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江宁医院2002-01—2016-12间收治的1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回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模型分析男性乳腺癌生存情况。结果本组60岁以上患者有10例(66. 7%),60岁以下的有5例(33. 3%)。1例以腋窝肿块就诊,14例以乳房肿块就诊。60%肿块位于乳晕区。浸润性导管癌有14例(93. 3%),乳头状癌1例(16. 67%)。TNMⅠ~Ⅳ期的患者分别为4例、5例、5例和1例。15例患者激素受体均为阳性,其中分子分型为Luminal A型的7例(46. 7%)、Luminal B型8例(53. 3%)。14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93. 3%),其中改良乳腺癌根治术12例(85. 8%)、1例行全乳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1例行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术后11例实施化疗,7例给予放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分泌治疗。随访期间术前有肺转移的患者死于术后1. 5 a。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而死亡;其余患者中,共有5例复发,4例转移(其中2例死亡);还有2例死于原发性肺癌。结论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晚,肿块多位于乳晕区,病理类型多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激素受体阳性者占绝大多数。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其中以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最为多见。内分泌治疗标准与女性乳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2.
C-erbB-2基因在青年乳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研究C erbB 2基因在青年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我院 1990~ 1998年间行手术治疗的青年乳腺癌 5 9例 ,均为女性。年龄 19~ 35岁 ,中位年龄 32 4岁。 5 6例采用改良根治术 ,3例Ⅳ期采用乳房单纯切除姑息手术。按乳腺癌国际TNM临床分期 :0期 1例 ,Ⅰ期 7例 ,Ⅱ期 33例 ,Ⅲ期 15例 ,Ⅳ期 3例。病理学类型 :Pagets病并导管原位癌 1例 ,单纯癌 2 7例 ,浸润性导管癌 2 5例 ,粘液腺癌 3例 ,髓样癌 3例。淋巴结转移情况 :腋窝淋巴结阴性 2 2例 ,腋窝淋巴结阳性 34…  相似文献   

3.
首次包扎中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术后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首次包扎中应用负压引流处理乳腺癌根治术创面38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8例均为女性,年龄27~74岁,平均48岁。肿瘤部位:左侧20例、右侧18例。临床分期:Ⅱ期19例,Ⅲ期16例,Ⅳ期3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6例,髓样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腺癌3例,导管内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根治术26例,改良根治术12例。2.方法:按常规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之范围游离皮瓣,完成淋巴结清扫,创面彻底止血,蒸馏水冲洗后,放2根引流管:①于腋下放适当硬度及粗度的一根多孔橡胶引流管;②然后…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3岁,因"发现右乳肿块二周"入院.查体:右乳中上可触及约4 cm×3 cm大小,质硬,边界不清,可推动无压痛肿块.右侧腋下可触及约3 cm×3 cm大小皮肤稍隆起,质韧,无桔皮征.钼靶:右乳外上象限可见大小约2.5 cm×3.0 cm肿块影,附近见散在点状钙化影.右乳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成团异型瘤细胞,考虑为乳腺癌.于全麻下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右腋副乳腺切除术.术中见副乳腺质韧,与右腋皮肤相临,与右乳腺中间相隔有大量脂肪组织,与右乳无关联.术后病理: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图1),右副乳腺导管内癌(图2);胸肌间淋巴结转移(1/2),右腋窝淋巴结转移(3/16),胸小肌覆盖组淋巴结转移(5/8).术后诊断:右侧乳腺癌合并副乳腺癌.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3岁,因"发现右乳肿块二周"入院.查体:右乳中上可触及约4 cm×3 cm大小,质硬,边界不清,可推动无压痛肿块.右侧腋下可触及约3 cm×3 cm大小皮肤稍隆起,质韧,无桔皮征.钼靶:右乳外上象限可见大小约2.5 cm×3.0 cm肿块影,附近见散在点状钙化影.右乳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成团异型瘤细胞,考虑为乳腺癌.于全麻下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右腋副乳腺切除术.术中见副乳腺质韧,与右腋皮肤相临,与右乳腺中间相隔有大量脂肪组织,与右乳无关联.术后病理: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图1),右副乳腺导管内癌(图2);胸肌间淋巴结转移(1/2),右腋窝淋巴结转移(3/16),胸小肌覆盖组淋巴结转移(5/8).术后诊断:右侧乳腺癌合并副乳腺癌.  相似文献   

6.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我院 1999年 1月至 6月未经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 6 1例 ,均为女性 ,年龄 33~ 87岁 ,平均 5 2岁。所有病例均累及单侧乳腺 ,肿瘤位于右侧 2 3例 ,左侧 38例 ,直径0 5cm~ 10 0cm ,平均 2 5cm。 6 1例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 44例 ,浸润性小叶癌为 11例 ,其余包括髓样癌 3例 ,腺样囊性癌、腺癌及乳头状癌各 1例。2 .方法 :全部标本经 10 %Fomalin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采用SP法进行波纹蛋白 (Vimentin)、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以及雌激素受体 (ER)免疫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乳腺癌手术切口术中即刻行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乳房再造的可行性及美学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乳腺癌患者77例,均为女性;年龄26~53岁,平均45岁。左侧39例,右侧38例。病程1~180d。乳腺癌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60例,Ⅲ期6例。肿块大小1~4cm,其中外上象限34例,外下象限15例,内上象限22例,内下象限6例。组织病理检查:浸润性导管癌60例,导管内癌12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腋窝淋巴结阳性29例,阳性淋巴结数1~7个。阴性48例。其中35例为常规梭形乳腺癌切口:42例为距肿瘤边缘2cm圆形改良乳腺癌手术切口,改良切口中肿瘤位于内上、内下及外下象限时采用腋下切口进行淋巴结清扫,其中保留乳头乳晕切口10例。术后依据再造乳房外形、大小、位置、对称性以及切口瘢痕进行评分,3分以上为满意。结果 术后6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坏死率7.79%,其余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3~72个月,平均39个月。76例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42例改良切口患者再造乳房评分3分以上40例,再造乳房外形满意率为95.24%:35例常规梭形乳腺癌切口患者再造乳房评分3分以上31例,再造乳房外形满意率为88.57%。结论 依据不同肿瘤位置选择改良乳腺癌手术切口有利于缩小再造乳房切口瘢痕,提高再造乳房外形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3岁,因"发现右乳肿块二周"入院.查体:右乳中上可触及约4 cm×3 cm大小,质硬,边界不清,可推动无压痛肿块.右侧腋下可触及约3 cm×3 cm大小皮肤稍隆起,质韧,无桔皮征.钼靶:右乳外上象限可见大小约2.5 cm×3.0 cm肿块影,附近见散在点状钙化影.右乳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成团异型瘤细胞,考虑为乳腺癌.于全麻下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右腋副乳腺切除术.术中见副乳腺质韧,与右腋皮肤相临,与右乳腺中间相隔有大量脂肪组织,与右乳无关联.术后病理: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图1),右副乳腺导管内癌(图2);胸肌间淋巴结转移(1/2),右腋窝淋巴结转移(3/16),胸小肌覆盖组淋巴结转移(5/8).术后诊断:右侧乳腺癌合并副乳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7年12月14例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浸润性小叶癌占42.9%(6/14),浸润性导管癌占57.1%(8/14).多中心性癌灶数目为2~9枚,直径0.5~4.3 cm,12例癌灶分布在外上象限;1例分布于外上象限和内上象限;1例分布于外上象限,及外上象限与内上象限.外上象限与外下象限交界处.1例采用保乳根治术,随访3~5年无复发;13例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访2~37个月无复发.结论 全组单侧多中心性乳腺癌病灶多分布在同一象限或相邻象限,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治疗方法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分型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38例男性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分型资料。结果 38例男性乳腺癌病人,占同期乳腺癌病人0.83%,中位年龄68.5(24~88)岁,病灶位于左侧20例,位于右侧18例。其中2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为分泌性癌,1例为实性乳头状癌伴微浸润, 2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癌伴微浸润,4例为包裹性乳头状癌(其中2例伴微浸润)。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Ⅰ级2例,Ⅱ级20例,Ⅲ级7例。16例伴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36例ER 阳性,35例PR阳性。分子分型Luminal A型18例,Luminal B型16例,基底细胞型2例。结论 男性乳腺癌少见,发病年龄较晚,临床分期较高,预后较差,且发生第2种原发性癌的可能性增加,加强对其认识,争取早期诊断、治疗及监测非常重要。男性乳腺癌仍须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60年~1980年对553例早期乳腺癌的病人进行了保守治疗,本文主要回顾分析了其中434例浸润性导管癌病人,旨在探讨原位导管癌成份及其它病理改变在乳腺癌保守治疗中的预后价值.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人都进行限制性手术切除加放射治疗,这种治疗的对象按VICC分类为T1和小的T2、NO、Nla乳腺癌病人,平均随访期为103个月.所有病理资料是由两个病理医师分析的.为了解原位导管癌成份对早期乳腺癌保守治疗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MB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M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结果 MBC占同期男性乳腺疾病的25%,占同期乳腺癌的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7.5(30~78)岁.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10年,平均13.9个月.53.33%(8/15)的MBC位于左侧乳腺,26.67%(4/15)位于右侧,双侧者6.67%(1/15).肿块<2 em者4例,2~5 cm者7例,5~10 cm者4例.86.67%(13/15)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67%(1/15)为乳头状癌,6.67%(1/15)为浸润性小叶癌.MBC的形态学特点为伴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粉刺样坏死少见.33.33%(5/15)的MB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R阳性6例(66.67%);PR阳性7例(77.78%);CerbB-2阳性4例(44.44%);p53阳性4例(44.44%);Ki-67细胞增殖指数<25%者4例(44.44%),25%~50%者3例(33.33%),>50%者1例(11.11%).结论 MBC发病比例低,年龄偏大,就诊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乳腺区域肿块.组织学上以非特异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淋巴结转移较少.  相似文献   

13.
去甲长春花碱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许芳  朱艳萍 《护理学杂志》2001,16(7):422-423
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科 1 996年 4月至 2 0 0 0年 1 2月采用去甲长春花碱 ( NVB)联合吡柔比星 ( THP)治疗晚期乳腺癌 30例 ,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30例均为女性 ,年龄 2 8~ 62岁 ,平均 45.0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 1 3例 ,髓样癌 8例 ,单纯癌 5例 ,腺癌 4例 ;按 TNM[1]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 期 1 3例 , 期 1 7例。方法 :根据病人状况、体表面积及肿瘤生物特性选择化疗方案及药物剂量。化疗 2 1 d为 1个周期 ,第 1、8天 ,用 NVB 2 5mg/m2 加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60~ 1 0 0 ml快速静脉滴注 …  相似文献   

14.
年轻与老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年轻女性乳腺癌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年轻(≤35岁)女性乳腺癌181例及老年(≥60岁)女性乳腺癌18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以31~35岁居多,发病部位左乳多于右乳,2组发病位置均以外上象限居多,多为单发,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年轻组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年轻女性乳腺癌较老年女性乳腺癌侵袭性强,恶性度高.临床应加强对年轻女性乳腺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双侧乳腺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双侧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有关问题,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双侧乳癌的临床资料.28例中有7例第二侧为转移性癌,其中4例放弃手术而死亡,24例第二侧癌经手术治疗,并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术后2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8%、82.1%、53.6%和21.4%,与同期总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相差无几.第二侧癌发生的最短时间距第一侧癌术后7个月,最长时间为14年.第一侧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第二侧癌为49岁.第一、第二侧乳癌均以T2占大多数,T1仅1例次,T3为12例次,T4没有.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多,其次为单纯癌.结论 双侧乳腺癌的生存率与总体乳腺癌的生存率相差无几,一旦发现应该积极处理,只要处理得当,预后还是相当好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检出趋势、年龄及双乳分布特征。方法 2013~2018年锦州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乳腺疾病病人5117例,确诊为单侧乳腺患有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全部女性病人1721例,对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检出趋势、年龄及双乳分布进行描述和比较。结果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病人在乳腺癌病人中所占比重较大,为75.02%,6年来检出呈增长趋势,其高发年龄段主要为51~60岁,其次是41~50岁;左乳及右乳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份检出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锦州地区应重视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防治工作;可依据年龄不同,有侧重地开展乳腺癌的防癌宣教及早期筛查等工作;该病左乳及右乳的防治应并重。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8年3月~1999年11月应用气化电极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气化术(TV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15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5~75岁,平均49.5岁.病程3周~1年.均以无痛性间歇性血尿伴不规则血块来院就诊.经B超、CT及膀胱镜检查确诊.肿瘤单发5例,多发10例;瘤体直径最小1 cm,最大3 cm;位于膀胱三角区4例,膀胱后壁5例,膀胱侧壁6例.术前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移行细胞癌,其中T1期5例,T2期9例,T3期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年余本院收治的14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髓样癌占7.1%(1/14),浸润性导管癌占92.9%(13/14)。长径1.5~5.2cm。1例(82岁)行单纯乳房切除,3例行乳癌根治术,10例行改良根治术;14例均行患侧腋窝淋巴结清除术,淋巴结转移率71.4%。12例随访9个月至14年,3例死亡,3例带瘤生存,6例无瘤生存;2例失访。随访期间5年生存率58.3%,10年生存率16.7%。采用乳腺癌根治术3例以及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0例均治愈。结论本组中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10年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女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收集7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 7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年龄41~66岁。其中导管内原位癌8例,小叶原位癌4例,髓样癌6例,黏液腺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浸润性导管癌39例,类癌1例。病理组织分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多,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型与年龄及淋巴结增大等有密切关系,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对预后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和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例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乳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所有乳腺癌的0.64%.患者均可触及肿块.12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行保乳手术,1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15例行辅助化疗,其中5例另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2.5个月.1例发生骨转移于术后2年死亡,1例发生多器官转移于术后7年死亡.结论 乳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对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治疗宜选择低创伤的手段,对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须按浸润性导管癌治疗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