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动员的影响.方法: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将术后24 h存活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MI组、奥美沙坦酯1 mg*kg-1*d-1组(OML组)和奥美沙坦酯3 mg*kg-1*d-1组(OMH组);另设假手术组(8只)作为对照.灌胃给药共2周.大鼠尾动脉血压计测量大鼠收缩压,ELISA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以 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及FITC标记的单叶豆凝集素1(FITC-BS-1)双色荧光标记鉴定循环及骨髓EPCs并对其计数.结果:在术前,术后24 h、1周及2周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OML组和OMH组的血清VEGF含量、循环和骨髓EPCs数量均明显升高;与AMI组比较,OML组和OMH组血清VEGF含量无明显变化,循环和骨髓EPCs数量却明显增加.结论:大鼠AMI后2周骨髓EPCs的动员增加,奥美沙坦酯能显著促进AMI大鼠骨髓EPCs的动员,增加循环EPCs数量,此效应与VEGF途径及血压降低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5种黄酮、皂苷类中药促心肌梗死(MI)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对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组、葛根素组、三七总皂苷组、川芎嗪组、醋柳黄酮组、模型组(对照组),并设假手术组。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心肌中微血管数(MVC)、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PD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蛋白的表达,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灰度值,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MI边缘区MVC和MVD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VEGF、bFGF、PDGF-β、IGF—1蛋白表达及其灰度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川芎嗪组、三七总皂苷组、葛根素组、丹参注射液组VEGF、bKGF、PDGF-β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醋柳黄酮组VEGF、bFGF、PDGF-β蛋白表达灰度值低于模型组(P〉0.05),IGF-1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有促MI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奥美沙坦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30例)与奥美沙坦酯组(30例),分别经空白洗脱2周后,患者每日口服1次氯沙坦50mg或奥美沙坦酯20mg,每2周观察血压、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生化指标及心电图改变。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收缩压均显著下降(P〈0.05),但奥美沙坦酯组SBP下降幅度优于氯沙坦组(P〈0.05),且降压总有效率(86.67%)也优于氯沙坦组(76.67%,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能有效降低老年ISH患者的血压,疗效优于氯沙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奥美沙坦酯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效应.方法 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共33只,将术后24 h存活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单纯AMI组、奥美沙坦酯1 mg·kg-1·d-1组(奥美沙坦酯Ⅰ组)和奥美沙坦酯3 mg·kg-1·d-1组(奥美沙坦酯Ⅱ组),每组8只,另设假手术组7只为对照组.术后20~24 h内起灌胃给药,AMI组和假手术组灌以等体积助溶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喂养2周,离体做胸主动脉条片对去氧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对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的舒张反应.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胸主动脉条片对乙酰胆碱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显著降低,分别为(6.15±0.03)×10-8mol/L和(4.45±0.21)×10-7 mol/L(P<0.05).奥美沙坦酯干预后,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改善,其奥美沙坦酯Ⅰ、奥美沙坦酯Ⅱ组分别为(2.65±0.12)×10-7 mol/L和(1.66±1.0)×10-7mol/L,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对去氧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和对硝普钠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大鼠AMI后2周即出现显著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早期应用奥美沙坦酯干预能显著改善该紊乱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慢性高原低氧环境下,SD大鼠骨髓、心脏中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意义。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高原低氧组和西宁对照组,喂养1个月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大鼠骨髓、心肌中HIF-1α、VEGF的表达情况,记数用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微血管密度(MVD);并测定各组大鼠血RBC、Hb、HCT。结果高原组大鼠血RBC、Hb、HCT明显高于西宁组(P均〈0.05),骨髓、心肌中组织HIF-1α、VEGF、MV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西宁组(P均〈0.05)。高原组RBC、Hb、VEGF和MVD与HIF-1α均呈正相关,随HIF-1α表达量的增加而增加(P均〈0.05)。结论在慢性高原低氧环境中HIF-1α及其靶基因VEGF的表达明显上调,机体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来适应慢性高原低氧环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奥美沙坦酯和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奥美沙坦酯20-40mg/d或缬沙坦80-160mg/d治疗,共8周,观察服药前及服药后清晨血压变化。结果奥美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后晨峰血压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美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晨峰血压下降的幅度分别为:/kSBP(10.22±0.35)mmHg、(5.63±0.21)mmHg;△DBP(7.71±0.29)mmHg、(3.55±0.14)mmHg,奥美沙坦酯组血压晨峰下降幅度高于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和缬沙坦均可以有效地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蜂现象,奥美沙坦酯优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福辛普利灌胃。12周后检测血糖、血清肌酐、肾重指数,观察肾小球体积、肾小球基底膜变化,测定肾小球平均截面积(MGA)和肾小球平均体积(MGV)。结果DM组及不同剂量福辛普利组间血糖、血清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与DM组相比,5mg·kg^-1·d^-1组肾重指数降低(P〈0.05),10mg·kg^-1·d^-1组肾重指数明显降低(P〈0.01),各福辛普利组MGA和MGV均缩小(P均〈0.01)。结论早期应用福辛普利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组织切除标本(观察组)和1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患者的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VEGF、Ang-2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VEGF蛋白表达与Ang-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51,P〈0.05).二者的表达程度与MVD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23、0.675,P均〈0.01)。提示VEGF、Ang-2表达在Graves病甲状腺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川芎嗪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友梅  雷亚宁 《山东医药》2006,46(29):18-19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DM)模型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DM组和TMP治疗组(每组18只),同时设同批次同种属健康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TMP治疗组每天用100mg/kg的TMP灌胃1次,DM组和对照组每天用100mg/kg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4个月结束实验。剥离各组视网膜,以NADPH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微血管,并测量微血管面积密度;制作视网膜组织匀浆,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DM组视网膜微血管面积密度和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TMP治疗组(P均〈0.01);TMP治疗组视网膜微血管面积密度和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TMP对DR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VEGF生成及微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浸膏(简称芪参)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AMI)心肌血管新生、梗死面积和心功能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左前降支结扎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n=15)、芪参益气浸膏干预组(芪参组,n=13);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EPO组,n=14)。芪参组给予芪参益气浸膏100m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4周;EPO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5000u/kg)腹腔注射一次。第4周末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大鼠处死后心肌标本分别进行HE和抗大鼠CD,。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梗死面积,计数梗死、梗死边缘区及非梗死区直径〈10μm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1.造模各组LVEF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其中芪参组及EPO组均较AMI组增高(P〈0.01、P〈0.05),且芪参组高于EPO组(P〈0.05);造模各组LVFS较假手术组降低(P均〈0.01),芪参组高于AMI组(P〈0.01),EPO组与AMI组无差异(P〉0.05);造模各组较假手术组LVEDd增大(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小于AMI组(P均〈0.05),芪参组与EPO组间无差别(P〉0.05)。2.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AMI组(P均〈0.01),前二者间无差异(P〉0.05)。3.造模各组心肌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多于假手术组(P均〈0.01),芪参组和EPO组较AMI组增加(P均〈0.01),且芪参组又多于EPO组(P〈0.01)。4.抗大鼠CD31免疫组化标记,芪参组和EPO组心肌梗死周边区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AMI组(P均〈0.01),芪参组明显高于EPO组(P〈0.01);各组非梗死区及梗死区的心肌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芪参益气浸膏可改善心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用组织学的方法,观察AMI后早期卡维地洛处理,心肌重塑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AM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心肌梗死组(I)、高剂量卡维地洛组(H)2mg·kg-1·d-1和低剂量卡维地洛组(L)1mg·kg-1·d-1。实验动物存活2h后,药物组每日口服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各组均于用药后2周观察光镜及透视电镜下左心室心肌组织学改变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药物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I组、L组和H组分别为0.149±0.010、0.039±0.009和0.028±0.004),与I组比较,P均<0.05,残存心肌纤维断裂及排列紊乱程度减轻;梗死区、非梗死区内心肌细胞退行性改变减轻,心肌细胞线粒体以增生、肿胀为主,线粒体膜完整,细胞核增大。心肌间质中幼稚毛细血管密度增加(I组、L组和H组分别为4.36±0.010,7.22±0.009和9.86±0.004),与I组比较,P均<0.05,上述改变在H组更明显。结论:AMI后卡维地洛早期干预,可改善AMI后心肌重塑水平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卡维地洛的线粒体保护作用可能是其抑制AMI后心肌重塑、改善AMI患者预后的细胞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脂康胶囊对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 SHR)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24只6周龄雄性SHR分为低剂量血脂康胶囊组(A组,n=8)、高剂量血脂康胶囊组(B组,n=8)和安慰剂组(C组,n=8),另设WKY(Wistar—kyoto rats)组(W组,n=8)。A组和B组分别以血脂康胶囊20mg·kg^-1·d^-1和200mg·kg^-1·d^-1 0.9%氯化钠溶液溶解后灌胃;C组和W组以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8周。腹主动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 IVSd)和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 LVPWd);取心肌标本,称取左心室质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制备心肌组织石蜡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直径和心肌细胞面积。结果与W组比较,C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降低,ox-LDL浓度升高,LVMI、IVSd、LYPWd、心肌细胞直径和心肌细胞面积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仅血浆一氧化氮和ox—LDL浓度改善。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发生心肌肥厚,血脂康胶囊早期干预可改善SHR心肌肥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联合PPAR激动剂罗格列酮、非诺贝特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心肌梗死对照组(组Ⅰ)、单纯EPCs移植组(组Ⅱ)、EPCs移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组(组Ⅲ)、内皮祖细胞移植联合非诺贝特治疗组(组Ⅳ),每组10只。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获得较纯的EPCs后,移植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区,罗格列酮组、非诺贝特组分别以罗格列酮(20mg·kg^-1·d^-1)和非诺贝特(20mg·kg^-1·d^-1)灌胃。8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改变,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组化观察心肌内移植EPCs及大鼠心肌修复情况。结果细胞移植8周后,组Ⅱ、组Ⅲ和组Ⅳ大鼠心功能,左室收缩舒张功能较组Ⅰ明显改善(P〈0.05),且组Ⅲ和组Ⅳ改变更显著(P〈0.05)。结论EPCs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EPCs移植联用罗格列酮和非诺贝特,优于单独应用EPCs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v)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室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扎30只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MI模型后,随机分为Carv组(n=15)及MI组(n=15)。再另设假手术(Sham)组(n=15)。Carv组给予Carv(日剂量2 mg/kg),分2次灌胃;Sham组及MI组均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24周后,观察心室重构和左室非梗死区心肌内4-羟基壬烯醛(4-HNE)和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表达。结果:24周后,超声显示,与Sham组比较,MI组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增大,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心脏射血分数(EF)明显降低(P0.05,P0.01)。MI组大鼠左室非梗死区心肌内4-HNE和MDA的含量明显增加,表达明显增强(P0.05,P0.01)。Carv组大鼠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组内4-HNE和MDA的含量比MI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MI 6月后,心肌内4-HNE、MDA的活性仍然较高,氧化应激反应仍持续,Carv可以促进活性醛的代谢,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慢性心房起搏犬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只手术不起搏)、快速起搏组(ATP组,植入固律型单腔起搏器,400次/分持续起搏8周)、CsA组(快速起搏基础上喂食环孢素A10mg.kg-1.d-18周),每组6只。实验前后进行电生理检测。记录并比较各组右房有效不应期(ERP)、传导速度(CV)、折返波长(WL)、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负荷、频率自适应性等反映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指标。结果快速起搏8周后ATP、CsA两组右房ERP值均较各组术前及假手术组明显缩短(P<0.05),但缩短程度CsA组显著小于ATP组(BCL300ms时,P<0.05)。两组频率自适应性,CV、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无差异。结论环孢素A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快速起搏导致的心房ERP的缩短,但并不因此改变房颤的诱发与维持。  相似文献   

16.
p38和CARP的表达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东  彭艳  肖骅  张楠  覃数 《山东医药》2009,49(29):4-6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和心锚重复蛋白(CARP)的表达与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肌重塑的关系。方法结扎大鼠冠脉前降支致MI,术后2 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MI组、p38抑制剂SB203580组(SB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测定各组第1、7和28天左心室质量指数(LVWI)、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CSA)。RT-PCR法测定p38和CARP在心脏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MI组LVWI和CSA在第7、28天时明显增加(P均〈0.05),各时间点磷酸化p38(p-p38)表达均明显升高(P均〈0.05),CARP在第1、7天时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与MI组相比,SB组LVWI在第7天时明显降低(P〈0.01);CSA在第1天时增大(P〈0.01),第7、28天时明显缩小(P均〈0.01);p-p38在第1天时表达降低,CARP在第7天表达降低(P〈0.01)。结论MI后早期p38和CARP即被激活,并促进随后心肌重塑的发展,抑制p38可以抑制CARP,改善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Sprague Dawley(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MI/R损伤模型;结扎大鼠冠状A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 h,灌注即刻给药。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I/R组)、HSYA治疗组(MI/R+HSYA组,5 mg/kg),每组10只动物。观察心肌缺血损伤面积大小、HE染色变化、心电图监测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血清中IL-1、IL-6和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 MI/R+HSYA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MI/R组(P0.05)。HE染色显示MI/R+HSYA组心肌细胞形态更接近于假手术组。血流动力学及心电监测显示MI/R+HSYA组心肌舒缩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压(LVSP)、左心室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心室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HR)较MI/R组均升高(P0.05)。MI/R+HSYA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较MI/R组有所降低(P0.05);IL-1、IL-6及TNF-α水平也较MI/R组有所降低(P0.05)。结论 HSYA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损伤,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保护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 II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8)、心肌梗死组(n=8)和缬沙坦组(n=8)。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二天用缬沙坦(10 mg·kg^-1·d-1)灌胃,三组共喂养12周。三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结果:1.心肌梗死12周后,缬沙坦组室速/室颤(VT/VF)的发生次数较心肌梗死组显著减少[(3.1±0.8)次比(12.7±1.5)次,P<0.05];2.心肌梗死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从MAP起始到复极完成90%的时间(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9.2±22.1)ms,(288.0±25.8)ms,(244.6±22.6)ms 比(230.1±23.2)ms,(244.2±23.4)ms,(229.0±21.7)ms,P<0.05或<0.01];缬沙坦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 均>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对照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37.2±10.2)比(18.8±6.2)比(23.9±7.7),P<0.05或<0.01];缬沙坦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之间 TD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口服缬沙坦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这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