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动力学与不同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2010年糖尿病新标准诊断的初诊T2DM患者82例,根据HbA1c水平将其分为A组45例(HbA1c均〈6.5%)和B组37例(HbA1c均≥6.5%).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两组患者及50例健康成人(C组)双侧颈总动脉IMT、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 A、B组颈总动脉IMT均高于C组(P 〈 0.05),且B组IMT高于A组(P 〈 0.05).B组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均高于A、C组(P 〈 0.05),且A组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颈总动脉血流参数PI和RI均稍高于C组(P 〈 0.05),且A、B组间PI和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可准确评估初诊T2DM患者颈总动脉IMT、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对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30例DM患者为研究组,37例非DM患者为对照组,高频彩超观察两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阻力指数(RI)差异;两组均观察双侧CCA及分叉处有无斑块,计算斑块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DM组颈总动脉IMT、CCAD和RI均高于对照组(P〈0.01);DM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7%vs35%,P〈0.05)。结论:CCA可作为DM动脉病变的超声观察窗口,高频彩色超声能直观动态地了解CCA病变程度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对临床了解DM患者动脉硬化情况和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6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mm及IMT〈0.9mm两组,测定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相关生化指标如: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1)与IMT〈0.9mm 组相比,IMT≥0.9mm组的血清胱抑素C值明显增高(2.26±1.11)mg/L比(1.02±0.19)mg/L(P〈0.001)。(2)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 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IMT呈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P〈0.05)。(3)颈动脉IMT与各生化指标间的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超声检测111例糖尿病患者和97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的双侧颈总动脉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结果糖尿病组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平均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PSV)、ED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勤招声可直接反应颈动脉IMT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在高海拔地区肥胖人群颈部血管功能评价中的作用及其在冠心病风险相关性分析中的价值。方法选择高海拔地区肥胖者275例(肥胖组)及健康体检者200例(正常组),比较两组体重指数及胆固醇水平,采用超声射频信号QIMT及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uality arteri-al stiffness,QAS)检测两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扩张性系数、顺应性系数、血管弹性系数、血管硬度参数,并对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10年内冠心病风险综合评估。结果两组男性年龄、体重指数、颈总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性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HDL-C、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男性与正常组男性比较,冠心病风险总值、综合评估发病率、相关性风险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女性与正常组女性比较,冠心病风险总值、综合评估发病率、平均发病率、正常范围的下限、相关性风险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射频信号QIMT对肥胖人群IMT及冠心病相对危险性进行评估,具有无创、精确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可作为早期动脉硬化可靠、简便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及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血清脂联素、(hs)CRP及其他生化指标,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清脂联素、(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总动脉IMT和血清脂联素、(hs)CRP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各组间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hs)CRP水平逐渐增高,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血清脂联素呈负相关(P〈0.01)、与(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hs)CRP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IMT的增厚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hs)CRP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对糖尿病患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Ⅱ型糖尿病患考根据体重指数分为正常体重组(A组,23例)、超重组(B组,21例)和肥胖组(C组,27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膜厚度(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并对IMT与颈动脉内径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内动脉IMT值A、B、C三组之间无显差异;颈总动脉和球部IMT值C组与A组之间比较均有显性差异;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总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A组与C组之间比较,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颈总动脉内径扩张程度各组之间比较无显差异;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IMT与颈总动脉内径的变化均呈显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超重或肥胖对血管内皮损伤有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超声检查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超声检测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根据冠脉造影(CAG)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CAG阳性组和CAG阴性组,并调查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①CAG阳性组颈总动脉的IMT较CAG阴性组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颈总动脉的IMT≥0.8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76.6%,特异性92.4%,阳性预测值90%,阴性预测值81.7%;颈总动脉的IMT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P〈0.01)预测临界点为0.775mm。颈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90%,特异性70.3%,阳性预测值72.4%,阴性预测值88.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颈总动脉的IMT的显著增厚,以IMT≥8mm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颈总动脉的IMT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5(apo A5)-1131T/C和553G/T2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272例脑梗死患者apo A5-1131T/C和553G/T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采用SNP Alyze V6.0软件构建并分析2多态性位点的个体单倍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由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估。结果272例脑梗死患者中-1131CC基因型和-1131TT+TC基因型人群的CCA IMT和ICA IM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3GG基因型和553TT+GT基因型人群的CCA IMT分别为(1.09±0.18)mm和(1.17±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人群的ICA IM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配对分析结果表明,4种常见单倍型配对TG-TG、TG-CG、TG-CT、CG-CG间ICA IM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 A5 553G/T位点基因变异可能与-1131T/C位点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方法将141例T2DM患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三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A组(50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B组(50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C组(41例)。50例正常人为D组。眼底镜检查眼底改变。利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血管重构情况。结果 C组颈总动脉干IMT、颈总动脉分叉处IMT、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A、B组均高于D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C组有多枚斑块的血管受累条数明显高于A、B、D组(P<0.05);B组均高于A、D组(P<0.05)。C组的重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A、B组重构发生率均高于D组(P<0.05);B组的重构发生率高于A组(P<0.05)。B、C组的负性重构发生率均高于A、D组(P<0.05);B组与C组、A组与D组的重构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正性重构发生率均高于负性重构发生率(P<0.05);B、C组负性重构率均高于正性重构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高频超声能够准确、快速地评价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颈动脉IMT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硬化斑块指数(PI),检测已施冠脉造影(CAG)患者75例,按CAG结果将75例患者分为2组,冠心病组45例,对照组30例。结果冠心病组股动脉内IMT、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股动脉分叉部、股总动脉、股动脉硬化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合并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23例,依据血压水平分为A,B,c组,50例血压正常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D组),比较4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行超声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内膜光滑度和连续性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组年龄、脉压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冠心病、糖尿病患病率,体质量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较D组增高(P〈0.05),A,C组吸烟率、空腹血糖较D组增高(P〈0.05),B组三酰甘油水平较D组增高(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与脉压差、年龄和吸烟相关;A,B,C组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明显高于D组。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应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危险因素。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超测定102例2型DM和46例健康对照者颈总动脉(CCA)与颈内动脉(ICA)的IMT,同时测定11项可能的危险因素,用多元趋步回归分析IMT与11项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DM组CCA IMT为0.864±0.358mm,ICA IMT为0.762±0.249mm;对照组CCA IMT为0.649±0.116mm,ICA IMT为0.644±0.119mm。两组间CCA IMT、ICA IMT均有显著差异(分别P<0.01,P<0.05)。2型DM患者CCA IMT主要与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血浆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相关;ICAIMT主要与BMI、病程、IAI、血浆胆固醇(TC)、TG有关。结论:2型DM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相对增厚。肥胖、胰岛素抵抗、高酯血症、FBG、病程可能是2型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沙坦与依那普利在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中的作用.[方法]本院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服用氯沙坦治疗;B组患者服用依那普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高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血压均获得较好的控制,治疗后4、8、16周血压均逐步下降,其中4、8、16周血压下降与治疗前血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IMT逐渐降低,其中治疗后8、16周两组治疗组IMT均较治疗前为低,并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在治疗后16周中A组IMT为(0.663±0.178mm),显著低于B组的(0.716±0.189)mm,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及依那普利在降低患者高血压方面均疗效显著,且在本次实验中,氯沙坦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用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 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8例,按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分为A组 (急性脑梗死)18例,B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188例,C组(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74例,D组(急性脑 梗死合并高血压、糖尿病)68例,比较各组间的Hcy及IMT。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发生率 为73.6%,糖尿病发生率为40.8%。各组Hcy水平及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cy高于A 组(P=0.007)和 C 组(P=0.044);A 组的 IMT 低于 B 组(P=0.027)和 D 组(P=0.034),但高于 C 组(P=0.042)。 结论:Hcy及IMT与高血压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SS)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及其WSS的分布。方法选取42例健康者(对照组)和8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其中高血压患者依颈总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33例)和IMT增厚组(50例),采用血流WSS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WSS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组无论IMT是否增厚,其颈总动脉WS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颈总动脉WSS较IMT正常组低[(2.87±0.59)dynes/cm2 vs.(4.26±1.18)dynes/cm2,P〈0.05]。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中IMT与WSS呈负相关(r=-0.76)。结论高血压患者在IMT增厚前颈总动脉WSS已开始下降,WSS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技术分别检测106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径(CCA)、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9例健康组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IMT增加(P〈0.05);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频彩超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血管技术检测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并检查5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二维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增高,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超声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狭窄程度,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5例健康老年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斑块数目;测量颈总动脉(CCA)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大小;计算CCA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CCA内径、CCA—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与高血压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内径=0.689,rIMT=0.623,r斑块=0.611,r积分=0.635,P均〈0.05。脉压≤60mmHg者的CCA—IMT、斑块检出率和僵硬度均小于脉压〉60mmHg组(P〈0.05),扩张性和顺应性高于脉压〉60mmHg组(P〈0.05)。结论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有显著影响。高频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卢瑛  李军  李瑛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2):235-238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健康个体血β痕迹蛋白(β-TP)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管硬化的关系。【方法】82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3组:A组,35~岁(30例);B组,50~岁(27例);C组,≥70岁(25例)。用MDRD公式估算GFR,即eGFR;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β-TP的浓度。【结果】①eGFR随年龄增长而降低,≥70岁组同其他二纽相比,eGFR明显下降(P〈0.05)。男,女性eGFR降低在7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1);50~岁及7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男性eGFR比女性低,35~岁段较女性高,但这种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1)。②C-IMT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组与其他二组相比,C—IMT明显增加(P〈0.05)。男性和女性C—IMT增加趋势一致,均在70岁以上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③eGFR与C—IMT呈负相关。④血β-TP在各年龄组间及不同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1),血β-TP与eGFR及C—IMT无相关性(P〉0.1)。【结论】不同年龄各组血β-TP浓度无明显变化,且不随eGFR及CIMT变化,其不能做为预测衰老和血管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