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主要依靠大脑功能重组,让神经系统发挥其代偿功能,而实现重组的极重要的外界因素是功能训练[1]。有研究发现过度依赖治疗师进行手把手的"、一对一"训练是造成患者训练量不足的较普遍原因[2]。因此,小组训练可能是改变目前患者训练量不足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2.
<正> 慢性气流阻塞(CAO)是一种常见的使人致残的病变,而严重的 CAO 患者由于在日常生活中需用上肢作许多简单动作而发生明显的呼吸困难,因此作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来评定单用上肢训练和上下肢相结合的训练对严重 CAO 患者的价值。方法:对28例严重 CAO 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6),下肢组(7),上肢组(6)上下肢结合组(7(,3个运动训练组分别接受上肢环行训练20分钟、下肢步行训练20分钟,上下肢结合组作上肢环形运动15分钟,下肢步行训练15分钟,各训练组在正式训练前先作准备运动10分钟,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时,共训练8周。在训练前后进行了下列评定:用呼吸量测定器测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和最大肺活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下肢运动训练法和传统步态训练法对帕金森病人下肢肌张力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将60例帕金森病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传统组给予传统步态训练法,强化组在跑步机上进行减重行走训练,在腿部推蹬机、伸展机和屈腿训练机上进行抗阻及屈伸训练法,均每周训练4次,每次30min,持续3个月。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采用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和功能性步态评价量表分别进行评分。[结果]强化组病人干预后改良Ashworth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其功能性步态评价结果亦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强化组病人干预后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其功能性步态评价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组(P0.01)。[结论]下肢运动训练法更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人的下肢肌张力和步行能力,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从残损水平观察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有无差别。方法:对58例急性完全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Fugl-Meyer评不则法(FMA)评测上下肢的运动功能,比较康复治疗前后(4周)的运动功能,并按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分层,比较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结果:康复治疗前58便患者FMA平均值上肢为最大程度的10.42%,下肢为23.28%,P〈0.05;治疗后上下肢功能提高程度分别为30.0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氧运动训练改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脉循环血管内皮运动功能,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局部血管内皮剪切力的反复增加。目的:研究运动对周围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我们采用血管超声对5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臂动脉和胫后动脉由血流调节的扩张和硝酸甘油调节的扩张进行检测。58例患者分为两组,运动组40例,年龄(59±10)岁,参加医生指导下的心脏康复运动程序,内容主要为中等强度的腿部训练,每次30min,每周3次。对照组18例不参加训练,保持一种坐着工作的生活习惯。结果:运动后功能能力增加29%,即由(7.3…  相似文献   

6.
对全麻诱导期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比较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择期手术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60例,男98例,女62例,年龄45~78(平均65.62)岁。术前无合并其他疾病。随机分为上肢组(经上肢静脉给药)和下肢组(经下肢静脉给药),每组各80例。上肢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0.21±4.85)岁,体重(65.60±6.80)kg;下肢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59.46±7.52)岁,体重(64.70±8.10)kg。两组样本含量、男女性别、年龄及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0.05)。1.2方法两组每公斤体重用药剂量、药品种类、注射方法和推药速度相同。静脉注射异丙酚2 m g/kg后,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阶段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康复组给予正规的3阶段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康复治疗。两组在入选时、发病后1,3,6个月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①发病后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3个月时康复组上肢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1个月及6个月,下肢1个月时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3个月及6个月(P〈0.05)。结论规范的3阶段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中上肢运动功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下肢在发病后1个月内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上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穿刺效果差异,为PICC置管的静脉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100例,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各50例,上肢组给予上肢静脉PICC置管,下肢组给予下肢静脉PICC置管。结果下肢组送管困难率、导管异位率、操作耗时、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组,下肢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组(P0.01或P0.05);下肢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P0.05)。结论与上肢静脉比较,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新生儿PICC留置时间,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学龄前期儿童(3~7岁)上下肢静脉留置针的优缺点,为合理使用留置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2例上肢静脉留置针组儿童和160例下肢静脉留置针组儿童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患儿留置时间比较,上肢静脉留置针时间明显长于下肢静脉(P〈0.01),且上肢静脉留置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下肢静脉留置针组(P〈0.05)。结论上肢静脉留置针安全方便,并发症少,是3~7岁儿童静脉留置的合适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阶段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康复组给予正规的3阶段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康复治疗。两组在入选时、发病后1,3,6个月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①发病后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3个月时康复组上肢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1个月及6个月,下肢1个月时的评分增加值明显高于3个月及6个月(P<0.05)。结论规范的3阶段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中上肢运动功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下肢在发病后1个月内恢复最快。  相似文献   

11.
近1年多来,我们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苷必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能提高HBeAg/抗HBe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搜索时限从建库至2013年1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其中上肢运动功能相关13篇,下肢运动功能相关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疗法对Fugl-Meyer评定法(FMA)上肢部分(WMD=4.27,95%CI:2.47~6.06,Z=4.67,P<0.00001)及盒子和阻碍物测试(BBT)(WMD=9.29,95%CI:5.24~13.34,Z=4.50,P<0.00001)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erg平衡量表(BBS)(WMD=1.63,95%CI:-0.83~4.09,Z=1.30,P=0.20)和步行速度(WMD=0.01,95%CI:-0.14~0.17,Z=0.18,P=0.86)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文献质量的Jadad评分,低质量16篇,高质量4篇。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但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影响 . 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 66例 ,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 每组 33例 ) . 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 . 结果经 6~ 8周治疗后 , Barthel指数 (BI)及 FMA评分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01) . 康复组 FMA平均值转化为运动最大程度百分比 , 治疗前后下肢均较上肢为高 . 结论从残损水平分析 , 经过康复治疗后 ,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障碍的恢复程度在病后 2个月内是相同的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头孢噻肟单用和联合罗红霉素治疗老年人社区获得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两组前瞻性、随机比较。头孢噻肟单用组39例,4g/d静脉注射;联合运和罗红霉素组36例,加用罗红霉素300mg/d。一般资料相似(P〉0.05)。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分别为77%和78%。细菌阳性率为27%(20/7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3.3%和8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硝苯地平与苯那普利二者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我们与单一用药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原发性高血压66例,男49例,女17例,年龄38~80岁。均符合WHO对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为原发性高血压力和皿期。高血压病史最长40年。其中合并冠心病11例,缺血性脑梗塞10例,脑出血3例,高脂血症32例,I型糖尿病5例。EKG改变:窦性心律37例,心房颤动13例,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6例,I"房室传导阻滞5例,回"房室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ST、T波改变15例。硝本地平缓释片由江苏扬子江制药厂生产,每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Lokomat和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II~III级痉挛型脑瘫(S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例SCP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包括运动疗法、石蜡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推拿疗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Lokomat和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的步态训练(RAGT),每日1次,每周5 d,持续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平衡量表(PBS)、改良Tardieu量表(MTS)、自选步行速度(SWS)、6 min步行测试(6MWT)、生理消耗指数(PCI)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E区和PBS评分,损伤侧踝关节MTS R1、R2角度,SWS、6MWT、PCI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2组患儿治疗后GMFM-D、E区和P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损伤侧踝关节MTS R1[(12.04±3.62)°]、R2[(18.84±2.00)°],SWS[(32.44±4.26)m/min]、6MWT[(182.36±35.96)m]、PCI(0.33±0.19)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疗法联合Lokomat或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能有效改善GMFCS II~III级SCP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其中Relink下肢康复机器人在改善SCP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方面的效果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17.
18.
改良的Ashworth分级应用于上下肢肌张力评估时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应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MAS)评估上、下肢肌肉张力的信度.方法:收集上运动神经损伤致肌张力增高患者23例,其中偏瘫16例,截瘫5例,四肢瘫2例.采用MAS评定偏瘫和四肢瘫患者患肢的屈肘肌、屈腕肌、股四头肌、胭绳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张力;截瘫患者评定双下肢肌肉,将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评估MAS应用的信度.结果:被评估的患者上肢肌肉以及膝屈和伸肌的信度较高(0.582~0.832),而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的信度较低(0.095~0.486).结论:MAS用于评定下肢肌特别是下肢远端肌群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宜  赵惠霞 《现代康复》2001,5(12S):60-6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上下肢功能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卒中偏瘫患6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结果:经6-8周治疗后,Barthel指数(BI)及FMA评分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FMA平均值转化为运动最大程度百分比,治疗前后下肢均较上肢为高,结论:从残损水平分析,经过康复治疗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上下肢运动障碍的恢复程度在病后2个月内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瘫痪下肢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 :采用神经促通技术对35例脑卒中患者瘫痪下肢进行康复治疗 ,另29例作为对照组,用FUGL -MEYER评分方法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 :运动疗法组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 ,有助于脑卒中瘫痪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