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龚光伟  胡汉华 《腹部外科》2003,16(4):199-199
例 1:男性 ,38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 3年 ,黑便 3次入院。入院后胃镜报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查肝、肾、心、肺功能正常。于入院后第 4d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切除术 ,手术顺利。术后第 4d ,突发上腹部持续性胀痛 ,腹胀 ,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性液体。血淀粉酶 84 5U/L ,尿淀粉酶 12 4 1U/L。B型超声报告胰腺体积增大 ,胰周积液。急诊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胰腺肿胀明显 ,胰周及腹腔大量血性液体 ,十二指肠残端及胃空肠吻合口正常。行胰腺减张 ,胰周置管引流术。术后给予胃肠减压 ,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 ,抗生素预防…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8岁,以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3d入院.查体腹部膨隆,上腹部压痛阳性,剑下为甚,肠鸣音弱.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浑浊液,淀粉酶20 696U/L,血、尿淀粉酶分别为1158U/L、13 000U/L,CT示胰腺体积增大,界限不清,胰周可见片絮状影,胆囊密度不均.  相似文献   

3.
林斌  冯伟 《临床外科杂志》2007,15(8):510-510
例1,男,76岁。两年前有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史。查体、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术中探查胰柔软、偏细、胰头钩突部有质硬肿块约3 cm×3 cm×2 cm,胰、胆管不扩张,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法),胰肠吻合采用彭氏Ⅰ型捆绑吻合。病理检查:胰头腺癌。术后第1天晚,胰肠吻合口旁管引流出少许黄绿色液体,改冲洗负压吸引。第2天下午患者腹痛明显,并烦躁不安、发热;引流液较多,查引流液淀粉酶19 529 U/L,血淀粉酶值220 U/L;CT示胰腺及肝周少量积液。第3天凌晨患者全腹胀痛难忍,伴SaO2下降,遂二次手术。术中见腹腔内黄绿色混浊积液约800 ml,胰…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突发持续性中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急诊入院。发病前无暴饮暴食史,既往无类似病史。在剧痛后8h测血淀粉酶228U/L,发病后24h查尿淀粉酶1250U/L(索氏法)。急诊作B超拟诊为“胆囊积液,肠段扩张,肠梗阻可能”,腹部平片未发现肠腔积气积液。急诊以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肠梗阻待排收入消化内科。患者喜烟酒,35年前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术。5年前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 人院时体温37.5℃,呼吸20次/min,血压16/9kPa,心率66次/min,早搏2~3次/min。腹平,上腹部有压痛,肌抵抗,肠鸣音减弱,入院诊断“急性胰腺炎”,给予禁食、补液、善得定以及抗菌素等治疗。入院后第1天复查血淀粉酶138U/L。B超发现胰头“假囊肿”。次日复查B超发现胰头部液性暗区向胰尾扩散,头、体、尾的液性暗区分别为6.3cm×4.6cm、4.0cm×2.1cm、3.9cm× 2.7cm。B超仍诊断为“胰腺假囊肿”。为防止囊肿破裂,当即在B超引导下作囊肿细针穿刺,吸出绿褐色液体150ml,淀粉酶含量>1800U/L。入院第8天和第11天查血淀粉酶分别为786U/L和255U/L。第12天患者腹痛加剧,出现皮肤、巩膜黄染。B超发现胰头处巨大囊性肿物,约22cm×8cm胆总管直径1.4cm。B超诊断:胰腺假囊肿,胆总管扩张。 经积极术前准备后在气静麻  相似文献   

5.
例1:男性,68岁,以梗阻性黄疸入院,病人于5个月前因饱餐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查血淀粉酶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之后,上腹部仍有间歇性隐痛不适,1个月前,发现皮肤、巩膜黄染,黄疸逐渐加重,皮肤瘙痒,周身乏力,体重减轻,经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体检:体重约52kg,明显消瘦,巩膜、皮肤明显黄染,舟状腹,上腹部可触及一条状肿物,约5cm×8cm,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深压痛.入院检查:癌抗原(CA)19-936.7kU/L,总胆红素116.7μmol/L,直接胆红素84.5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156.2U/L,碱性磷酸酶192U/L,尿胆红素阳性.B型超声示胰腺体积增大,回声增强,内部回声不均匀,肝内外胆管扩张;CT示胆总管末端狭窄,胰腺增大,尤以胰头部增大明显,胰腺内部结构不均匀,密度稍低.拟诊:梗阻性黄疸;胰头癌?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胰腺体积增大,肥厚,全胰腺质地变硬,边界清,未触及肿瘤结节,胆总管扩张,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胰腺活检.术后病理检查为慢性胰腺炎伴纤维化,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6岁。因腹背部外伤致上腹部持续性腹痛10 h入院,无恶心、呕吐。体检:腹明显压痛,上腹部肌紧张、反跳痛。腹部B超检查示:胰颈部裂隙状无回声区,腹腔积液。腹部CT示:胰腺实质内密度不均(图1),肝、脾周围少许积液,盆腔积液。血白细胞12.6×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0.94;血淀粉酶320.7 U/L;盆腔积液淀粉酶51.6万U/L。腹部立卧位片未见腹腔内积气。入院诊断:腹部闭合性外伤,胰腺损伤。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急性胰腺炎完整临床资料 2 9例。结果 :非手术治疗 1 5例 ,治疗上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及减轻胰腺外器官损伤为主。手术治疗 1 4例 ,手术方式以胰包膜切开 ,坏死组织清除 ,胰周、小网膜囊处、腹腔置多管引流 ,其中合并胆道疾病者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 ,形成有假胰腺囊肿者半年后行二次手术。结论 :早期非手术治疗适应证 ,对于急性胰腺炎若单纯水肿型或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明确 ,无胰腺或胰周感染 ,无明显胆道梗阻的应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指征 :胆源性胰腺炎 ,尤其是伴有梗阻性黄疸者 ;出现持续高热 ,白细胞升高 ,腹部体征加重 ;影像学发现胰腺坏死区域扩展 ,胰周和腹膜后间隙渗液增多 ;淀粉酶达 4 0 0 0u/L以上 ,血钙降至 1 .75mmol/L以下 ,血糖超过正常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导向穿刺引流在治疗外伤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超声导向穿刺引流治疗的外伤性胰腺炎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为外伤后48~72 h入院,CT提示胰腺挫裂伤并胰周积液,血及穿刺液淀粉酶升高.3例穿刺置管引流成功,2周内拔管.3例均治愈.结论 超声导向穿刺引流对早期非坏死型外伤性胰腺炎治疗有效并有可能使患者避免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出现胰瘘可疑症状的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3、4、6、8天。5例均出现心动过速(HR〉120次/min)、持续发热(T〉38.5℃)和血白细胞升高(WBC计数〉15×10^9/L)。影像学检查胸片提示胸腔积液3例,3例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2例同时伴有胰腺肿胀。5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均〉10000U/L。5例患者中2例经保守治疗3周后治愈,另3例经再次手术引流后1—4个月治愈。结论术中胰腺损伤是导致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充分的引流是保证术后胰瘘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8岁,因"孕36周+6,上腹部疼痛19 h"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3℃,脉搏:140次/分,呼吸频率:40次/分,血压:161/95 mm Hg(1 mm Hg =0.133 kPa).腹部膨隆,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未闻及.腹部超声:胰腺体积增大伴回声弥漫性减低;产科超声:宫内单胎头位;腹部CT:胰腺形态饱满,边缘模糊不清,胰腺周围多发低密度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33×109/L,血淀粉酶:617 U/L,尿淀粉酶:10000U/L,甘油三酯:54.64 mmol/L,总胆固醇:18.56 mmol/L,血钙:1.54 mmol/L.入院诊断:(1)急性胰腺炎;(2)孕36周+6.入院后禁食水、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抑酸及补液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胰腺空肠端侧荷包套入式吻合方式在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行改良胰腺空肠荷包套入式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检测术后第3、5、7天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物淀粉酶浓度。术后患者每3个月复查上腹部增强CT,随访1年,随访截止时间2017年7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11±3)min,术中出血量(465±161)mL,术后第3、5、7天胰肠吻合口周围引流物淀粉酶浓度[M(Q)]分别为18.0(64.5)U、16.0(112.2)U、7.0(19.5)U,引流液淀粉酶呈逐渐减少趋势(F=18.104,P<0.05)。术后并发症:生化漏1例;腹腔内出血1例,再次剖腹探查发现为空肠切开处黏膜出血。36例患者获得随访,无胰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无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结论 改良胰腺空肠荷包套入式吻合方式操作简便、省时、可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的新方法,降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方法通过可吸收止血网带及耳脑胶的灵活使用,行改良无缝合的胰管空肠吻合术10例,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术后监测血常规、血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引流液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观察胰肠吻合口情况并取局部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0例动物的手术时间为(35±10)min,其中9例术后恢复顺利并一直存活,腹腔引流液及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均正常;另1例动物并发胰瘘,于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明显腹胀,腹水淀粉酶升高达10 000 u/L,术后第10天死亡,经解剖发现胰管支撑管脱落,胰腺周围感染。结论改良无缝合胰管空肠吻合术与传统胰肠吻合术式对比,同样可以控制胰瘘发生的几率,但手术更简便、实用;该术式有望成为胰腺吻合的常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技术联合胰周贯穿式灌洗引流方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2 月至2019 年8 月株洲中心医院6 例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先实施经腹腔及腹膜后途径穿刺置管,联合经皮肾镜或胆道镜行胰周感染坏死组织清除,术后再经过胰周置管行贯穿式灌洗引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无穿刺及手术并发症,平均接受经皮肾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1 次,胆道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2.3次,第一次清创术后至拔管时间平均为55 d(36~74 d)。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以上无胰腺坏死感染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肾镜、胆道镜等微创技术联合胰周贯穿式灌洗引流的方法治疗SAP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疗效好且安全,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动物模型胰腺远端切除术中,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腺后缝合胰腺残端的术式,探索一种能有效减少胰漏率且简单实用的新方法.方法 行胰腺远端切除术后,将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5-0 Prolene线U型锁边缝合胰腺残端;实验组,先将大网膜包裹胰腺一圈后,使其紧贴于胰腺表面,再缝合胰腺残端.术后记录第1至7天腹腔引流液量并检测其淀粉酶值,测量术后第1、3、5、7天血淀粉酶、WBC、CRP数值.两周后将动物处死检查,胰腺残端行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胰漏率分别为8.3%和36.0%(P=0.020),病理学显示实验组可见胰腺残端边缘有纤维组织形成的厚而致密的“帽子”状结构,可起到预防胰漏的作用.结论 胰腺远端切除术中应用大网膜包裹胰腺残端可有效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用冲击波会否对胰腺诱发不良的生物学效应。方法:收集输尿管上段结石192例,经腹壁ESWL,术后1天(20~30h)常规检测血、尿淀粉酶,采用B超检查胰腺及周围脏器。对术后腹痛且血、尿淀粉酶增高者加以CT检查,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周、3周、3个月、1年复查KUB、腹部B超和(或)CT及血清淀粉酶。结果:19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ESWL后1天6例出现上腹部疼痛并有血、尿淀粉酶增高.B超有2例提示为急性胰腺炎(水肿型)可能,CT有3例提示为急性胰腺炎可能,上述6例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消失,1周、3周腹部B超和CT均未见胰腺异常影像,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168例随访3个月、1年,腹部B超、KUB和(或)CT均未见胰腺及周围脏器异常,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经腹壁ESW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可作为ESWL重要的补充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例1男,39岁,车祸致伤,面色苍白,左胸痛,腰髋痛10小时。查体: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左下肺呼吸音低,腹平,无明显压痛,右髋臼、会阴部血肿。X线:骨盆、髋臼骨折。食管造影:左膈疝。B超:肝包膜下血肿。经抗休克后全麻下行左第7肋间开胸膈肌修补术,术中探查胸腔、腹腔及后腹膜无重要脏器损伤,胃底及脾脏疝入左胸。术后2周左胸液量每日110~600ml,平均240ml,深棕红色呈洗肉水样。术后3日查胸水淀粉酶5075U/L,血淀粉酶629U/L,尿淀粉梅1072U/L,CT提示胰腺挫伤。诊断为胰腺挫伤(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创伤后出现胰周积液行穿刺引流后对胰腺假性囊肿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胰腺炎和胰腺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出现胰周积液并且积液直径大于6 cm以上的资料进行分析,共计15例,其中11例为急性胰腺炎,4例为胰腺挫伤,均进行了B超引导下积液穿刺引流,对穿刺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5例穿刺引流患者拔管后2、4、8周行B超随访,4周时9例行上腹部CT检查.发现于第4周时1例积液直径5cm,4例积液直径3 cm,2例积液直径2 cm;其余8例均大于1 cm的积液.所有患者在第8周时均无明显假性囊肿的临床症状.结论 积极对胰周积液行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对积液形成假性囊肿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后并发胰周包裹性坏死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例SAP后并发胰周包裹性坏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对该例患者进行的多学科协作(MDT)讨论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结果该患者因SAP后高热、腹痛伴呼吸困难2周入院,上腹部增强CT提示SAP并胰周大量包裹性坏死、胸腔中量积液。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SAP MDT团队充分讨论后决定在排除手术禁忌后于全麻下行经皮窦道胰周坏死组织清除术,经过两阶段经皮窦道胰周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后患者胰周坏死组织明显减少,引流通畅,临床症状及指标均较前明显改善,术后第6天出院。目前患者一般情况可,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SAP病情凶险,进展快,并发症的干预时间点及方式选择很棘手,经皮经窦道胰周坏死组织清除术可早期治疗SAP合并感染性或包裹性坏死,相对传统方式具有创伤小、效率高及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病例报告 男性,50岁,右上腹胀痛伴渐进性皮肤黄染1月余,B超、CT均示胰头肿大,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直径2.5cm。血总胆管红素/直接胆红素=211.2/193.6,电解质血K~+3.2mmol/L,Na~+137.6mmol/L,Cl~_96.4mmol/L。入院第2天行经皮经肝胆管检查术(PTC)显示胆总管下端完全梗阻,同时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术后引流胆汁清亮,量约300ml/d,第3天胆汁引流不畅,出现右上腹疼痛加重,高热,血压下降等症状,即行胆管切开T管引流术,胆汁为脓性,胰头肿大、固定。病检:胰腺癌。手术后3天复查  相似文献   

20.
<正>女,40岁,因持续性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1日于2020年8月30日急诊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急检血淀粉酶:199 U/L,急检尿淀粉酶:7 918 U/L,血清钙3.49 mmol/L,血清磷0.35 mmol/L,白细胞:25.87×109/L;腹部CT检查:胰头增粗,胰腺边缘毛糙,胰腺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胰腺周围可见斑索影,边界模糊,左肾前筋膜局限性增厚,胰管未见扩张,左肾多发结石(图1A);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进行禁食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