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淑霞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187-218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42例ITP患者和30例对照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并评价其与血小板抗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ITP患者PAIgG、PAIgA、PA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者(P〈0.01);与对照者相比,ITP患者外周血CD3+显著降低(P〈0.01),CD4+减低(P〉0.05),CD8+明显升高(P〈0.05),而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1),同时CD4+/CD8+比值的降低与血小板表面抗体IgG、IgA、IgM增高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ITP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和比例失常,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漂移,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ITP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探讨凉血解毒方药对ITP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方法选取56例ITP患者,男12例,女44例;年龄18~62岁,中位年龄29岁。给以凉血解毒方药治疗(地黄止血胶囊2‘.0 g,3次/d,口服,凉血解毒中草药煎剂升板汤,1剂/d)。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90 d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后第90天,总有效率为73.2%。56例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 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1.01±0.67)%,(2.81±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重症ITP患者CD4+CD2+5调节性 T细胞水平低于非重症患者[(0.71±0.23)%,(1.48±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患者治疗后90 d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高于治疗前[(1.93±0.53)%,(10.1±0.6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有效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TP 患者外周血CD 4+CD 2+5调节性 T 细胞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5);凉血解毒方药提升CD4+CD2+5调节性T 细胞水平可能是治疗ITP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体调节蛋白CD59在艾滋病(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及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确诊HIV感染者外周血标本(观察组),同时收集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进行细胞表面染色。使用BDFACSCanto流式仪检测各项指标,采用FACSDiva软件分析CD4^+T细胞CD5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59^+CD4^+T、CD59^-CD4^+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观察组CD4^+T细胞CD5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5.198,P〈0.01);CD59+CD4^+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升高(t=5.968,P〈0.01);而CD59^-CD4^+T细胞的凋亡比例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53,P=0.8577)。结论HIV感染可引起CD4^+T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的表达,而CD59的表达会使CD4^+T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PBMC)和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健康人、4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P)刺激培养72h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IFN-γ)浓度,流式细胞仪以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锭(AnnexinV-FITC/PI)法检测PBMC凋亡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BMC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培养上清液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PBMC凋亡率呈负相关(r=-0.647,P〈0.01);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PBMC凋亡率呈正相关(r=0.598,P〈0.01)。结论严重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AICD)和Th1/Th2失衡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晚期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0例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10例健康人比较。结果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数量增加(17.9±6.1)%,表达高于正常人(6.81±0.4)%(P〈0.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无关(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Treg细胞在肺癌患者中比率明显升高,并与临床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变化及Th1/Th2的漂移,并分析肿瘤负荷对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患者30例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T淋巴细胞中CD3^+、CD4^+28^+/CD3^+、CD8^+28^+/C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CD8^+3^+,CD28^-较正常组升高(P〈0.01);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CD4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80与CD86均相对于正常水平降低(P〈0.01);Th1细胞因子(IL-2、IFN-γ)降低(P〈0.01);Th2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结论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胃癌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关系;Th1/Th2失衡,表明肿瘤细胞出现免疫逃避与胃癌的发展可能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探讨其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CSHB)、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PBMCs中Treg的比例。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2.45±0.23)%,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9.48±0.48)%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较健康对照组(5.65±0.61)%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Treg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病毒抑制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sFas/sFasL和T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亚群的变化及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sFas和sFasL含量,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法(APAAP)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数量。结果肺结核、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sFas、sFasL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患者外周血sFasL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外周血sFasL含量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组患者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肺结核组。肺结核、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外周血CD3^+、CD4^+T细胞降低。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sFas/sFasL系统和T淋巴细胞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周血sFasL含量可作为鉴别糖尿病是否已合并肺结核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史为涛  王勤英  赵雪  赵龙凤 《中国医药》2013,8(10):1418-14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与抗病毒远期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核苷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为病例组(92例),另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入选对象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病例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d抗病毒治疗,定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及肝功能等。结果治疗48周时,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无应答者分别为11、69、12例。治疗前病例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明显高于对照组[(8.2±5.2)%比(3.0±0.7)%,P〈0.05]。无应答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完全应答组和对照组[(11.6±1.6)%比(5.6±1.3)%、(3.6±0.8)%、(3.0±0.7)%,P〈0.01];部分应答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和对照组(均P〈0.01);完全应答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远期疗效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对ITP患儿T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分别从35例ITP患儿及3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外周血中分离出T细胞并分成3组培养,即空白对照组,加入PKC的激活剂PMA的PMA组,同时加入PKC激活剂PMA与抑制剂H-7的PMA+H-7组,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抑制蛋白κB(I-κB)的表达。结果ITP患儿的PMA组NF-κB活化的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儿童的PMA组(P〈0.05),且I-κB水平显著低于上述两组(P〈0.05),而ITP的PMA+H-7组NF-κB活化的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ITP的PMA组,且I-κB水平显著高于该组(P〈0.05)。结论ITP患儿T细胞NF-κB的活化可能受PKC信号传导的调控,T淋巴细胞PKC-NF-κB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可能是ITP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对胆囊癌细胞GBC—SD凋亡的体外诱导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SP-1及其受体CD36,CD47作用后HCCLM3的凋亡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Caspase-3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TSP-1组凋亡率(10.56±0.63)%显著高于对照组(3.17±0.33)%和CD47阻断组(4.05±0.27)%(P〈0.01)。CD36阻断组(8.49±0.37)%高于对照组或CD47阻断组,低于TSP.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TSP-1组(0.575±0.026)和CD36阻断组(0.583±0.023)显著高于对照组(0.336±0.031)和CIM7阻断组(0.412±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SP-1在体外可诱导胆囊癌细胞GBC-SD的凋亡,TSP-1与受体CIM7结合后上调Caspase3的表达可能是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变化意义及冷冻消融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冷冻消融术前和术后3个月外周血CD4+CD25+T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占总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15.1±1.6)%vs(7.3±1.2)%,t=15.56,P=0.000]。其升高与患者血清AFP浓度(t=2.16,P<0.05)、肿块大小(t=2.73,P<0.05)和临床分期(t=3.00,P<0.01)显著相关,而与患者性别(t=0.23,P>0.05)、年龄(t=1.61,P>0.05)和结节数量(t=1.00,P>0.05)无显著相关。冷冻消融治疗能使CD4+CD25+T细胞显著性降低[(14.5±1.6)%vs(11.3±1.4)%,t=4.37,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水平较高,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可作为肝癌患者荷瘤状况和疗效评估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37mAb对宫颈癌患者CIK细胞的功能调节。方法分离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常规CIK培养体系中加入CD137mAb为实验组(CD137-CIK组),同时对照组加入鼠IgG1同型对照(IgG1-CIK组)。动态观察CIK细胞体外增殖;流式检测CIK细胞凋亡率、细胞表型及CD3+CD56+细胞内因子的表达;LDH酶释放法检测CI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两组CIK细胞均有很强的增殖活性,实验组细胞浓度最高达(20.92±3.57)×106/mL,对照组为(14.02±2.68)×106/mL(P<0.05);第21天实验组和对照组CD3+CD56+细胞比例分别达到(35.48±5.46)%和(25.12±4.18)%(P<0.05);CD137-CIK组细胞凋亡坏死率明显低于IgG1-CIK组;实验组CIK细胞体外杀伤宫颈癌HeLa细胞株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检测CD137-CIK组中CD3+CD56+细胞内IL-2,IFN-γ表达上调,IL-4,IL-10表达下调。结论 CD137mAb介导的共刺激信号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癌患者CIK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和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了解感染性休克患儿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观察20例ICU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和20例健康体检dxJL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补体水平。结果①感染性休克患儿CD3、CIM、NK细胞活性和IgM、补体C,水平比健康小儿明显降低[(55.41±21.09)%与(73.93±5.77)%;(20.87±8.16)%与(39.04±4.24)%;(11.56±6.65)%与(16.94±4.55)%;(0.88±0.43)%与(1.32±0.50)%;(0.91±0.36)g/L与(1.31±0.44)g/L;均P〈0.01];IgA水平升高[(3.02±1.23)g/L与(2.05±0.71)g/L,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外周血CD4细胞活性可以反映感染性休克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愈疡胶囊对正常小鼠外周血和脾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愈疡胶囊高剂量组和愈疡胶囊低剂量组 分别灌胃蒸馏水及相应药物,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能明显升高小鼠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4分子表达量(P〈0.01或P〈0.001).结论:愈疡胶囊可增强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为该药的免疫增强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左乙拉西坦对婴儿痉挛患儿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婴儿痉挛患儿左乙拉西坦治疗[起始剂量10 mg/(kg·d),2次/d,每周添加10 mg/(kg·d)至最小有效量,最大剂量40 mg/(kg·d)]前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患儿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并与25例正常婴儿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gG、Ig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3.94±0.64)g/L比(5.19±0.53)g/L;(0.26±0.08)g/L比(0.33±0.12)g/L](P<0.05),IgM高于正常对照组[(0.91±0.25)g/L比(0.71±0.29)g/L](P<0.05);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病例组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CD4降低[(38±7)%比(44±8)%]、CD8增高[(23±6)%比(16±8)%],CD4/CD8[(1.62±0.28)比(2.55±0.21)]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CD8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为(18±5)%](P〈0.05),CD4/CD8较治疗前上升[(1.98±0.25)](P<0.05).结论 婴儿痉挛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左乙拉西坦对其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臭氧治疗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全身及局部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将144例CIN Ⅰ级、高危HPV感染的患者按HPVDNA载量分为3组:高载量组(>1000 RLU/CO)67例,中载量组(500 ~1000 RLU/CO) 45例,低载量组(< 500 RLU/CO) 3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与慢性宫颈炎对照组静脉血CD4+、CD8+、CD4+/CD8+比值变化及宫颈组织中CD4+、CD8+的变化,并对CIN Ⅰ级、高危HPV感染的患者于臭氧治疗后进行检测,并追踪1、3、6、9、12个月.结果 CIN Ⅰ级、高危HPV感染的患者外周血CD4+下降、CD8+增高,CD4+/CD8+下降,CIN Ⅰ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组织中CD4+、CD8+低表达,在CIN Ⅰ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CIN Ⅰ组经臭氧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D4+增高[对照组:35.8±1.2比34.7±1.2,CIN Ⅰ组:36.7 ±0.5比36.6±0.6] 、CD8+下降[对照组:23.1 ±1.2比24.1 ±1.1,CIN Ⅰ组:22.7±1.1比23.2±1.0],CD4+/CD8+上升,而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CIN Ⅰ组宫颈组织CD4+和CD8+表达的阳性增高[对照组:57.6% (83/144)比46.7% (67/144),56.9%(82/144)比50.0% (72/144),CIN Ⅰ组:75.0% (108/144)比63.3%(91/144),63.9%(92/144)比53.3%(77/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CIN Ⅰ组患者宫颈组织CD4+和CD8+表达的阳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臭氧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高危HPV感染患者1个月后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0%(55/67) 、84.4%(38/45)、90.6%(29/32),各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84.7%.结论 臭氧治疗通过改善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OSAHS)脑血管运动反应性及外周血白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β1(BKcaβ1)亚单位表达的改变.方法 选OSAHS患者216例为OSAHS组,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将OSAHS组分为轻度(76例)、中度(87例)、重度(53例)OSAHS组;选择同期单纯性打鼾(AHI<5次/h)的健康体检者6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过度换气、屏气及倾斜试验评价患者脑血管运动反应性和自动调节能力,并检测白细胞中BKCaβ1mRNA表达.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重度OSAHS组患者低碳酸血症期、高碳酸血症期脑血管运动反应性降低,由卧位至立位平均动脉压和脑血流速度恢复90%所用时间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重度OSAHS组卧位和立位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7 ±15)和(108 ±14)mm Hg(1 mm Hg=0.13 kPa),平均舒张压分别为(72±16)和(64±12)mm Hg,平均脑血流速度分别为(41±9)和(33±13)cm/s,不同体位间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对照组和中、重度OSAHS组的BKCaβ1mRNA表达值分别为1.13 ±0.41和0.63±0.38、0.48 ±0.29,中、重度OSAHS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838、9.588,P<0.05),中、重度OSAH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1,P<0.05).脑血管运动反应性与BKcaβ1mRNA呈正相关,与血管的舒张能力关系较强(r=0.685,P<0.05).结论 OSAHS患者尤其是中、重度患者脑血管运动反应性减弱,BKcaβ1mRNA表达降低,BKcaβ1导致了血管的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