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持续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两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重症哮喘患者37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CPAP组和BiPAP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气管插管率、依从率、有效率、病死率和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气管插管率均有改善,且两组患者依从率、有效率、病死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iPAP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AP和BiPAP无创通气均可改善重症哮喘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和降低气管插管率,而BiPAP通气模式在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方面更有优势,所以对于重症哮喘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两种通气方式均可选择,而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推荐使用BiPAP通气.  相似文献   

2.
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确诊为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BiPAP治疗.动态观察两组通气前及通气后4 h、24 h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变化.结果:BiPAP治疗4 h后动脉血气明显改善,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通气前后各项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好转 (P<0.05).结论:BiPAP对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简便、无创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重度哮喘应用无创通气并加气道给药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并加气道给药治疗重度哮喘能否较常规治疗者改善预后,减少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机率。方法常规治疗加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并加气道给药,治疗重度哮喘患者57例,以同期住院同等病情仅做常规治疗的57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治疗4、24h后血压、心率、呼吸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pH值、PaCO2及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有效率为96.12%,明显高于对照组75.43%,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大大减少了使用有创呼吸机的机率。结论应用无创通气并加气道给药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大大减少了插管机械通气的机率,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价值并总结经验。方法抽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数据并处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早分压、呼吸频率及心率等在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76.1%,治疗组的气管插管率4.56%和病死率4.4%均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23.56%和病死率23.9%,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80例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呼吸、心率、血气指标变化和病情改善程度;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结果试验组经BiPAP治疗后患者呼吸、心率、血气指标变化和病情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是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可以改善通气及生命体征、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哮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iPAP呼吸机,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均全愈出院,1例因痰液较多,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有5例行气管插管通气,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BiPAP呼吸机是治疗重症哮喘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 ICU无创正压通气 (NPPV)治疗急性左侧心力衰竭 (急性左心衰 )的疗效.方法4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 30 min症状不能缓解时,加用 BiPAP无创通气.观察无创通气治疗 24 h前后心率、血气分析、BNP、临床表现.结果 35例无创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很快平稳 ( P〈0.05),总有效率87.5%.结论 急性左心衰患者早期使用 BiPAP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急性难治性左心衰竭(ALVF)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ALVF患者72例,随机分为NIPPV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强心、扩冠、利尿等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6h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分析的变化,及24h病情好转率、气管插管率、死亡率。结果:①治疗组任何时段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6h内仅有HR减慢较治疗前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任何时段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相应时段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h好转率高(P〈0.05)、气管插管率低(P〈0.05)及死亡率低。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LVF疗效显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按治疗方法将入选的55例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26例)和药物治疗组(29例)。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心脏彩超及血脑钠肽前体N末端(NT-proBNP)检测结果。结果:26例应用BiPAP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气分析指数、射血分数及NT-proBNP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药物治疗组比较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PAP配合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更能迅速改善症状,纠正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无创正压通气对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选取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重症发作的患者1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氧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NIPPV)的治疗。对照组予以氧疗、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临床切实有效,需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和危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双水平气道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及生命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气及生命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双水平气道无创正压通气能明显改善急性危重哮喘患者临床症状,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治疗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确诊为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BiPA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48h的血气分析(pH值、PaCO2、PaO2、SaO2)、肺功能(FEV1、FEV1/FVC%、PEF)及最终观察指标(治愈率、气管插管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日)。结果治疗组动脉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改善及最终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急性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重症肺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祛痰、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鼻导管给氧。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心率、气管插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显著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气指标,减少气管插管发生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早期,在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在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仅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将两组分别治疗2、24、48 h后,观察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以及其他气血的检查结果。最后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对比,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所需的治愈时间。结果 在相同时段,治疗组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等都比对照组疗效好,而且治愈时间比对照组要低许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重症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加宏 《黑龙江医药》2010,23(3):455-456
目的:探讨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与常规呼吸内科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7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二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一致下,治疗组加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5天为一治疗阶段,观察患者5天后的症状体征及pHPaO2PaCO3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在血气分析各数值间做统计学分析。结果:BiPAP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气指标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HPaO2PaCO2 P值均〈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有统计学意义(各P值均〈0.05)。结论:BiPAP通气支持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创通气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探讨重症哮喘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将75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治疗。评价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呼吸(RR)、心率(HR)、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及住院时间的长短。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住院时间和血气分析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通气治疗在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期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04-200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54例COPD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予常规治疗联合使用无创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治疗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变化,心率改变、呼吸频率,住院病程,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比较24小时后,两组患者血气、APACHEⅡ评分及气管插管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血气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气管插管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NIPPV可改善COPD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及减少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BiPA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生理指标、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R、RR、PaCO2/FEV1/FVC%、PEF、pH、Pa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综合治疗联合BiPAP显著改善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疗效优于常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张海燕  范国峰 《河北医药》2011,33(9):1330-1331
目的 探讨2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耐受性.方法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老年患者87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组和常规给氧组,观察分析3组患者治疗2h后动脉血气、生理参数,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和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CPAP组和B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近年来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能量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低浓度氧疗,治疗组采用面罩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BiPAP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气指标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通气支持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