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镜下ERCP置入胆管支架治疗胆管梗阻、恢复胆汁引流,已成为治疗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对少数由于各种原因致使ERCP乳头插管不成功或虽然ERCP乳头插管成功但选择性胆管插管不成功的患者进行了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ephy,PTC)与ERCP对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这部分患者的胆道微创治疗成为了可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胆道梗阻患者行ERCP治疗失败后行PTC与ERCP对接的研究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内镜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ERCP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对少数由于各种原因致使ERCP乳头插管不成功或虽ERCP乳头插管成功但选择性肝内插管不成功的患者进行了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logrephy,PTC)与ERCP对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这部分患者的胆道微创治疗成为可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2月于山东省交通医院肝胆内镜科行ERCP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86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插管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插管成功率99.8%,使用切开刀直接插管成功793例,采用双导丝及胰管支架占据44例,止血夹固定乳头法3例,预切开25例,2例未能成功插管。治疗过程中出现胰腺炎5例,穿孔1例,延迟性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ERCP治疗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胆胰疾病,应明确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适应证,根据乳头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操作技巧,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困难时的操作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ERCP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困难时的操作成功率。方法在常规插管方法失败时,采用超细导丝配合尖头导管插管技术、乳头预切开技术、导丝胰管占据技术、经皮经肝与ERCP对接技术等,来提高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率。结果5年间内镜下行乳头插管5743例,插管成功5664例(98.6%);其中发生乳头插管困难396例,分别采用以下技术:超细导管插管20例,胰管占据67例,预切开294例,对接法15例,共成功317例,成功率80.0%。结论根据乳头形态特点,合理运用各类特殊插管技术,注重操作配合技巧,可有效提高乳头插管困难者的操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预切开或开窗方法后胆管插管失败者,行第2次ERCP操作的价值。方法167例患者术前拟诊胆总管结石和/或良性乳头狭窄109例,胆胰占位性病变58例。第一次ERCP标准胆管插管均在20min以上,不能成功后作预切开或开窗术,再反复试插后仍未能成功;3~5d后,再次行ERCP;第2次ERCP大多数患者按胆胰管合流水平位、前位和后位顺序插管。结果133例(79.6%)经第2次ERCP获得成功,其中水平位插管成功85例,前位插管成功36例,后位插管成功12例。插管成功后顺利完成了内镜的相应治疗。1例发生乳头穿孔伴后腹膜感染,1例并发重症胰腺炎形成胰周脓肿,均经腹腔穿刺引流方法治愈。结论经过更缜密的准备,掌控好胆管插管技巧,再次ERCP仍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胰管和针状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解决胆管插管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在ERCP过程中出现胆管插管困难而行EST术的患者64例,32例采用经胰管EST,另32例采用针状刀EST,比较两种术式在ERCP中插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针状刀EST成功实施ERCP30例(93.8%);另32例患者经胰管EST成功实施ERCP 24例(75.0%,c2=4.267,P=0.042).经胰管EST失败的8例患者,有5例改为针状刀EST后,成功插管并完成了ERCP检查;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穿孔、术中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ERCP过程中插管困难时可通过EST手术扩大切口,以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针状刀实施十二指肠乳头开窗术,在ERCP困难胆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接受ERCP治疗的患者中,当常规插管方法和(或)其他预切开技术无法进入胆管时,采用针状刀在主乳头背部选点进行电灼造口,完成胆管深插管及后续治疗.观察本方法的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08例患者接受开窗术,其中97例(91.2%)成功插至胆管;11例胆管恶性梗阻患者虽经开窗仍无法进入胆管,其中远端恶性梗阻失败率(25.8%,8/31),明显高于近端梗阻(5.3%,3/57),(P=0.014,χ^2=5.983).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5例(4.6%),其中插管失败组(18.2%,2/11)明显高于成功组(3.1%,3/97)(P=0.006,χ^2=7.418);另有肠道穿孔1例、胆管炎4例,均经保守治疗控制.结论 在困难胆管插管的ERCP病例中,应用针状刀行乳头开窗术可以有效提高ERCP诊治的成功率,对于有经验的操作者该方法是较为安全的;但远端胆管恶性梗阻行乳头开窗术的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使用双腔前视胃镜对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后胆胰疾病患者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使用双腔前视胃镜进行ERCP治疗的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后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率为82.6%(38/46),8例失败,其中6例因双腔前视胃镜无法进入输入袢找到十二指肠乳头而失败,2例因乳头插管困难而失败。38例插管成功者中,3l例胆管结石者均成功取出结石,4例胆总管下端恶性梗阻者均成功置入胆管金属支架,3例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狭窄者经气囊扩张后均成功置入鼻胆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和术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双腔前视胃镜对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后胆胰疾病患者进行ERCP治疗,插管成功率较高,可顺利完成后续ERCP相关治疗,并且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导丝技术在ERCP操作中的应用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丝技术在ERCP操作中的应用技巧.方法:随机选取需要进行ERCP手术操作的不同病因的126例患者,对乳头部插入困难者采用导丝引导插管;运用直接插入法、借助导管法、借助切开刀法、借助球囊法、导丝头端塑形法进行胆管的选择性插管;调整导丝的位置和角度使其通过胆管的狭窄段;采用“对吻法”对已行T管插管或PTC术的患者进行插管.结果:使用ERCP导丝新技术,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96%(5/126),而使用常规的ERCP技术发生率为8.0%(16/150),胰腺炎并发症明显下降(t=1.94,P<0.05).使用导丝新技术对不同疾病的126例完成的造影成功率为96.0%,治疗成功率为91.3%,而使用常规的ERCP技术150例造影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6.0%(129/150)、79.3%(119/150),提示造影成功率和治疗成功率均有明显提高(t=2.28,P<0.01;t=2.79,P<0.01).巧妙地运用导丝技术可以起到提高乳头部插管成功率、导管超选进入目标胆管、通过胰胆管狭窄或梗阻部位等作用,还可以采用对吻法导丝技术使难度较大的ERCP操作得以完成.结论:有意识地、巧妙地运用导丝技术可以提高ERCP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镜孔道的消毒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7月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胆胰疾病患者58例,随机分成ERCP插管前经内镜孔道酸化水消毒组(实验组)和常规ERCP插管组(对照组),每组29例。实验组在乳头插管前用酸化水20 mL冲洗内镜孔道2次。操作结束后,两组均在活检孔道内注入10 mL生理盐水,在内镜头端应用无菌试管接收活检孔道流出液体,行常规细菌培养。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行ERCP治疗。其中实验组患者6.9%(2/29)术后出现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黄疸消退。内镜孔道细菌培养19例培养标本有细菌生长;对照组患者27.6%(8/29)出现术后发热,其中发生化脓性胆管炎2例,行再次ERCP治疗。对照组29例标本均有细菌生长。结论 ERCP插管前行酸化水内镜孔道再次消毒可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胆道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胆道插管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我院行ERCP的患者。对常规胆管插管失败且导丝反复进入胰管(〉4次)者行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胆管插管成功后,导丝留置胆管内,继续完成胆管括约肌切开及相应的治疗。统计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内共行ER—CP1576例次,需胆管深插管879例次,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者30例。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首次ERCP胆管深插管成功率为93.3%(28/30),2次ERCP插管成功率为96.7%(29/30)。2例(占6.7%)发生并发症,为轻型胰腺炎。无出血、穿孔或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在困难胆道插管中采用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发生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时,乳头的位置、走向往往也发生改变,此类患者行ERCP常常操作困难,且易发生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位于憩室下缘且乳头内陷的患者行ERCP尤其困难,我们创新性使用了乳头外翻插管法,提高了ERCP成功率,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6月至2012年1月行ERCP的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胰腺疾病发生率为15.08% (281/1864).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憩室口下缘伴有乳头内陷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61岁;ERCP检查前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2例,胆管扩张6例,其中合并胆管炎15例,急性胰腺炎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预切开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在ERCP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肝胆胰外科共完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930例,其中选择性插管困难者采用常规方法不能完成而采用乳头预切开术108例,占11.6%.纳入标准为常规插管失败或反复进入胰管4次判定为选择性插管困难,术中改行乳头预切开术,根据病情完成ERCP检查和内镜下治疗.观察终点为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同期常规ERCP插管病例资料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乳头预切开术108例,ERCP成功103例,成功率95.4%.术后并发症7例,发生率6.5%,无十二指肠穿孔及死亡病例.同期822例常规ERCP诊治成功率97.7%,术后并发症63例,发生率7.7%.乳头预切开与常规选择性胆管插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x2=0.141,P=0.707)及成功率(x2=2.041,P=0.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头预切开术与常规ERCP相比不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提高困难ERCP的成功率,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老年糖尿病并发胆石症患者ERCP治疗前后的护理水平。方法对该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20例70岁以上的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胆石症患者行ERCP术前、术后中及术后护理进总结。结果该组病例经ERCP治疗过程顺利,其中并发轻症胰腺炎2列,十二指肠乳头出血3例,并发酮症5例,经治疗好转。结论护理是ERCP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Dual刀预切开在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就诊行ERCP治疗的40例患者,对插管困难的患者行Dual刀预切开,再行插管,评估该种方法对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胆管结石21例,胰腺或胆管肿瘤15例,良性乳头或胆管狭窄4例。39例Dual刀切开后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7.5%(39/40);l例未成功病例为胰腺肿瘤广泛侵犯胆管。术后发生血淀粉酶升高共11例,其中高淀粉酶血症2例,无出血、穿孔、ERCP术后胰腺炎、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Dual刀预切开在增加插管成功率的同时,降低了切开过程中的出血、穿孔及ERCP术后胰腺炎风险,提高了困难ERCP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高龄人群(≥70岁)行治疗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疗效观察。方法对78例高龄胰胆管疾病患者行治疗性ERCP,分析诊治经过及并发症的处理。结果 78例患者中成功行治疗性ERCP 74例,其中胆总管结石5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40例,行胆管支架引流术(ERBD)8例(3~6个月再次行ERCP取石治疗),行鼻胆管引流(ENBD)4例;胰胆肿瘤18例,均行ERBD后病情减轻;十二指肠乳头炎症4例,行EST后治愈。术后6例患者出现高淀粉酶血症,2例出现ERCP相关胰腺炎,2例合并胆管炎,1例发生小穿孔。结论 ERCP对高龄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双导丝插管技术、针状刀乳头预切开术与经胰管乳头预切开术3种辅助插管技术在ERCP胆管插管困难病例中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安全有效的辅助插管技术。方法将104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行3种不同辅助插管技术,即双导丝插管术组(A组)35例,针状刀乳头预切开组(B组)35例,经胰管乳头预切开组(C组)34例。对比3组患者辅助胆管插管的成功率、获得成功插管的时间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辅助插管成功率为51.43%(18/35),B组为91.43%(32/35),C组为70.59%(24/34),3组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成功插管时间分别为(7.83±1.08)min,(8.20±0.91)min和(7.91±1.20)min,3组成功插管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2.86%(1/35),22.86%(8/35)与8.82%(3/34),3组间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无严重感染、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种辅助插管技术均可提高胆管插管成功率,其中针状刀乳头预切开术与经胰管乳头预切开术有更高的成功率,但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亦较高;双导丝插管术成功率较低,但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2011年6月间经ERCP与EPBD诊断和治疗的PCS患者57例,分析应用情况.[结果]55例(96.5%)成功实施ERCP,2例末成功者均为壶腹部肿瘤破坏乳头,经取活检明确病因.57例中未明确病因4例(7.2%),胆总管结石24例(42.1%),均经一次内镜取净结石;胆管中段狭窄6例(10.5%)、乳头炎性狭窄6例(10.5%),乳头旁憩室5例(8.8%),均行EPBD治疗成功;胆囊管残留过长及伴有残留结石4例(7.2%),行EPBD后效果不满意转外科手术治疗;壶腹部肿瘤4例(7.2%)转行外科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5.3%),胰腺癌1例(1.8%).ERCP与EPBD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结论]ERCP与EPBD能及时明确PCS的病因,予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金属夹辅助与黏膜下注射辅助插管技术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困难插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行ERCP的12 458例患者资料,其中采用金属夹或黏膜下注射辅助插管的困难插管患者28例(0.22%),分析两种技术在困难插管患者的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8例采用金属夹或黏膜下注射辅助插管患者,男18例(64.3%)、女10例(35.7%),年龄(69.6±14.1)岁。乳头分型:Ⅱ型5例(17.9%),Ⅲ型5例(17.9%),Ⅴ型18例(64.3%)。采用金属夹辅助插管16例(57.1%),黏膜下注射辅助插管12例(42.9%),其中25例(89.3%)顺利完成选择性插管,插管时间(9.9±4.3)min。出现轻度ERCP术后胰腺炎1例(3.6%),术后高淀粉酶血症3例(10.7%),未出现术后出血或穿孔者,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乳头暴露不佳、位置偏斜等原因而选择性插管困难时,继续用金属夹或黏膜下注射辅助插管,可有效提高ERCP选择性插管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Billroth-Ⅱ式术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5年6月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收治的胃Billroth-Ⅱ式术后43例患者行ERCP。结果 43例行ERCP的患者中插管成功39例(90.7%),插管失败2例(4.7%),并发消化道穿孔2例(4.7%)。39例患者中经ERCP诊断为胆总管结石31例(79.5%),其中3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28例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取石;诊断为胆管末端良性狭窄6例(15.4%),其中4例行单纯乳头球囊扩张术、2例行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诊断为壶腹部肿瘤、胃癌肝门部转移各1例(2.6%),分别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塑料支架。术后急性胰腺炎1例(2.6%)。结论对胃Billroth-Ⅱ式术后患者进行ERCP检查及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