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阻OSAS合并CVD患者的血粘度变化 ,探讨OSAS相关事件与CVD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抽取OSAS合并CVD患者 6 2例 ,并设立正常对照组 6 0例 ,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 ,同时观察血糖、血脂、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等指标。结果 ①OSAS合并CVD组PSG监测 ,呼吸紊乱次数、呼吸紊乱指数、平均呼吸暂停时间、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最低SaO2(% )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②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 ,OSAS合并CVD患者全血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OSAS合并CVD组血糖、血浆E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CGR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③OSAS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呼吸紊乱指数、睡眠低通气、血压增高、红细胞增多、血粘度增加呈正相关。结论 OSAS合并CVD患者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明显异常 ,血粘度增高、血脂异常、ET增高是OSAS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对确诊重度OSAS 45例和对照组进行睡眠监测及相关血栓前状态指标测定。结果重度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OSAS患者血液中反应血液流变性的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升高,反映凝血和抗凝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升高、反映纤溶系统活性D-dimer升高,抗凝血酶Ⅲ复合物(AT-Ⅲ)降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降低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物(PAI)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各个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OSAS患者存在PTS,是心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爱平  杨叶  叶阳 《西部医学》2007,19(5):791-792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30例UAP患者和15例冠脉造影无狭窄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抽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纤溶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相比,UPA患者血浆中t-PA活性减低,PAI活性增高,Fg和DD含量增高。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凝血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止凝血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中的变化。方法:对16例MM患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P-选择素),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抑物(α2-PI)及内皮素-1(ET-1),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测定,并交这些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M患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TM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01),而凝血因子Ⅱ、Ⅷ、Ⅹ活性,Fbg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虽有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M患存在着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是临床出血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血液粘度增加,血液缓慢不畅,损害毛细血管,也可造成或加重出血。  相似文献   

5.
蝮蛇抗栓酶对脑梗塞患者血浆tPA,PAI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思中  李光勤 《重庆医学》1996,25(4):240-241
蝮蛇抗栓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脑梗塞具有治疗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是反映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蝮蛇抗栓酶对脑梗塞患者血浆tPA及PAI活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脑梗塞患者蝮蛇抗栓酶治疗前后血浆tPA、PAI活性来了解该药对机体纤溶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循环中凝血纤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循环中凝血纤溶的变化.方法: 选22例UAP患者和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冠状静脉窦(CS)、主动脉根部(AO)和上腔静脉(SVC)血,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AP患者冠脉循环中t-PA活性减低(P<0.05),PAI活性增高(P<0.01),Fg含量增高(P<0.01),DD含量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患者三部位各指标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UAP患者在心绞痛缓解后,冠脉循环中凝血、纤溶状态与周围循环血中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及纤溶活性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HA法测定了65例2型DM2和30名正常对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测定血粘度和血脂。结果:显示2型DM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粘度,量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有视网膜为2型DM组的血浆D-二取答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变形指数均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  相似文献   

8.
陈世平 《中原医刊》2006,33(6):79-80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流变特性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AMI诊断标准且有溶栓适应证[1]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8.91岁,起病3h内用尿激酶50万U 生理盐水100ml静滴,20min滴完,3~6h内用尿激酶100万U 生理盐水150ml静滴,30min滴完,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低中高切变率的血液流变特性指标及体外模拟血栓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低、中切变率,全血粘度及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毛细血管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体外模拟血栓长度、湿重及血栓指数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治疗后尿激酶通过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以水解纤溶蛋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性来改善血流变特性异常,减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溶栓治疗AMI的显著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22例,并与22例用右旋糖酐治疗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纤维蛋白原及血浆比粘度明显下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平均减少分数明显增加。提示巴曲抗栓酶可使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纤溶活性早期增强,抑制红细胞聚集,提高其滤过性,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流。并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0.
要应用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二例,并与22例用右旋糖酐治疗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纤维蛋白原及血浆比粘度明显下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平均减少分数明显增加。提示巴曲抗栓酶可使急性脑梗塞患者体内纤溶活性早期增强,抑制红细胞聚集,提高其滤过性,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流。并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1.
填精化瘀汤对AS鹌鹑纤溶活性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填精化瘀汤可显著降低实验性AS鹌鹑全血及血浆粘稠度,能提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升高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比值,有助于恢复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流变学检验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血流变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时期行常规体检的62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2组均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进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血流变学指标检验,比较2组受试者的检验结果,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流变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检验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沉检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检验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沉检验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血浆黏度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血管疾病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均呈正相关,与血沉呈负相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性。 结论 血流变学指标在心血管疾病中呈异常状态,血流变学检验可作为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辅助参考依据,对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参麦对硬膜外麻醉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硬膜外麻醉择期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参麦组和对照组各20例,参麦组病人在麻醉时静脉注射参麦注射液50 ml.全部病人在麻醉前后用LBY血流动力测试仪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血沉、红细胞比容、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全血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TK检测,比较参麦用药前后及参麦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硬膜外麻醉病人用参麦后不同切变的全血粘度、红细胞比容、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及红细胞变形指数TK明显降低(P<0.01),血浆粘度值、全血低切还原粘度也有所降低(0.01<P<0.05).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变主要指标的差值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参麦对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PTS)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血液粘度分析仪分别检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dimer、FIB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初筛试验,血浆D-dimer测定可作为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邵华  赵忠岩 《吉林医学》2009,30(19):2250-2251
目的:对Ⅱ型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揭示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锥板式粘度计检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项目。结果:血液流变项目中,糖尿病组的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黏度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多种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活性检测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70例甲减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甲减组与重度甲减组,另选择同一时期60例来我院体检健康合格者最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三组D二聚体(DD)、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纤维蛋白原(Fbg)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纤溶活性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其在诊断和预测甲减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轻度甲减患者D-D低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高于常规对照组,重度患者D-D为高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C、TG及LDL-C等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评估患者病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羟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 ( HES)对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 40例外科手术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 HES)和对照组 (乳酸林格液 )各 2 0例。全部病人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中分别输注 HES和乳酸林格液各 1 0 0 0 ml。采血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 K值、全血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 TK等进行检测 ,以观察 HES对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HES组不同切变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及红细胞变形指数 TK输注后明显降低 ( P<0 .0 1 ) ,血浆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也有降低 ( P<0 .0 5 )。结论 :HES对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测定48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52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无论男女,其低切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而中切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可引起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微血管循环障碍。因此,检测血液流变学对早期诊断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Pang BS  Wang C  Lu Y  Yang YH  Xing GH  Mao YL  Huang XX  Zhai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74-3078
目的 了解急性肺栓塞(PTE)患者发病后及抗凝或溶栓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37例PTE患者分为抗凝治疗组(20例)和溶栓治疗组(17例),设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蛋白-S(PS)、蛋白-C(PC)、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抗凝治疗第6天和溶栓结束后24h分别复查上述指标。抗凝治疗患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或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比值(INR)达到2.0~3.0时,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在应用低分子肝素24—48h后加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重叠应用4—5d,当连续2d测定PT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结果在治疗前,抗凝治疗组PTE患者D—D、t—PA、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溶栓治疗组FrrE患者D—D、t-PA、PAI-1、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抗凝治疗组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血D—D、t-PA、PS、P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PAI-1、TM含量和AT-Ⅲ活性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组应用尿激酶或rtPA溶栓后,血D—D、t—PA、PAI-1、PS、PC、TM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而AT—Ⅲ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和肺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和溶栓治疗对于调节PTE患者体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及血管内皮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34例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患者口服罗格列酮4mg/d,共16周,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l-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和24h动态血压。结果罗格列酮治疗后PAl-l、D-D抗原水平明显下降(P<0.01),t-PA抗原水平明显增加(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显著提高(P<0.01),空腹胰岛素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1);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空腹胰岛素水平对PAI-1的降低影响最大(P<0.01)。结论 罗格列酮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纤溶系统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胰岛素水平是影响患者纤溶功能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