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12例神经鞘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9例多形性腺瘤均与腮腺深叶关系密切,8例有分叶,均对同侧颈动脉鞘无明显压迫;CT增强扫描呈结节状、破网状中等程度强化,部分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或不强化;7例病灶内见迂曲走行血管.12例神经鞘瘤中9例与腮腺深叶分界清晰,9例无分叶改变,9例压迫同侧颈动脉鞘向外侧移位,血管间距增宽;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呈斑点、斑片状、结节状显著强化;8例病灶内见断续显示的不成熟肿瘤血管,4例不同程度囊变,3例病灶沿神经走行方向延伸至颅内或椎管内.结论 CT可正确判断咽旁间隙肿瘤与腮腺深叶有无关系、病灶有无分叶、增强扫描有无明显强化区、病灶内血管是否完整、病灶有无颅内或椎管侵犯以及相邻颈动脉鞘位置有无改变这些特征,有助于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鞘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及18例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除1例有双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外,其余均为单发。10例多形性腺瘤均位于茎突前间隙,使同侧茎突及其肌群、腭帆张肌、二腹肌及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后移位。17例神经源性肿瘤(1例颈静脉球瘤除外)均位于茎突后间隙,肿块与腮腺深叶分界清楚,同侧咽旁脂肪组织、茎突及其肌群、腭帆张肌、二腹肌及颈内动脉受压向前移位。其中4例神经鞘瘤、3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和1例神经纤维瘤使同侧颈内动、静脉明显分离;3例颈动脉体瘤使颈内、外动脉明显分离。另外,4例多形性腺瘤(40%)在MRI上可见局灶性低信号,即"靶征"。7例副神经节瘤(88%)可呈典型的"盐和胡椒征"。结论通过MRI仔细观察咽旁间隙邻近结构的移位情况,判断肿瘤发生的精确位置并结合肿瘤的特征性信号,从而有助于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濮阳油田总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确诊的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对其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胃神经鞘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肿瘤位置分别为:胃底2例、胃体大弯侧1例、胃体小弯侧5例;肿瘤生长方向为腔内外生长2例,腔外生长3例,腔内生长3例,且均为良性肿瘤。对患者进行胃大部切除术,随访3 a,治疗成功率为100.00%。结论:在胃神经鞘瘤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扫描可实现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节细胞神经瘤( ganglioneuroma,GN)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总体发病率只占神经源性肿瘤的2%~3%[1] ,好发于后纵隔、肾上腺、腹膜后等部位,发生在咽旁间隙者相对罕见.现报道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例咽旁间隙节细胞神经瘤,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神经鞘瘤较少见,发生于咽部更为少见,CT增强扫描是诊断神经鞘瘤并且明确病灶范围的重要的辅助检查.近期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并治疗1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孝仕 《安徽医学》2004,25(5):396-397
目的 分析评价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 5 6例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  5 6例中 ,肿瘤复发 4例 ,暂时性面神经损伤 9例 ,涎瘘 7例 ,耳颞神经综合征 9例。结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体积的大小及其在腮腺中的部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建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64-306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例神经鞘瘤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7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诊断显示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底,5例患者肿瘤位于胃窦,1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患者的胃壁起源有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后肿瘤有轻至中度强化,无明显钙化现象。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神经鞘瘤上有较好效果,能将肿瘤的位置、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地显示出来,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CT诊断及鉴剐诊断。方法对本院近年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胃神经鞘瘤及10例胃间质瘤病例,CT资料完整,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特征,11例均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胃神经鞘瘤2例位于大弯侧,1例位于小弯侧。胃间质瘤4例位于胃小弯侧,6例位于胃大弯及胃窦部,7例向胃腔内生长,2例向胃外生长,1例胃腔内外生长。胃神经鞘瘤术前均误诊为间质瘤或其它疾病。结论CT能很准确地显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的关系,两者CT表现鉴别有一定困难,胃内巨大分叶样哑铃状软组织肿块是胃神经鞘瘤较特征性影像学改变,且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9.
高安生 《中外医疗》2014,33(1):177-178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50例胃神经鞘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胃壁上肿块边界清晰,多为圆形、椭圆形,所有患者肿瘤均呈良性,29例患者肿瘤质地均匀,呈持续进性强化增强;21例患者内部囊变清晰可见。所有患者肿瘤均成功切除.5年内存活率为92%。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神胃神经鞘瘤准确率高,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肿瘤,位于髓外硬膜下,多为单发,好发于青年人,无性别倾向。其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早期表现为根性症状,后期出现脊髓损害表现。MRI可帮助诊断。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少见但不罕见,在临床若不重视容易漏诊。现将我院发现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郝凯薛鹏陈勇  尚英杰 《中外医疗》2014,(5):177+179-177,179
目的探讨分析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的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结果显示6例患者肿瘤发生在胃窦、3例发生在胃底、1例发生在胃体,肿瘤平均大小(4.2±1.3)cm,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4例,其余2例为内外向生长,增强扫描后肿瘤有轻中度的强化,无明显钙化现象。结论胃神经鞘瘤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效果显著,较为准确观察到肿瘤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气管内神经鞘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对气管-支气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认识.方法 报道1例气管内神经鞘瘤,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31例气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气管内神经鞘瘤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也可有咳嗽、咯血或阻塞性肺不张,易误诊为哮喘.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气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手段,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是确诊依据.治疗可根据肿瘤部位、大小以及患者状态选择手术或气管镜下切除.结论 对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效果不好的呼吸困难患者应注意气管内肿瘤的可能,气管镜下冷冻切除是治疗气管内神经鞘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MSCT表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等情况。结果临床表现为胃壁起源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6例病灶可见不同程度囊变,CT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囊变区不强化,未见明显钙化灶。结论 MS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正确认识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咽旁间隙肿瘤(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33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9例,除1例神经胶质瘤患儿出院随访外,均治愈。恶性肿瘤4例,1例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2例恶性多形性腺瘤,治愈。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目前带瘤生存,身体状况良好。术后并发口角偏斜3例,腮腺瘘1例,周围性面瘫1例,声嘶1例,Homer氏综合征1例,张口受限2例。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多,其次为神经鞘瘤。CT,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颈侧切开为其主要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临床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认识。方法:报告近二十年来收治的7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4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口内径路2例,颈侧切开径路5例。结果:所有病例经随访2-8年,均无复发。结论:该病应早期诊断,CT应列为常规检查;手术切除要彻底,颈侧切开为一安全,彻底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鞘瘤占颅内神经鞘瘤的0.8%~8%[1],神经鞘瘤卒中临床上少见,三叉神经鞘瘤卒中罕见[2].现报道一例右侧桥小脑角三叉神经鞘瘤伴卒中的显微外科手术,对桥小脑角肿瘤的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唐山市中医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0月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46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其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观察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44例,腮腺腺淋巴瘤1例,腮腺恶性肿瘤1例。CT检查结果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43例,腮腺腺淋巴瘤2例,腮腺恶性肿瘤1例。两种方法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1)。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7%、100.0%、97.8%。结论 CT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较高,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能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CT增强扫描对肿物的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对术前的评估和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听神经瘤主要是起源于内听道前庭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亦称前庭神经鞘膜瘤,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0%、颅内肿瘤的6%~8%[1-2],因它生长的部位、大小不同而压迫不同的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随着CT、MRI检查等诊断技术的应用,听神经瘤是一种罕见肿瘤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但听神经瘤合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表现. 结果 30例神经鞘瘤中,位于颈动脉间隙22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MSCT平扫见肿块内密度均匀9例,其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或均匀类囊样密度;密度不均匀21例,其软组织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并见2例高密度钙化.MSCT增强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内可见增强部分呈斑驳样,形态不规则. 结论 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