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110例(122例次)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间用药情况,将122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2组.比较两组术后脑卒中/死亡事件和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次中抗凝治疗组45例次,抗血小板治疗组77例次.围手术期间3例(2.6%)发生脑卒中,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2.2%),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2.6%)(P=0.8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P=1.00).术后7例(5.7%)发生伤口血肿,其中抗凝治疗组6例(13.3%),抗血小板治疗组1例(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间卒中/死亡率,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则会增加伤口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手术技术和经验,并观察其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并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6例。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sCEA)4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34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9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3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73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检查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因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而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1例患者,术中应用超声扫查确定斑块位置、病变长度,判断颈动脉管腔内有无游离动脉内膜及小血栓等。参照Panetton标准,将术中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和显著异常。结果9例患者于颈动脉缝合后超声检查发现细条带状高回声,共14处,12处轻度异常均为长度〈3mm的游离内膜片,未予特殊处理;2处显著异常,其中1处为缝入动脉管腔内的动脉外膜,1处为细带状血栓,对此2例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再次切开颈动脉、去除游离物。术后3天复查超声显示游离内膜片均自行愈合。结论CEA术中应用超声监测可以明确颈动脉斑块位置、病变范围及形态、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时发现内膜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有助于降低术后脑卒中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的3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明确颈内动脉狭窄率>70%,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和选择性应用补片修补成形,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纤药物治疗,双功DUPLEX超声随访.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脑梗塞等严重合并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侧舌下神经损伤表现.术后随访5~2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脑梗塞发生,双功DUPLEX超声检查提示颈内动脉通畅,未发现≥50%的颈内动脉术后再狭窄,2例患者发现≥50%颈内动脉扩张.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术中精细操作,合理应用转流管、补片,以及合理的血管开放顺序是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治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在国内已逐步开展。现将我院1987~1990年6例行8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例男性患者,年龄48~57岁(平均52.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TIA病史。双侧颈动脉造影,证实单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双侧狭窄1例,一侧狭窄对侧闭塞1例。CT扫描示脑梗塞2例,脑内小片低密度区2例(均为病变同侧),另2例正常。3例行局部脑血流量测定,2例显示患侧半球血流量下降,1例示患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缺血。多普勒超声谱仪分析,6例患侧颈动脉血流均增快。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将同意入组的40例有症状(狭窄程度>50%)和无症状(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组(CEA)和颈动脉支架组(CAS).一期观察终点是术后30 d内出现严重脑梗死或死亡;二期观察终点是各种手术并发症、急性脑缺血发作、偏瘫、急性心肌梗死和术后18个月内的脑卒中、死亡和再狭窄等,同时回顾性分析两组总的住院费用.结果 CEA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差异.CEA组20例23支颈动脉手术(3例分别行双侧CEA),术中应用转流管9条(39.1%),颈动脉补片12条(52.2%);CAS组20例23支颈动脉支架(3例行双侧CAS),应用脑保护装置21个(91.3%).CEA和CAS两组术后30 d内神经系统并发症(4.3%对8.7%,P=0.46)、急性心肌梗死(4.3%对0,P=0.31)和伤口血肿(8.7%对0,P=0.1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8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再狭窄病例.CEA和CAS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6 450.95±6188.76)和(70 130.15±11 999.02)元人民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和CAS术后30 d和术后18个月的并发症、病死率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CAS的住院花费明显高于CEA.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TIA病人在经Doppler超声或DSA或MRA检查发现-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4):403-406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82例, 年龄65~80岁, 性别不限, 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1):对照组(C组)和尼莫地平组(N组)。N组于手术开始时静脉输注尼莫地平7.5 μg·kg-1·h-1至术毕, 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尼莫地平给药前(T1)、放置转流管前(T2)、放置转流管后10 min(T3)及颈动脉开放后10 min(T4)进行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气分析, 并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及脑氧摄取率。采用ELISA法测定颈静脉球部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中文版)评价认知功能, 记录术后7 d内认知功能障碍(MoCA评分<26分)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N组术后各时点时MoCA评分升高, 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27%vs.17%), T2~4时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升高, 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和脑氧摄取率降低, 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发生高灌注损伤的术前高危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60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行CEA 手术.术前患者均行颈部彩超和CT 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术中采用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维持脑血流;术后保留气管插管、镇静、脑冰袋、维持血压平稳,TCD 指导下应用脱水、降压药物预防和处理高灌注损伤.结果 60 例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率82豫依11豫,其中20 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3%.34 例(57%)做补片成型.术后3 例(5%)出现头痛,1 例(1.7%)抽搐,无脑出血.38 例(63.3%)平均血流速度(MFV)增加幅度少于100%,22例(36.7%)增加超过100%,4 例(6.7%)术后出现症状患者的MFV 增加超过200%.结论 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 手术,能有效减少术后大脑高灌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剥脱术(CEA)需阻断颈内动脉,有脑缺血的危险,且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其围手术期处理有一定特点。近期有5例CEA均在颈丛阻滞下完成。现初步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其中1例作双侧CEA。年龄51~75岁,平均68.4...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原癌基因c—myc动态表达在早期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以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为基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RT—PCR)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原癌基因c—myc在早期再狭窄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本实验采用qRT—PCR方法对术前即刻、术后4h、1d三个时间点c—myc原癌基因实时定量,可见c—myc癌基因mRNA水平在术后4h达峰值,术后1d显著回落,但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原癌基因c—myc的激活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2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所有患者中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其余均行颈部彩超和CTA检查。给予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血管彩色Duplex( TCD)脑血流监测,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袋、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5%。15例(85%)用补片做成形术。全部病例手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结论 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和CDFI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和CDFI于CEA术前、术后对比观察6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将术前超声检出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术前超声检出6例颈动脉狭窄60%~69%,53例狭窄70%~99%,7例颈动脉闭塞,与DSA相比,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45%(63/66)。CEA术后狭窄处颈动脉内径显著增宽,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率较高,能客观反映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在CEA术前筛查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CJ  Huang D  Wang W  Liu C  Ran 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09-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24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其中18例有慢性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6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手术要点是于颈动脉分叉处斜形切断颈内动脉,外翻颈内动脉剥除有粥样斑块的内膜,同时从颈总动脉切口剥除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22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超声预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监测,探索预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HS)发生的新方法.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进行CEA前瞻性临床试验.TCD共测量夹闭前、开放后、离室前血压稳定后3个时间点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计算术中脑血流速度增加比例(VR1)和术后脑血流速度增加比例(VR2).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析VR1、VR2预警CHS的能力.结果 共76例病例入组.6例VR1> 100%,18例VR2> 100%.共10例患者被诊断为CHS,其中3例VR1>100%,7例VR2> 100%.VR1和VR2预警CHS发生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636和0.728.当VR1取切点100%时,其灵敏度为30%,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和90%;当VR2取切点100%时,其灵敏度为70%,特异度83%,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9%及95%,明显优于VR1.结论 血压稳定条件下增加监测离室前的脑血流变化对预警CEA术后CHS的发生十分有效,VR2> 100%能较好预测CHS的发生并排除阴性病例.  相似文献   

16.
Seventy-eight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coexistent carotid and coronary stenosis by 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s. Five patients died (6.4%), one from a stroke contralateral to the carotid reconstruction. Four others suffered a perioperative stroke (total stroke incidence 6.4%). Three myocardial infarctions occurred (3.8%) including one fatal infarct. Analysis of the most recent 36 combined reconstruc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extramorbidity in this group increased the stroke or death rate for all carotid endarterectomies carried out in the same period by only 1%. Alternatively it these patients had been operated upon by aortocoronary grafting alone the mortality would have increased by 0.1% assuming no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Since these 36 patients had severe carotid stenosis and would have been refus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s an isolated procedure the results seem better than would have been achieved by staged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7.
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6例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分别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加补片、颈内动脉外膜翻转内膜切除和人造血置换三种不同的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式,通过治疗效果分析,主手术适应证。结果 36例病人痊愈出院,术后无并发症,随访期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通畅。结论 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是治疗颅内外段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方法。应根据颈内动脉病变程度和范围选取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