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元  雒向颖  唐志刚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76-1178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LASIK)个体化切削治疗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近视患者78例(156眼)为试验组,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近视患者82例(164眼)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视力、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残留屈光度:试验组(0.50±0.38)D,对照组(0.64±0.4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视状态下,在中频区(6.0c·d-1、12.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暗视加眩光状态下,在低频区(1.5c·d-1、3.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548±0.340和0.745±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方根值较术前均有增加,增幅分别为20.21%和37.48%,试验组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在术后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增幅及均方根值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并对有虹膜识别波前引导的LASIK、无虹膜识别波前引导的LASIK及普通LASIK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对216例(384眼)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的患者其中有虹膜识别161例(291眼)、无虹膜识别5例(93眼)与同期接受普通LASIK患者304例(572眼)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波前引导的两组与普通LASIK术后偏中心眼数(χ2检验:P<0.01)、夜视力(t检验:P<0.01)均有显著差异。术后视力比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的患者,Zyoptix波前引导LASIK的两组110眼(28.6%),普通LASIK为99眼(17.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结论: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在矫正视力的同时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常规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和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只眼),对二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6个月二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组与常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BCVA)提高≥1行分别为:42只眼(41.2%)和20只眼(25%),波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1).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0.5D的波前组46只眼(45.1%),常规组19只眼(23.8%),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采用术前与瞳孔直径基本相同时测量数据,波前组与常规组高阶像差的RMS值分别是0.573±0.51μm和0.775±0.57μm,波前组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RMS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幅度分别为:20.6%与39.4%,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屈光度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和近视性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术前高阶像差均方根(RMS HO)≥0.30 μm的近视或近视性散光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接受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B组患者接受传统的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波前像差检查和对比敏感度测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随访至术后3个月,A组和B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12±0.06和-0.09±0.0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RMS HO值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7,P<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在明视无眩光环境1.5 c/d空间频率和3.0 c/d空间频率及暗视无眩光环境18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均较B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7、2.175、2.263,P<0.05).结论 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性散光安全、有效,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提高视觉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和近视性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术前高阶像差均方根(RMS HO)≥0.30 μm的近视或近视性散光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接受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B组患者接受传统的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行波前像差检查和对比敏感度测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随访至术后3个月,A组和B组的logMAR视力分别为-0.12±0.06和-0.09±0.0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RMS HO值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7,P<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在明视无眩光环境1.5 c/d空间频率和3.0 c/d空间频率及暗视无眩光环境18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均较B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7、2.175、2.263,P<0.05).结论 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性散光安全、有效,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提高视觉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手术的术后效果。方法应用美国博士伦公司Te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设备、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手术100例195眼,通过术前检查、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的分析,观察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92例174眼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的屈光度及散光状态明显改善,其中7例12眼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对同样的屈光度、治疗光区,个体化切削模式比普通LASIK可以节省角膜组织11%~26%;另外,还可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提高视觉质量。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手术可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杨琳  吕勇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71-1173,1176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视力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拟行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采用常规LASIK方法,按照患者波前引导的像差资料输入系统形成的切削数据文件切削角膜基质.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结果 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平均分别为0.10 ±0.06、0.98±0.14、1.03±0.06、1.05±0.10,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均呈轻度远视,随时间推移远视度数有所下降.术后对比敏感度值呈降低趋势,随时间推移对比敏感度值逐渐恢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各阶波阵面像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有效地提高高度近视患者的远视力,但术后高阶像差增加和对比敏感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作为虹膜识别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等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时,虹膜识别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62眼,62.0%)多于对照组(48眼,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4.99,P<0.05);虹膜识别组的平均散光(-0.19±0.24)D低于对照组(-0.30±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6个月,当瞳孔直径为6 mm时,虹膜识别组彗差、三叶草像差均方根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3.31,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虹膜识别组略优于术前。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提高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系统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366例(726眼)和472例(930眼)分别接受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IR+super)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superLASIK)的近视眼患者进行为期1a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指标有:视力、主诉、总高阶像差值。结果:两组在3mo和1a的视力、主诉和总高阶像差值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虹膜识别系统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中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和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