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阴阳为河洛图、五行学说及先后天八卦学说的根本,亦为《周易》的核心。老子《道德经》阐明朴素唯物自然辩证法,为阴阳学说深度发挥。总结归纳阴阳学说概要有五:阴阳相互依存性、阴阳互动变化性、阴阳互根同一性、阴阳量变之极的转化性、阴阳的时空性,而太极图概括上述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沿用至今。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主要用于说明脏腑之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阳五行学说不是玄学,更不是伪科学。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产斗争、生活体验、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说明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阴阳五行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一个证明。阴阳寒热转化和阴阳消长平衡蕴含着否定之否定规律,阴阳学说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段式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经由幼小、极盛、衰亡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 引言火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意义。《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火成为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阴阳学说是以事物矛盾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水与火的性质集中反映了阴阳两方面的特点,成为阴阳的象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五行学说则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  相似文献   

5.
四、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我国古代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渗透到医学领域中来 ,同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各有自己特殊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虽然各有特点 ,是两种不同的学说 ,但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运用的。二者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联系的法则为理论指导的 ,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 ,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理论上有许多重要的相同点。例…  相似文献   

6.
五行学说的方法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其方法论意义。五行模型是对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一种表达,反映了机体调节和防卫反应的“自组织原则”、“自主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调整阴阳是典型的矛盾调节,五行调节是典型的反馈调节,五行学说是对阴阳学说必然的补充,有不同于阴阳调节的特点,主要是:多体关系、多种作用、反馈控制、不可逆性、整体稳定等。五行学说不仅符合人体实际,而且符合数学的一些严格规则,取了奇素数中的“5”,五行学说面临的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发展,一方面要使传统五行学说更加完备,另方面应发展“七行”、“十一行”、“十三行”等新模型,可概称为“N行”。  相似文献   

7.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8.
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结合 ,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内经》理论中 ,选择时令作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点 ,促成了这两大学说的结合。但是 ,四时与阴阳是偶数系列 ,两者结合 ,顺理成章。而五行为奇数系列 ,四时与五行如何搭配 ,问题很多。《内经》拟采取一种过渡的办法 ,即先将四时与五味相合 ,由五味而五脏 ,看似合理 ,实则十分牵强。所谓四时之胜 ,实际是五时之胜。长夏为何季 ?七十二日四季之月是否合理 ?各十八日寄治在季首拟或季尾 ?三百六十日法是否符合“天度”之数 ?皆无说明。可见四时五脏阴阳或阴阳五行结合 ,仅仅是一种形式 ,并无实际内容可言。“四时五脏阴阳”这一命题并无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五行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问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骨架——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哲学源头之《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内经》与《周易》的阴阳五行观存在较大差异,《内经》更重视阴阳与五行的融合应用,其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说是对《周易》的继承与发展,还不如说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及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学习中医必须了解五行,懂得五行学说,前人说:“不通五行,难为中医”。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及其运动变化。“行”指“行列”,排列顺序及其变化。五行最初叫五才,即五种有用之才。前人说:“五行组成万物,亦组成人”,人有五指、有头、上肢、躯干、下肢;有胚胎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死亡期。《灵枢·阴阳二十五》曰:“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与干支三大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石部分.这三大理论可独立运用,但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阴阳的四时消长变化产生四种不同的阴阳状态.这四种状态就是四象,是形成五行的物质基础.有了五行之后,五行再分阴阳.天之五行分阴阳为天干,地支五行分阴阳为地支.即干支是从五行演化而来,五行是从阴阳演化而来.厘清阴阳、五行与干支的演化过程,可以深入理会生命生克制化的机理和生命演化、运作的机制.而长生五行以干支立意,深刻阐述万物长衰的往复机制,深化了对中医五行理论的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方法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不久,便被引进中医领域,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成为认识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一个时期来,对于中医五行学说的存废发生了一场较激烈的争论。主张废除五行学说的人,他们认为五行学说是一种主观臆想的东西,因而是一种唯心论,也是一种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五行学说被认为是从观察自然现象所得出的基本概念,用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物质来解释和推演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在我看来,五行学说是从阴阳组合传递都在一个有限的5的量度上,产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或者说产生了新的组合),从而就用5作算群建立起来的一门学说。它的真实含义应当翻为数的和谐。按此理解,就不要囿于只用木、火、土、金、水表示,可用各种符号表示,如字母A、B、C、D、E,方位东、南、中、西、北,等等符号表示五行,含于五行中的两种属性不同的数,(表示阴阳互抱进退的数)是很和谐的,翻为哲学用语,既是对立的,又是  相似文献   

15.
太少阴阳和三阴三阳模式是阴阳学说中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对阴阳的分割,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就形成了两种阴阳模式.太少阴阳模式与四象模式或河图五行模式是等同的,用来描述事物阴阳变化的起始和终结的过程.三阴三阳模式受到了三才观的影响,除了对阴阳变化终始的描述以外,还增加了对阴阳中间状态的量变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肾合膀胱”的发生学探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解剖方法、司外揣内的观察方法、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经络学说共同参与了“肾合膀胱”理论的建构过程,其中,解剖方法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中医史,不难发现中医的基础理论都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说、三才说等.实际上,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两千年来,中医与哲学的这种关系始终没有变化.1中医学哲学思维的形成在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万物始于气的理论对中医学的创立、精气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自发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是科学的抽象和概括。阴阳学说,以阴阳的对立统一、依存互根、消长转化等几个主要方面,说明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五行学说,是对阴阳学说的补充,它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和五行生克承制规律,阐述人与自然、人体脏与脏、腑与腑、脏腑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复杂的内部联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一个物质性的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世界,既恒动整体观。宇宙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和阳两个方  相似文献   

20.
阴阳与五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阴阳与五行的产生来剖析阴阳与五行的关氛提出五行当有阳五行和阴五行之分,即寒暑燥湿风五气是天之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形是地之五行。只有阳五行(气).和阴五行(形)的相感相合才能有万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而阳五行(气)与阴五行(形)的根本是太阳火与太阴水。根据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整体现念应以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为其法度,不应以阴五行(形)为其中心。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内的阴阳五行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