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有关影响因素,以探讨罹患SARS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并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3家发生SARS院内感染的综合性医院,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调查因素逐一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其对SARS发病是否有显著意义,并根据OR值确定其为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综合分析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作用,确定哪些因素作用更为重要,即是具有独立作用的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结果:在56个调查因素中,有22个因素与医务人员感染SARS有显著关联.其中,对SARS感染有保护作用的因素有19个,危险因素有3个.对上述22个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穿两层防护服(OR=0.053)、接受过防护知识培训(OR=0.072)、戴手套(OR=0.102)、用碘伏擦拭或浸泡进行手消毒(OR=0.231)和办公区通风良好(OR=0.32)是独立的有显著作用的保护因素;参加气管插管操作(OR=30.793)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医务人员实施严格的防护和消毒措施是避免感染的关键环节,同时及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提供有效的通风环境是避免感染SAR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学模型探讨SARS聚集性传播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在家庭内和医院内聚集性传播和产生“超级传播事件”的机制。方法 运用SARS传播数学模型,根据两个主要参数—接触率和感染效率的变动,估算SARS在小人群中的传播,以及加强防护措施对控制医院内传播的作用。结果 定量地给出了家庭内和医院内聚集性传播所需的接触率和感染效率的条件,从理论上揭示了家庭内和医院内聚集性传播的机制;通过加强对病人(包括疑似病例)的隔离治疗和医护人员的防护降低接触率和感染效率,可以有效防止聚集性传播;防护措施必须使感染效率下降85%以上,才能使医院内传播的基本繁殖率降至临界值以下。结论 SARS病毒较强的传播性和致病力导致较高的感染效率,以及家属和医护人员与病人不可避免的密切接触,和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被大大地提高的接触率,是造成家庭内、医院内和公共交通工具内聚集性传播进而产生“超级传播事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3年3月21日收治一例从广东输入SARS患者,针对SARS传播特点,严格管理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病区消毒隔离和医护人员防护措施,从而使我院在诊治SARS患者期间,无发生医护人员、住院患者、陪护人员感染,该患者予2003年4月21日康复出院。现将我院诊治SARS患者期间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医院感染的发病因素、感染途径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5824例住院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458例,对感染部位、患儿年龄、住院时间、发生院内感染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的医院感染主要以眼、口腔(眼结合膜炎、鹅口疮)感染为主,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感染病例次的46.94%,与年龄有关,7天内的患婴感染人次最多占47.82%.感染多发生在住院5天以后,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生机会也大大增加.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院内感染与报道的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感染为主有所不同,多发生在7天以内的患儿中,住院时间愈长感染机会愈大.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院内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医院内感染是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近两年来我院感染办公室对院内感染的情况作了认真的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收到良好效果,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一、医院内空气污染的监测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 1.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很多,病区微生物经空气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医院人流多(住院病人、陪伴及探视人员)是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6.
高敏 《吉林医学》2011,(24):5074-507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为肝病院内感染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收治的肝病患者200例,从院内感染发生率、年龄分布、感染发生部位、感染事件、感染发生因素等方面回顾性分析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60岁人群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高,31 d以上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病患者应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管理,根据患者病情,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以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敬 《安徽医学》2013,34(3):331-333
目的探讨2008~2011年院内感染细菌病原学,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2011年我院院内感染病例541例,分析感染者的病区分布、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4年内感染细菌统计得出的3类细菌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非发酵菌(40.63%)、球菌(31.25%)、肠杆菌(28.13%);单因素分析,使用抗生素、介入性诊疗、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种类是医院细菌感染的关联因素;多因素分析,介入性诊疗、抗生素使用种类、住院天数为医院细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全面了解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析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合理应对,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院内感染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体健康,使病人住院天数延长,费用增加,控制院内感染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试行草案)中,将院内感染发病率作为评价医院医护质量、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重要质量标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又是目前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与护理管理密切相关,而病区又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地方.因此,做好院内和病区的管理,预防院内感染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某综合医院工作人员感染SARS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某综合医院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基本情况,分析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途径和高危人群,为今后预防和控制SARS及类似传染病可能造成的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国家卫生部推荐的《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某院工作人员中所有感染SARS患,进行逐个个案调查。资料采用SPSS11.0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结果:发生在某综合医院的这次SARS疫情,共造成41名工作人员感染,罹患率6.1%。医生、护士和病区内物业人员感染率高于医院其他人员,院内SARS性别罹患率无显性差异(χ^2=3.05,P=0.08)。结论:SARS在综合医院暴发流行,存在明显的医院聚集性,医生、护士和病区内物业人员是感染SARS的高危人群之一,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院内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所有入住ICU患者的病历资料, 统计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期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入住ICU时间、血浆白蛋白水平、是否手术、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有无侵袭性操作、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否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对比2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29.41%.2组在APACHEII评分、入住ICU时间、意识障碍、基础疾病、年龄、侵袭性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性别、血浆白蛋白水平、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无统计学意义.院内感染的患者病死率 (40%) 明显高于对照组 (16.7%) , P<0.05.结论 病情危重程度、入住ICU时间、意识障碍、基础疾病、年龄、侵袭性操作对院内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性别、血浆白蛋白水平、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院内感染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玉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274-1276
在2002~2003年间发生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流行,表明一种新的传染病可以在短期内从局部扩散到全世界。本文参考了SARS流行期间和之后的相关文献,对SARS冠状病毒的起源和进化、潜伏期、传染性、病程和预后,传播动力学及超级传播事件(SSE)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讨论检验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寻找检验科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结果根据查找出的危险因素制定出的相应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同时为患者疾病的痊愈提供了保障。结论检验科制定健全的治疗措施并加强自我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内感染几率的发生。控制好检验科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出完善的治疗措施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也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控制好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能有效的提高医院的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讨论检验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寻找检验科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结果根据查找出的危险因素制定出的相应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同时为患者疾病的痊愈提供了保障。结论检验科制定健全的治疗措施并加强自我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内感染几率的发生。控制好检验科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出完善的治疗措施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也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控制好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能有效的提高医院的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TEMI患者低血清白蛋白(SA)及不良事件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110例STEMI患者,按照SA水平和不良事件情况分为低SA组和高SA组、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分析STEMI患者低SA及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果低SA组年龄、糖尿病、冠心病、心衰、肌酐、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登记(GRACE)评分高于高SA组,男性占比、吸烟、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高SA组(P<0.05)。不良事件组男性占比低于无不良事件组,超敏C反应蛋白、GRACE评分、院内感染、低SA血症高于无不良事件组(P<0.05)。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心衰、血红蛋白、肌酐、eGFR和GRACE评分是STEMI患者发生低SA血症的危险因素。低SA与STEMI患者不良事件相关(P<0.05)。性别、超敏C反应蛋白、GRACE评分、院内感染和低SA血症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论低SA与STEMI患者不良事件相关,低SA血症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院内感染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构成,以利于实施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0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内感染率为7.0%;NICU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对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 新生儿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侵入性操作、低体质量、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等都是NICU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管理和防范,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某精神专科医院院内感染发病率、抗菌药使用率。方法:选取2019—2021年江苏省如皋市精神病防治医院精神科2 560例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院内感染情况,各年度或不同类别的院内感染发病率、抗菌药使用率。结果:各年度院内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各年度抗菌药使用率、送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联、二联、三联抗菌药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男病区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于女病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020年及2021年,男、女病区院内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精神专科医院院内感染发病率低于国家控制标准要求,抗菌药使用率高于国家控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BS)是以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而且人群普遍易感,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2073年春季以来,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为了防止今冬明春SARS疫情卷土重来,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院内感染。我病区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医院感染的发病因素、感染途径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1998。2001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5824例住院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458例,对感染部位、患儿年龄、住院时间、发生院内感染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的医院感染主要以眼、口腔(眼结合膜炎、鹅口疮)感染为主,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感染病例次的46.94%,与年龄有关,7d内的患婴感染人次最多占47.82%。感染多发在住院5d以后,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发生机会也大大增加。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院内感染与报道的以上下呼吸道感染及胃肠道感染为主有所不同,多发生在7d以内的患婴中,住院时间愈长感染机会愈大。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减少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医院感染实行强化管理对院内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普外科一病区收治的150例住院患者视为观察组,对该病区的医院感染实行强化管理,将同期我院普外科二病区随机选取的150例住院患者视为对照组,对该病区医院感染进行常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其病区物体表面、空气培养及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合格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比率为14.7%(22/150),观察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比率为2.7%(4/150)。观察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病区物体表面、空气培养及医护人员手部的卫生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所在的病区,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院感染实行强化管理可显著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院内环境及医护人员的卫生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行对麻醉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并依据此项结果分析总结找出相关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筛选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麻醉科手术240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2400例研究对象分为A组(院内感染组)与B组(未感染对照组),分组依据:患者在医院进行麻醉治疗后有无出现感染症状。结果麻醉科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不仅包括患者年龄的大小,最重要的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各个环节中对无菌控制的操作。结论各医院相关单位必须对麻醉科患者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重视和改进,依据相关研究和分析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尽可能提前将危险因素发生的可能减小,以控制感染源,才能更好地为麻醉科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治疗和康复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