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缬沙坦80-160 mg/d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8.63%,高于对照组的71.42%(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压、LVEF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CHF安全有效,并对心衰患者的二级预防有利。  相似文献   

2.
王栋印 《中原医刊》2007,34(1):88-89
缬沙坦是新一代非杂环类口服有效的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AngⅡ)Ⅰ型受体(AT1)拮抗剂,我们2004年8月-2005年8月应用该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236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的CHF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80mg/d,治疗4-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率、心胸比、血压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缬沙坦治疗CHF疗效好,副作用少,是比较理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王小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973-974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CHF的疗效。方法入选CHF患者100例,年龄42岁~7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加用缬沙坦片40~80mg/d,从40mg/d开始,如血压稳定,2周内加至80mg/d,观察治疗3个月。2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心功能、HR、SBP、DBP、SV、CO、LVEF、左室内径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CHF有明显疗效,可以作为不能耐受ACEI患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对46例CHF患者在原有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观察治疗后较治疗前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功能情况和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收缩末径(LVESD)减小,LVEF明显增加.患者治疗后血压有下降,血钾略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无明显变化.结论贝那普利治疗心力衰竭是安全的,并且能提高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增加LVEF.  相似文献   

8.
王敏  慕和军  许萍 《黑龙江医学》2003,27(8):605-605
目的 观察氯沙坦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的心力衰竭患者。男 2 5例 ,女 1 1例 ,心功能 (NYHA分级 )Ⅲ级 1 4例 ,Ⅳ级 2 2例。给予口服氯沙坦 2 5~ 1 0 0mg。 1次 /d ,治疗 4~ 6周。观察治疗前后 ,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下降 (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P <0 0 1 ) ,心功能改善 1~ 2级 ,药物副作用少 ,病人耐受性好。结论 氯沙坦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单独用药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高血压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的标准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依那普利10mg/d;治疗组为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d,随访半年。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以判断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率、血压、LVESD、LVEDD及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依那普利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独应用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方法 对 5 4例慢性 CHF用药前按 NYHA标准心功能分级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 75 mg~ 15 0 mg/d,平均观察 3月。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P<0 .0 5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SV(每搏输出量 )、CO(心排血量 )、EF(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 V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厄贝沙坦用于慢性CHF疗效确切 ,副作用少 ,可作为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口服地高辛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探讨其纠正心功能不全的作用机制。方法25例慢性CHF患者,连续14d给予口服地高辛0.25mg/d,观察心功能分级的改善程度,采用放免法测定CHF患者服药前后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的浓度。结果服用地高辛后,心功能分级未改善的患者.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I含量明显降低(P分别为0.02、0.01);与心功能分级有改善的患者比较,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含量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75、0.830)。结论地高辛具有不依赖心功能改善而降低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浓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缬沙坦80mg/d+贝那普利10mg/d)和对照组(贝那普利10mg/d)各31例,治疗时程1年。治疗12周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行血生化、肝肾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1年的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肝肾功能均无显著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1年的住院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CHF是安全的,且疗效优于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3.
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洋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59-160
目的探讨单用缬沙坦和缬沙坦、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CHF患者40例在应用洋地黄、利尿、血管扩张剂治疗的基础上,分为A组(n=20,口服缬沙坦40~160mg/d);B组(n=20,口服缬沙坦40-160mg/d、卡托普利37.5~150mg/d),治疗前后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行血生化、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缬沙坦单用治疗CHF优于缬沙坦与卡托普利联合。  相似文献   

14.
十余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现已用为治疗慢性及难治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药物。我们用琉甲丙脯酸(CPT)治疗重度CHF20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9例心功能Ⅲ、Ⅳ的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缬沙坦组(41例)、安慰剂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心功能改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住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缬沙坦组治疗6个月和1年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5~0.01)、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缬沙坦治疗6个月和1年期间,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再住院率明显比安慰剂组为少(P〈0.05)。发生心肌梗死、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源性死亡等均比安慰剂组减少,但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治疗重症CHF患者疗效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率,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重症CHF的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依贝沙坦 (irbesartan)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 ,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n =30 )及对照组 (B组 ,n =30 ) .两组常规使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A组加用依贝沙坦 75~ 1 5 0mg·d-1 ,B组加用卡托普利 2 5mg 3·d-1 ,治疗 4~ 6wk ,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胸比、左室舒张压未期内径 ,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 :A组治疗后心率 (次·min-1 ) (1 1 5± 9)vs (83± 1 1 ) ,血压 (kPa)SP :(1 7.4± 1 .8)vs(1 3.4± 1 .5 ) ,DP :(1 1 .5± 0 .8)vs (9.4± 0 .6 ) ;心胸比 (0 .73± 0 .0 5 ) %vs (0 .5 2± 0 .0 3) %以及左室舒张压未期内径 (6 5 .3± 6 .8)mmvs (5 0 .7± 3.9)mm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P <0 .0 5 ,P <0 .0 1 ) ,左室射血分数 (0 .38± 0 .0 3) %vs (0 .6 0± 0 .0 5 ) %较治疗前增加 (P <0 .0 1 ) ,心功能改善 .A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B组差异显著 (P <0 .0 5 ,P <0 .0 1 ) .结论 :依贝沙坦对CHF患者心功能有显著改善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应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病例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6min步行距离、超声电图指标、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39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有31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7.5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的所有指标均无太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治疗措施后,观察组的6 min步行距离用户超声电图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指标无明显改变,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诸多肽类细胞因子如心钠素、脑钠素、内皮素等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观察外源性心钠素是否对CHF患者血浆BNP、AngⅡ水平以及心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