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低远视光学离焦是否能减缓儿童近视的发展。方法对同校同级同班的32名近视性屈光不正的9岁儿童,分为两组,甲组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乙组配戴抗远视离焦的视特保镜片,每3月进行一次屈光检查,包括:远近视力、矫正视力、眼轴、角膜曲率测量、中心屈光值测量及周边屈光值测量,比较每年眼轴增长的毫米(mm)数及近视度数的增加量,观察三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抗远视离焦的视特保镜片在减少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减缓眼轴增长方面与普通非球面镜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5)。但在角膜屈光力(Sim K值)方面,二者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降低远视性光学离焦可以延缓近视进展,降低眼轴增长速度,但不能改变角膜曲率,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可以通过配戴降低远视光学离焦的视特保镜片来减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形成的远视性离焦引起发育期豚鼠眼球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的变化,探讨不同方法远视离焦视觉诱导的有效性以及高度离焦对眼轴异常发育的风险。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8只6周龄雄性花色豚鼠。方法 将18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3只,凹透镜诱导组(B组)10只,无晶状体眼诱导组(C组)5只。A组不做干预,B组右眼缝合镶有凹透镜(实验动物眼本身的屈光度基础上加-13.00 D)的眼罩3周,C组右眼于6周龄行晶状体针吸术。两组左眼均为对照眼。于实验前和诱导后3周(9周龄)分别检测双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对比实验前后和实验眼与对照眼屈光发育的差异,综合评估不同诱导方法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结果 诱导前,各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诱导前屈光度(2.83±0.29)D,眼轴(8.01±0.18)mm,3周后屈光度(2.17±0.29)D,眼轴(8.41±0.15)mm。B组诱导前屈光度(2.55±0.98)D,眼轴(8.15±0.24)mm;3周后屈光度(-0.50±0.67)D,眼轴(9.30±0.14)mm;诱导出(-2.83±0.80)D的相对近视,眼轴较诱导前增长(1.18±0.22)mm。C组针吸术后屈光度(35.25±2.06)D,眼轴(7.96±0.11)mm;3周后屈光度(29.75±1.70)D,眼轴(9.95±0.07)mm;诱导出(-5.50±0.58)D的相对近视,眼轴较诱导前增长(1.98±0.14)mm。B组、C组诱导眼眼轴长度增加和近视漂移比各自的对照眼和A组右眼均增加显著(P均<0.05)。结论 发育期豚鼠对晶状体缺如和镶有高度负镜的眼罩诱导引起的远视离焦是敏感的,均有导致异常近视漂移和眼轴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多焦点近视离焦眼镜(DIMS)对低中度近视儿童对比敏感度(CS)的影响.方法 收集低中度近视儿童患者87例(165眼),随访6个月,观察暗室无炫光环境下,戴普通单焦点框架眼镜(SFFG)、戴DIMS眼镜后3天、3个月和6个月对CS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暗室无眩光环境下,配戴DIMS眼镜3天,3c/d... 相似文献
6.
7.
视力正常而屈光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主要是远视。但在健康检查及眼科临床中,也发现有一些人已经近视。这一现象国内外均有报告,但未见有专题讨论。本文特就其规律性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一、检查项目:远视力、近视力、屈光度、眼底及眼球轴长。二、检查方法: 1、各项检查均按常规进行,固定人员操作。 2、散瞳验光:<18岁用1%阿托品,≥18岁用2%后马托品或阿托品。若后马托品组检影出现近视时,均加用阿托品。 相似文献
8.
早于 1980年上海市的调查统计 ,中学生的近视发生率为2 5 %~ 3 7% [1] 。我们于 1990、1991年和 2 0 0 2年 3次对我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近视及近视发生率的调查 ,1990年 15 5 0人次 ,1991年 14 60人次 ,2 0 0 2年 3 15 7人次 ,1990年和 1991年的近视发生率分别为 2 8 5 8%、2 4 45 % ,平均为 2 6 5 2 % ,2 0 0 2年的近视发生率为 67 5 7%。 (表 1~ 12 )表 1 1990年 15 5 0人视力情况视力人数 %~ 0 0 4 1 0 0 70 0 5~ 0 2 5 1 7 1 10 3~ 0 4 85 5 480 5~ 0 8341 2 21 0~ 1 1 0 6 71 35表 2 1990年 44 4人轻、中、… 相似文献
9.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度近视会增加视力丧失的风险,近视的并发症可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实施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人们对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周围远视离焦引起眼球轴向伸长不受控制可能是近视发展的机制之一,由此引申的各种光学策略尤其是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日益成为近视管理主流临床实践的一部分。本文从光学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离焦性近视动物实验研究、不同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的最新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使用渐进多焦眼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及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结果,拟为延缓近视进展的治疗方案设计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度和视力变化规律.方法 共收集2~9岁屈光度为-2.0 D~-14.0 D,平均(-6.8±4.5)D的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47例86只眼.根据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共分3组:-2.0 D~-6.0 D为低中度近视组,共45只眼;-6.25 D~-9.0 D为高度近视组,共22只眼;-9.25 D~-14.0 D为超高度近视组,共19只眼.3~6个月散瞳验光1次,根据验光结果进行全矫配镜和弱视治疗.随访3~5年,平均(4.1±1.8)年,观察屈光度和视力的变化.结果 平均每年屈光度增加:低中度近视组为0.21 D、高度近视组为0.05 D、超高度近视组为1.31D,三组的增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提高.平均矫正视力(5分记录法):低中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45/4.92,治疗后30只眼(67%)视力达正常.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33/4.87,治疗后12只眼(55%)视力达正常.超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01/4.59,治疗后2只眼(10%)视力达正常.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视力提高最快(P<0.05).结论 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组增加最快,低中度近视组次之,高度近视组基本不变.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能提高或达正常.随近视度数增加,弱视程度加重,视力提高减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量近视儿童的对比度视力,研究近视儿童对比度下降对视敏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其内在差异,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索 方法 横断面研究,76名9-16岁的近视儿童全矫后,以多功能视力测试仪MFVA -100测量4种对比度下的(100%、25%、10%、5%)视力.人选的近视儿童的近视范围-1.12~-6.00 D,对比度视力使用logMAR视标设计和记录,分析4种对比度下视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年龄、屈光度、散光对视敏度表达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索方差分析 结果 ①近视儿童在100%、25%、10%、5%对比度下的平均logMAR视力为- 1.007、0.067、0.303、0.558隧着对比度的下降,其logMAR 值逐渐增大(F=321,P<0.01).对比度视力在在低对比度区间 呈线性下降②根据4个对比度视力指标,将近视儿童分为两个类别,对比度视力较低的儿童占 30.3%.这类儿童同其余儿童在年龄、屈光度和散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各年龄组、屈光度组及散光组间的对比度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近视儿童的对比度视力在低对比度区间呈线性下降.对比度视力不受年龄、低中度近视和散光的影响 其存在的内部差异,推测与近视进展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离焦和球差间的交互作用,分析离焦与球差单独或联合存在对人眼视锐度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选取10名志愿者(10眼),在暗室内麻痹睫状肌散瞳,应用自行研制的自适应光学高阶像差验配与视觉分析系统,在矫正人眼自身像差基础上,叠加不同程度和方向的离焦,测量志愿者在100%对比度下视锐度的变化;在叠加离焦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叠加正向及负向0.1 µm球差,测量视锐度。通过对叠加像差后视锐度变化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视锐度随叠加像差变化的二项式拟合方程。结果随着叠加的离焦量增加,10名志愿者视锐度逐渐下降;联合叠加同方向的球差后志愿者视锐度优于单独叠加离焦时视锐度;球差为0时,离焦在+0.1 µm视锐度达到最大值;球差为+0.1 µm时,离焦在+0.3~+0.5 µm之间,视锐度达到最大值;球差为-0.1 µm时,离焦为0,视锐度达到最大值。结论球差与离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同方向球差增加了志愿者对于离焦的耐受。同向的离焦与球差共同存在,对视锐度的影响存在相互抵消的作用,较两者单独存在时对视锐度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形觉剥夺(或视网膜的影像模糊)是近视发展的危险因素,但基本的模糊图像的视觉处理的机制还不很清楚.测试近视发展不同阶段儿童在不同对比度下的视觉分辨力,探讨学龄儿童近视发展的可能因素.方法 筛选年龄8~13岁的儿童78人,等效球镜-0.50-5.00 DS,矫正屈光不正,视标背景亮度为250 cd/m2状态下,检查四种对比度视力(100%、25%、10%、5%).根据前半年的近视进展情况是否重配矫正眼镜,研究对象被分为三组:(1)无进展未重配,(2)稍有进展未重配,(3)有进展重配.根据后半年的近视进展情况,研究对象被重新分为重配和未重配两组.对各组对比度视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对比度从100%到5%,平均对比度视力明显下降(F=129.872,P<0.012).对比度视力的下降程度在三组不同近视进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38,P<0.032),无进展未重配、稍有进展未重配和有进展重配的平均LogMAR视力分别为0.225±0.098,0.243±0.095和0.266±0.118.后半年重配组相对于未重配组的四种对比度视力均下降(F=1.873,P<0.009),低对比度视力下降更明显(F=4.538,P<0.001).研究发现近视进展和对比度视力下降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不同对比度情况下,近视进展期儿童视觉分辨力相对较差,对比度视力与屈光不正程度数无相关.非光学系统的视觉神经系统改变可能是近视进展期儿童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In a clinical setting, emphasis is given to foveal visual function, and tests generally only utilize static stimuli.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static (SVA) and dynamic visual acuity (DVA) in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visual field on healthy, young emmetropic subjects using stationary and drifting Gabor patche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SVA and DVA in the peripheral visual field; however, SVA was superior to DVA in the fovea for both velocities tested.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clear naso-temporal asymmetry for both SVA and DVA for isoeccentric locations in the visual field beyond 10° eccentricity. The lack of difference in visual acuity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stimuli found in this study may reflect the use of drift-motion as opposed to displacement motion used in previous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明、暗环境下近视眼患者不同对比度视力的影响因素。设计 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23例近视眼患者右眼进行研究,等效球镜度在-0.50~-10.00 D,柱镜范围为0.00~-2.50 D,年龄17~47岁。方法 在明、暗环境下测量100%、25%、10%、5%对比度视力,同时测量相应瞳孔大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暗环境下四种对比度视力与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标 对比度视力、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结果 在明环境下,100%对比度视力均与等效球镜度相关(t=2.551, P=0.012, R2=0.043),与年龄、瞳孔大小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2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瞳孔大小相关(t1=-4.111, P1<0.001, R21=0.123; t2=-4.434, P2<0.001, R22=0.14; t3=-5.766, P3<0.001, R23=0.216),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等效球镜度无关(P均>0.05)。在暗环境下,100%、25%对比度视力均与等效球镜度相关(t1=2.695, P1=0.008, R21=0.057; t2=2.429, P2=0.017, R22=0.047),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瞳孔大小无关(P均>0.05);10%、5%对比度视力均与瞳孔大小相关(t1=-2.305, P1=0.023, R21=0.042; t2=-2.424, P2=0.017, R22=0.046),与年龄无关(P均>0.05),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P均>0.05)。结论 在明、暗环境下,100%对比度视力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与瞳孔大小无关;而10%、5%对比度视力受瞳孔影响较大。在明环境下,随着对比度的降低,视力受瞳孔大小的影响变大。相对于明环境,在暗环境下10%、5%对比度视力与瞳孔大小间相关性较弱。(眼科, 2012, 21: 319-322) 相似文献
17.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tic central visual acuity are enumerated. The TNO Landolt C chart can be improved. A modified Landolt C letter chart is introduced on which the optotype is presented in 8 different positions, in vertical rows of ten per visual step above visual acuity 0.3.
Address for corresspondence: Dr. G.H. Jonkers, Burg. Knappertlaan 90-92, 3117 BC Schiedam, The Netherlands.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比较灯箱视力表与Freiburg电子视力表结果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评价Freiburg电子视力表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 诊断性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86例,平均年龄(26.3±2.1)岁。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随机由2位固定检查者分别使用灯箱视力表和Freiburg电子视力表进行检查,两种视力表检查的顺序随机决定。所有检查均在同一房间内完成,房间内亮度小于3 lux。检查距离均为3 m。对不同视力表间与检查者间测量重复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的差别并计算相关系数r值。主要指标 使用两种视力表获得的logMAR视力。结果 在检查者一,用灯箱视力表查,被检者logMAR视力为0.19±0.23,Freiburg电子视力表0.20±0.15,两者差值为-0.011±0.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1, P=0.461),但有显著相关性(r=0.808,P=0.000)。在检查者二,用灯箱视力表查,被检者logMAR视力为0.32±0.25,Freiburg电子视力表为0.20±0.15,两者差值为-0.118±0.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1, P=0.000)及显著相关性(r=0.810,P=0.000)。均用灯箱视力表,检查者一、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2,P=0.001),两者显著相关(r=0.938,P=0.000)。而均用Freiburg电子视力表,检查者一、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9,P=0.890),两者显著相关(r=0.986,P=0.000)。结论 Freiburg电子视力表受检查者因素的影响小于灯箱视力表,其在不同测量者间的可重复性优于灯箱视力表。(眼科, 2013, 22: 117-120)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两对比度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和非屈光参差性近视者近视力的特点。方法:屈光参差≥2.00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者18例,非屈光参差性近视者17例,运用框架眼镜完全矫正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两对比度的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进行近视力的测量及分析。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实验组和中低度近视对照组在100%和10%两种对比度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得的双眼近视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实验组,还是中低度近视对照组,100%对比度下所得近视力值与10%对比度所得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是在100%对比度,还是在10%对比度下,汉字近视力表所测得的视力值均较标准对数近视力表所测得值显著低。在100%和10%两种对比度下的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所测得的近视力,中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与中低度近视者双眼近视力无显著差异,但其近视力均受对比度影响,对比度降低,近视力下降。汉字视力表测得近视力值比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得值显著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