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全肝双期动态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43例经活检、手术、血管造影证实的肝细胞癌全肝双期螺旋CT扫描资料,逐一对比动脉期、门脉期CTr影像。结果:①双期扫描动脉期能充分反映肝细胞癌血供特点,瘤灶强化率达88。4%(38/43)。②平扫边缘清楚的肿瘤,双期显示肿瘤边缘部三种形态的包膜。以动脉期显示率最高,③平扫边缘不清的肿瘤,动脉期瘤灶大小与平扫基本符合,门脉期多数有缩小,动脉期能更真实地反映肿瘤范围,④显示肿瘤肝内、外扩散双期优于单期。结论:螺旋CT全肝双期动态扫描更能全面显示肝细胞癌影像特征并更贴切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2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结果:26例基于手术病理和影像方法共发现45 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4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66.7% 、86.7% 、71.1% 、65.2% 、93.3% 。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97例SHCC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肝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的病灶检出率,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SHCC及MHCC检出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7例患者采用GE—Hispeed螺旋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而60~70s开始门脉期扫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97例共发现病灶150个,其中MHCC41个。对直径≤3cm和直径≤1cm的病灶,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双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86%、67.33%、92%及68.29%、29.27%、75.61%,肝动脉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脉期,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SHCC和MHCC的血供特点,对SHCC尤其是MHCC的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双期动态增强螺旋CT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边缘血供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螺旋CT双期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边缘的血供情况.方法:对52例经活检、手术及血管造影诊断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螺旋CT全肝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的分析.动脉期的延迟时间为18~20s,门脉期为50~60s.结果:①原发性肝细胞癌4种肿瘤边缘CT征象分型通过双期动态增强螺旋CT很好显示;②CT平扫显示边缘模糊的病灶,在门脉期大部分范围减小,而在动脉期范围不变.动脉期能很好的反映肿瘤的大小和形状;③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双期边缘的强化特点可以反映其病理组织学的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能够很好的展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特点及其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一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Balanrr高速螺旋CT扫描机,对3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全盱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60s行伞肝螺旋CT动脉、门静脉双期扫描、将螺旋CT扫描结果与普通CT扫描进行对照一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37岁~75岁,平均57.8岁。结果 37例中,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31例、轻度强化6例,动-静脉瘘5例。门静脉期,肿瘤全部呈低密度门静脉瘤栓11例。结论 HCC螺旋CT动脉、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结节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比较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重点评价动脉期、延迟期的价值。方法:36例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三期动态扫描后,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率。结果:36例55个病灶,螺旋CT多期扫描共发现52个,平扫、肝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及三期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70.9%,87.2%、72.7%,68.7%、94.5%。动脉期检出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各期,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对结节型肝癌的检出率。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明显提高结节型肝细胞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在肝脏富血供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21例共63个富血供肝转移灶在螺旋CT双期扫描中的表现,探讨螺旋CT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材料与方法 21例均作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20~25s行动脉期扫描,70s行门脉期扫描,有7例加作延迟期扫描,延迟时间为4min,统计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的病灶检出数目,观察病灶的强化类型,结果 21例共发现病灶63个,动脉期4检出率为92.06%(58/63),门脉期检出率为82.54%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特征与时间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随时间延迟所致的CT征象的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 41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13例经手术病理标本证实,其余患者由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A螺旋CT设备,先作平扫,然后在肿瘤靶平面进行动脉期同层面动态扫描(延迟14~21s)、全肝门静脉期扫描(延迟80~85s)及病变靶平面平衡期扫描(延迟170~285s),着重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微小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肝微小细胞癌的患者,分别采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证实;分析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的密度和边缘表现,并对小肝癌检出率及不同扫描时相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肝微小细胞癌的病灶范围在1.3~2.0cm之间。CT平扫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者占83.3%,等密度者占16.7%,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占58.3%,瘤内密度不均匀占41.7%,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占66.7%,边界模糊者占33.3%;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1.7%,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0.6%,而CT平扫的检出率为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最大,而平扫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最小,门脉期与动脉期及平扫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微小细胞癌的检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平衡期和延迟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相似文献   

12.
李小晶 《放射学实践》2007,22(3):268-270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征象.扫描层厚5~10 mm,对比剂为60%的有机碘水溶液,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 ml/s,总量80~100 ml.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开始后25~30 s,门静脉期为60~70 s.结果:小肝癌平扫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动脉期全瘤范围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肝但低于同层主动脉,门脉期肿瘤密度从高于肝迅速降至低于肝,同时也低于同层主动脉密度.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平扫一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脉期大多数再生结节不强化或呈低密度,极少有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再生结节多数为均匀强化,少数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诊断意义,特别是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脏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材料与方法: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因肝细胞癌行肝脏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的连续性病例245例,随机选择其中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的病例共36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无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36例作为对照组。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s、60s行全肝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平扫、动脉期、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癌灶、门静脉的密度变化。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6例,左支4例,右支及主干10列,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扫描非癌变肝组织高灌注15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均匀性高密度区,门脉期扫描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非癌变肝组织密度一致或略低。门脉期扫描发现异常灌注9例,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三角形低密度区。结论:门静脉癌栓是引发肝实质灌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硬化较少引起肝实质局灶性灌注异常。螺旋CT动、门脉双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发现肝实质灌注异常、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双期肝脏增强扫描对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对肝癌和肝转移瘤的检出率。材料和方法:对97例肝癌和47例肝转移瘤病人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0秒,门脉期为65秒。比较动脉期和门脉期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207个肝癌病灶,动脉期和门豚期检出率分别为92%和83%,其中对于直径≤3cm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3%和54%(P<0.005)。482个转移瘤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和96%,动脉期在7例病人中多检出17个病灶。结论:动脉期与门脉期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对肝癌和其它多血管肿瘤的检出率,对小的肝癌病灶检出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种增强方式的螺旋CT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差异,并熟悉它们在CT图像上的解剖学形态。方法 采用3.0ml/s(行螺旋CT动脉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科称双期组)和1.5ml/s(仅行螺旋CT单纯门脉期扫描,科称单期组)2种注射速率的对比剂,分别完成100和50例病人的螺旋CT检查。结果 2组各50例分析结果显示:双期组中有48例在门脉期扫描能够分别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2例巨块型肝癌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特点为肿瘤供血血管强化,结节型8例表现为病灶斑片状及边缘强化,肿瘤供血血管不明显,小肝癌5例为动脉期全瘤强化.强化后CT值可增加40HU以上,肝转移瘤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环形轻度强化,呈现典型“牛眼征”。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明确肿瘤血供和肿瘤生长方式与小肝癌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全肝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其诊断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0例肝转移瘤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全肝动态增强扫描,统计各期检出率,观察各期病灶的CT表现。结果:30例患者共发现病灶218个,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48/218(67.9%)、142/218(65.1%)、212/218(97.3%)。结论:双期螺旋CT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肝转移瘤的检出和显示其特征,反映病灶的血供,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目的: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全肝动态扫描,比较二期的病灶检出率并和超声进行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的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49例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全肝动态扫描后,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强化方式,计算检出敏感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9例共发现病灶53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双期合计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8.68%、71.70%、90.57%,双期扫描和超声(67.9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定性准确性(95.83%)也明显高于超声(80.56%)。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明显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无论检出还是定性均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之平  林海勇 《放射学实践》2003,18(10):726-728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8例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经薄层重建后在工作站行表面遮盖重建(SSD),并经切割处理,显示其冠、矢状位图像。结果:28例中,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边缘不清楚的低密度灶17例,多房或簇状9例,不规则形1例,脓腔内积气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28例均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其中有15例(53.5%)出现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脉期显示簇状征9例,边缘强化10例,环靶征8例;另1例平扫为不规则形,增强扫描动脉期灶周出现明显楔形一过性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呈不规则强化,为较特殊表现。5例三维图像直观地显示了脓肿的立体形态和位置。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脓肿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动脉期的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是肝脓肿又一重要CT表现,对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临床症状小肝癌自然史观察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符合严格标准的8例11个小肝细胞癌(SHCC)病灶的系列影像资料,观察病灶形态、密度及大小变化并计算各病灶、各时期的体积倍增时间以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发现:11个SHCC病灶的平均体积倍增时间是141天;病灶越大密度越不均匀,形态越不规则;动脉期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呈高密度,而平扫和门脉期增强扫描则分别有25%和41.7%的病灶呈等密度。故对一时难定性之肝病灶,可在3个月左右作定期CT平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