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宏建  李跃冲 《河北中医》1999,21(6):355-356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中运用较广、作用较强、取效迅速的一种重要祛邪方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兹就临床所得讨论如下。《伤寒论》云:“阳明为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柯韵伯认为:“阳明为六经之出路。”在热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热的极期,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阳明,邪正俱实。此时,驱邪退热当急不容缓,治疗当以清热通下法清上泄下。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致成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胃与肠也,须用下法。”温病热传气分,不从外解,里结阳明,或伤寒寒邪化热入于阳明,腑实热结,均宜采用下法。温热病运用下法,…  相似文献   

2.
温病治疗运用通下法,具有“祛邪存正”的意义,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屎、保津液,是病邪入里、里结阳明阶段祛邪外达的重要治疗方法,也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对下法的运用,温病学派诸家论说甚详,均宗仲景之法,师仲景之方,并有很大发展,其用药之精当,辨证之细致,确能发前人所未发,从而扩充了下法的应用范围。一、里结阳明必用下法里结阳明即指热病过程中,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足阳明胃及手阳明大肠的病理变化,也是运用通下法的辨证依据及病机所在。《伤寒论》中下法甚多,尤详于承气之运用,为治疗阳明腑实必备之方。温病学说亦宗其说,吴又可认为“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辈”。  相似文献   

3.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八法之一,在温热疾病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温病之病因,是温热病毒,其性属阳,易从火化、燥化而伤阴津,在温病的传变过程中气分病证是其向愈或深入营血的病机枢转之关键,邪在气分,不得外解,每多内结阳明。柳宝诒所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他传。故温热病得  相似文献   

4.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温热积不足,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下法也叫泻下法或攻下法,是攻逐里实、导邪下行的一种治疗方法,为温病治疗大法之一.温病学家柳宝诒曾说过"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他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明确指出了温邪传变易入阳明、易结成实的病机特点,强调了攻下祛邪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急下存阴     
泄下法、早见于《内经》,张仲景继《内经》设三承气汤和三急下证,意在泻热而保存津液,明末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而且泻热,倡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及时逐邪,勿拘结粪。叶香岩《温热病篇》云:“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可见不论病在气分,营分、血分均有可下之证。至于病有兼夹证,随证可以下法与他法合用,如热邪搏结的心下痞,则拟下法与清热法合用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水热结实之大结胸证,则拟泄热逐水之大陷胸汤;蓄血在里,则拟下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之挑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病因热灼津枯  相似文献   

7.
刘榴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68-2069
下法属八法之一,为临床治疗温热病的常用大法。在温病治疗中,及时使用下法,能及早祛温热病邪外出,对及时控制病情、提高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有湿温禁下之论断,后世许多医者拘泥于此,而常常贻误病情.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下法在湿温病中的应用,湿温用下的目是逐邪.湿热化燥,阳明腑实,或波及厥阴、湿热食滞互结胃肠、温热痰水结于胸膈以及下焦蓄血等均为可下之证.本文还对湿温病中所用下法的常见类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中对下法的应用是极为重视的。本文从理论原则上予以论述,使温病下法在应用上扫除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提高疗效,有益于医学的探讨。温病是在一定的季节,由一定的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性病的总称。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和湿温之分。温病发展转变一般经过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病理阶段。在气分阶段温热病邪与正气急骤相争,邪气里盛但正气未衰,因此  相似文献   

10.
从阳明里结,通腑攻下;温邪为患,下不厌早;灵活变通,加减化裁;下焦蓄血,逐瘀泄热;湿热积滞,导滞通下;温病攻下,邪尽为度;下后腑通,随证调治;察人虚实,切忌妄下等8个方面,探讨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序》指出:“伤寒风寒在表,下不嫌迟;温病热郁在里,下不嫌早。”所谓温病下不嫌早,是指温热病不一定待阳明腑实形成才用下法,只要里热形成或热毒壅滞即可用下法通泄邪热,使病情得以缓解或消失。其临床意义,主要有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通下逐邪法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该法在温病临床治疗中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主要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热结肠腑、热瘀蓄  相似文献   

13.
浅析温病攻下十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热疾病中使用承气法不仅证候甚多,范围甚广,而且针对的病位除阳明胃肠外,还兼及心、肺、小肠。现就吴鞠通等医家在这方面的论述作一归纳,概括为温病攻下十二法,以探其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一、燥结痞满,急下通腑温热病邪传至中焦阳明,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出现“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宜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如属“阳明温病,诸症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又宜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但要注意,  相似文献   

14.
下法在临证中的意义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维斌 《中医药学刊》2004,22(8):1556-1557
温病是由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具有发病急剧,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热势亢盛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还易出现内陷营血,化燥伤阴,动内痉厥等变证。故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祛除病邪是治疗的关键。王孟英指出,温病使用下法,“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下法是驱邪外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温病学诸多的治疗方法中,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目的:探讨温病下法的意义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温病下法的作用机制、特点、指征、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温病下法具有祛邪解热,保存阴液,荡涤积滞,推陈致新,调畅气机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苦寒攻下法及扶正泻下法,用下法的目的是逐邪泄热而不专事通便,临床上不论燥结是否形成,但见里热炽盛,邪势亢奋即可用下。结论:温病下法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通便泄热的局限意义,而成为祛邪扶正,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平衡,截断病势等积极有效手段,用之得当,每可挽回沉疴。  相似文献   

15.
从温病通下法的内涵及通下法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通腑泄热、导滞通便、增液通下、通瘀破结、宣肺通腑5个治法的不同作用、各自适应证及治疗机制,认为通下法并非一味攻下燥屎,实为逐邪,其重在抓主证,审病因,辨病机。  相似文献   

16.
下法在临证中的意义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是由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具有发病急剧,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热势亢盛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还易出现内陷营血,化燥伤阴,动内痉厥等变证.故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祛除病邪是治疗的关键.王孟英指出,温病使用下法,"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下法是驱邪外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温病学诸多的治疗方法中,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目的:探讨温病下法的意义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温病下法的作用机制、特点、指征、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温病下法具有祛邪解热,保存阴液,荡涤积滞,推陈致新,调畅气机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苦寒攻下法及扶正泻下法,用下法的目的是逐邪泄热而不专事通便,临床上不论燥结是否形成,但见里热炽盛,邪势亢奋即可用下.结论:温病下法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通便泄热的局限意义,而成为祛邪扶正,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平衡,截断病势等积极有效手段,用之得当,每可挽回沉疴.  相似文献   

17.
郭建中  郭毅 《新中医》1989,21(5):10-11
郭卫青老中医(1894—1963年),江苏高邮县人,是我县已故名老中医,幼承家学,业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外感温热病及内科杂证。现仅将其温病验案数例整理于下,以供参考。一、春温挟滞,急下存阴郭老认为,卫气营血的病理演变过程,是温病的基本发展规律,按卫气营血的传变特点进行辨证,至关重要。在治疗上,尤重保津救阴,因温热之邪最易化燥伤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在治疗过程中,时时不忘救阴。温热之邪又易与里滞相结,蕴蒸阳明,导致变证蜂起,故当急下,以驱里热结滞。  相似文献   

18.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始于1958年前后.多数人认为肠梗阻属于中医“关格”范畴.以前的医书虽也有记载“关格”用大承气汤治疗的,但多数医家治疗“关格”是不用攻下法,并且把下法作为治疗“关格”的禁忌. 急性肠梗阻为病邪在里,虽有“病邪在里则下之”之说,但攻下法为古人用于治疗急性热病之法.《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下法,就是攻法,……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的阳明里热结实;温病在气分的热结胃肠,都要攻下,……慢性杂病有里实者,亦需攻下.”“大承气汤之用,必痞满燥实坚,脉沉实,苔老黄.”~(1))  相似文献   

19.
答:“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语出戴北山。还说:“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等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等结至中下二焦方可下;温病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等结至中下二焦始下,则有下之不通而死者。”下法,《内经》中早有论述,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在伤寒、温病病程中,下法是被充分运用并日臻完善的治法之一,在外感病的下法应用中,此语甚有影响。“温病下不嫌早”,强调温病及早用下,是有深理的。柳宝诒  相似文献   

20.
<正> 温病中运用通下法,是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之治疗方法,具有“祛邪存正”之意义。其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粪,保津液,祛淤结。其应用范围之广,方法之多,用药之精,辨证之详,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现对温病中通下法的运用试作探讨如下。一、继承仲景之法,贵在创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承气汤之类,开逐邪热下燥屎治病之先河。明清温病学家宗其说,继承仲景运用承气之法,刻意创新。温病下法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通下等多种治法。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机、病位加减变换其方,极力扩大承气汤在温病中的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