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He LX  Pan J  Chen SY  Wang AX  Xie CM  Shen ZY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5):337-341
目的 观察替考拉宁在我国人群中治疗革兰阳性(G^ )球菌中、重度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多中心、非对照、开放性Ⅳ期药物临床试验。结果 (1)156例诊断和高度怀疑中、重度G^ 球菌感染者入选,年龄9~93岁。感染诊断有下呼吸道感染(66.0%)、败血症(9.0%)、导管相关感染(5.1%)、心内膜炎(1.9%)、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14.1%)、骨关节感染(1.3%)、皮肤软组织感染(7.7%)和其他(10.9%)。87.8%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其中免疫抑制占28.2%(44/156)。69.2%的患者先期接受过抗生素治疗,其中以头孢菌素类(57.4%)和碳青霉烯类(28.7%)药物应用最多。(2)123例(78.8%)患者分离到G^ 球菌130株;5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0.7%(49/54);3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耐甲氧西林CNS占88.2%(30/34.)。105株替考拉宁药敏测试结果,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全部敏感(100%);121株万古霉素药敏测试结果,葡萄球菌全部敏感,23株肠球菌敏感率78.3%(18/23)。有16例患者同时分离到1~2种革兰阴性(G^-)杆菌,1例同时分离到白色念珠菌。(3)进入临床疗效ITF(意向治疗)分析156例,PP(符合方案)分析135例,细菌学疗效PP分析121例。临床总有效率ITT分析和PP分析分别为82.1%和85.2%,其中痊愈率分别为44.2%和45.2%,细菌学清除率(按菌株计)为87.7%。对33例细菌学阴性者经验性应用替考拉宁治疗PP分析总有效率为96.8%。不同类型感染疗效相似。(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表现为血细胞一过性减少和肝功能一过性异常。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中、重度G^ 球菌感染疗效确凿,安全性高。对临床高度怀疑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时,可考虑初始经验性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症并感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9例肿瘤患者 2 4 8例次的临床资料 ,观察头孢哌酮 (CFP)、氧哌嗪青霉素 (PPC)、头孢他定 (CTZ)、亚胺培南 (IMP)与丁胺卡那霉素 (AMK)分别组成BA、PA、CA、TA方案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BA、PA、CA、TA方案分别治疗 10 3、87、35和 2 3例次 ,治疗的中位时间为 7~ 8d ,有效率分别为 6 3%、4 8%、6 8%和 74 % ,PA方案明显为低 (P <0 0 5 )。治疗无效者调整治疗 :改用CA或TA方案加减去甲万古霉素 (NVC)及抗真菌治疗 ;总有效率分别为 88%、83%、86 %和 91%。最常见副作用为胃肠功能紊乱 ,腹泻为 12 % ,皮疹和肝转氨酶轻度升高分别为 4 % ;2例NVC和AMK治疗者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和肾脏毒性。结论 BA、CA、TA方案具有相似的疗效 ,可作为一线经验性治疗方案。经验性治疗无效者 ,应改用具有更高抗菌活性的方案或尽早采用NCV和 (或 )抗霉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和比较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治疗住院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住院的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年龄84-98岁,平均(91.2±4.0)岁],分为利奈唑胺组(30例)和替考拉宁组(28例),设定临床疗效评价(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和细菌学疗效评价标准(清除、假设清除、未清除,替换、再感染),了解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利奈唑胺组为93.3%,替考拉宁组为78.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103);细菌清除率利奈唑胺组为86.7%,明显高于替考拉宁组的53.6%(P〈0.05)。治疗过程中利奈唑胺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替考拉宁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肌酐升高。结论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在临床上治疗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疗效肯定,利奈唑胺在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方面优于替考拉宁。在选择用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注意监测血小板和血肌酐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s)治疗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ATDs药物为甲硫咪唑和丙硫氧嘧啶(propythiouracil,PTU)。ATDs治疗最严重的副反应是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0.2%~0.3%~([1])。一旦发生感染,病死率可高达70%~90%~([2])。针对粒细胞缺乏,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本研究回顾分析了G-CSF  相似文献   

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菌种,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是治疗该类细菌的主要药物,两药在普通成年患者的治疗中疗效相似。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和患者体质方面的特殊性,药物使用和效果将发生一些特殊变化,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3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ICU病房收治60岁以上肺部MRSA/MRSE感染患者38例次,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4.4岁±16.3岁,男22例,女16例,MRSA感染27例,MRSE感染11例。2.方法:患者痰培养结果确认为MRSA/MRSE后,分别归入替考拉宁…  相似文献   

6.
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中最严重的副作用,其发生率约为0.1%~0.5%,极易引起感染、脓毒血症、休克,甚至诱发甲亢危象而危及生命,是甲亢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2001~2005年,收治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6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K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36例患者中23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貌,12例有皮肤和(或)巩膜黄染,脾大18例,肝大8例,尿色加深13例。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8例,36例患者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35例,血红蛋白正常1例,31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增加。溶血检查:36例患者均存在PK活性缺乏,其中2例合并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1例,合并地中海贫血1例,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继发于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继发于骨髓纤维化1例。结论:PK缺乏症病情严重程度不一,临床容易误诊、漏诊,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其治疗手段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K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36例患者中23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貌,12例有皮肤和(或)巩膜黄染,脾大18例,肝大8例,尿色加深13例。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8例,36例患者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35例,血红蛋白正常1例,31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增加。溶血检查:36例患者均存在PK活性缺乏,其中2例合并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1例,合并地中海贫血1例,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继发于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继发于骨髓纤维化1例。结论:PK缺乏症病情严重程度不一,临床容易误诊、漏诊,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其治疗手段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的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36例资料完整的慢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慢粒患者脾脏不肿大者预后好;慢粒初发症状以乏力、腹胀最为常见;慢粒急变的首发症状以发热、腹胀痛为主;慢粒急变的死亡原因为感染、全身衰竭和出血,且血小板减少在慢粒急变期上消化道出血中不是主要原因;病情得到控制的慢性患者能检测到bcr/abl mRNA,同时表达2种类型者预后差。结论 慢性一旦急变,化疗反应差,安全缓冲率低、生存期短、病死率高,为了解预后,及早发现急变,及时治疗,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甲硫米唑致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四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泉  邹萍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4):280-281
抗甲状腺药物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尤其是G raves病的基础治疗[1]。粒细胞缺乏症是抗甲状腺药物的罕见并发症,服用丙基硫氧嘧啶和甲硫咪唑的发生率分别为0.37%、0.35%,但却是最危险的并发症[2],可突然或爆发发生,并可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所以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以下对我院收治的甲硫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住院患者4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有所启迪。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我院收治的G raves病甲硫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住院患者4例。甲硫米唑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符合以下标准:中性粒细胞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吉姆欣在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患者中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 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患者在接受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同时 ,分为加吉姆欣 (每日 150μg~ 30 0μg皮下注射 )的实验组 ,和不加吉姆欣的对照组。结果 接受抗生素及吉姆欣治疗的实验组有效率为 92 .9% ( 52 /56 ) ,而对照组只有58.8% ( 30 /51)。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 ,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 .0 1)。结论 吉姆欣可缩短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促进中性粒细胞生长 ,并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5例CN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5例CNL患者中,4例脾脏肿大;所有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骨髓粒系增生并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使用马利兰及羟基脲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脾脏缩小及血液中白细胞数下降;1例患者诊断后7年发生急性变。结论:CN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慢性白血病,其特点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不同;马利兰及羟基脲对其有一定疗效;预后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 licleukemia,CN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最新的WHO国际血液肿瘤分类标准中已将CNL作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独立分型。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现对我院诊断的5例CNL作一分析,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清风痛宁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清风痛宁主要成分系从我国传统中药青风藤中提取 ,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青藤碱 ,其药理作用为抗炎、镇痛及抑制免疫作用 ,主要副作用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潮红、瘙痒、灼热、皮疹 ,偶见有胃肠道反应 ,但正清风痛宁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甚为少见 ,我院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曾发生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性 ,6 0岁。因双上肢、手指多关节肿痛伴晨僵 1年 ,于 1999年 9月 2 0日来院门诊 ,查类风湿因子 (RF) (+)滴度 >1∶32 ,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予以正清风痛宁2片 (40mg) ,每日 3次治疗 ,1周后改为 4片 (80mg) ,每日 3次 ,并加用强的松…  相似文献   

15.
本综述了寄生虫感染中,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中性粒细胞对宿主组织造成的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中,中性粒细胞对寄生虫的杀伤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中性粒细胞对宿主组织造成的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我们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联合广谱抗生素等成功治疗 1例肺炎克雷伯氏菌败血症并粒细胞缺乏症 ,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 ,4 8岁。 2d前无诱因出现咽痛、咳嗽、咯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腹泻 ,1d前出现呼吸困难。查体 :T39.8℃ ,巩膜轻度黄染 ,皮肤未见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咽充血 ,双侧扁桃体Ⅲ°大 ,双肺呼吸音粗 ,右下肺可闻及湿罗音 ,心脏、腹部无异常。血常规WBC 0 .5× 10 9/L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 0× 10 9/L ,Hb 12 2g/L ,PLT 70× 10 9/L ,血涂片示 :白细胞分布明显减少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及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全环境保护治疗时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为全环境保护治疗。结果观察组感染的发生率为8%,而对照组感染的发生率为9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5%,而对照组死亡率为30%。结论全环境保护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及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较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01-2007-08-3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ATD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9~68岁,由甲巯咪唑所致;1例为男性患者,37岁,分别应用甲巯咪唑及丙基硫氧嘧啶,2次发生粒缺.7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7个月后发生.均以突发高热、咽痛起病.6例痊愈,粒细胞在停用ATD后2周内恢复,1例合并中毒性脑病,遗留智力低、垂足,1例死亡.结论 粒缺为ATD应用中少见但却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开始ATD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