HCV感染组、共感染组人群的肝功能相关指标,10个月后对10例共感染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HCV阳性组与共感染组ALT检测值分别为(98.77±50.08)IU/L、(109.72±63.20)IU/L,高于对照组的(29.73±11.35)IU/L及HIV阳性组(28.55±12.31)IU/L(P〈0.01)。10例共感染者ALT、AST随访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共感染者及HCV单独感染者肝损伤导致ALT、AST指标异常,HIV对HCV感染肝损伤未产生明显加重作用。HIV/HCV共感染者的肝损伤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主要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病毒e抗体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复杂、多样,与初次感染年龄、HBV载量、基因型、突变位点、HBeAg状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丙型肝炎病毒和/或丁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及宿主免疫状态等有关。慢性HBV感染过程可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或无病毒复制期和病毒恢复活性期。部分HBeAg阴性、ALT高水平和HBV脱氧核糖核酸高滴度(〉10^5拷贝/ml)患者,可出现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功能衰竭等肝脏相关综合征。现有证据表明,合理使用抗HBV药物可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清前白蛋白对慢性乙肝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3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43例),分别检测ICGR15、PA及肝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中度组ICGR15及PA较轻度组显著下降(P0.05),重度组ICGR15及PA较轻度组、中度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中度组较轻度组ALT、AST、CHE、TBI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组ALT、AST、CHE、TBIL较轻度组及中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LP较轻度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PA与ALT、AST、ICGR15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是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储备能力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有助于对患者预后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骨桥蛋白(OPN)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HBV感染血清学标志和HBV DNA的结果分为:A组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为正常健康志愿者.用ELISA测血清OPN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HBeAg阳性组水平最高,OPN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其他疾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病情活动和应用拉米夫定防治此病情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根据拉米夫定治疗基线时的血清HBV DNA载量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清ALT 正常,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39例(A组);血清 ALT 正常,HBV DNA≥103拷贝/mL, 60例(B组); 血清ALT≥2倍正常值上限, HBV DNA≥104 拷贝/mL, 27例(C组)。每3~6个月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一次,观察12~18个月。结果A组和B组中有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用拉米夫定治疗,在随访过程中发生HBV DNA明显升高者29例(61.70%),31例(65.96%) ALT升高,10 例(21.28%) 发生肝功能失代偿;而接受了拉米夫定治疗的52例患者,随访中仅4例 (7.69%) 发生病情再活动。C组患者拉米夫定治疗有效率为37.04% (10/27),显著低于在没有肝脏炎症活动时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的有效率(92.31%)(χ2=27.82,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诱导HBV感染的再激活和加重肝损害。拉米夫定能有效防治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且预防应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延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The role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genotyp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HCV genotypes in southern Taiwan, we analysed 418 patients with chronic HCV infections. HCV genotyp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n HCV Line Probe Assay. The predominant HCV genotype was 1b (45.5%), followed by 2a/2c (30.9%) and 2b (6.9%). The prevalence of genotype 1b in HCC patients (60.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ose with liver cirrhosis (38.7%) and chronic hepatitis (38.7%) (P=0.003 and P<0.001, respective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CV 2a/2c infection had higher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levels than those with chronic HCV 1b infection (P<0.001).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isease sever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lder age, genotype 1b, lower ALT levels and lower viral load. Based on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and serum HCV RNA levels, HCV 1b infection was still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HCC. In conclusion, the predominant genotypes in southern Taiwan were 1b and 2a/2c, and disease severity was associated with genotype 1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