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发生率可达80%~95%。目前认为,心力衰竭时,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肌电生理异常,通过触发活动、自律性异常、折返激动等机制诱发心律失常。临床目前常用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疗效不佳,因此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寻找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靶点,对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马建群,代培良(内科学教研室,256603滨州地区中医院)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由于血液动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改变、血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洋地黄及儿茶酚胺类等药物的应用,常发生某些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CVA)...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虹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8):952-952
各种原因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每年死亡率高达50%,其中半数是心脏猝死,致死原因又是室性心律失常(VA)[1]。因此,CHF并发V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加深知识,本文对各种原因所致的CHF并发VA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期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充血性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患者中110例为心功能Ⅲ-Ⅳ级;心功能Ⅳ能占38.52%,其中27.66%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基础病因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占82.79%,而冠心病和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其他组。结论 心功能越差,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越高。其发生与心肌结构变化、心脏负荷增加和神经体液激活等因素导致折返发生和触发活动有关。ACEI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患者常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 ,占心衰总死亡的 40 %~ 5 0 % [1] 。动态心电图记录显示 ,心衰患者常有频发、多源性室早、短阵室速和危及生命的症状性心室颤动、心室停搏[1] 等室性心律失常。心衰患者一旦并发这些心律失常 ,如未及时发现及处理 ,有可能会导致死亡。因此对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恰当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1 临床资料1998年 7月~ 1999年 8月 ,共收治心衰患者 5 9例 ,男 41例 ,女 18例 ,年龄在 5 5~ 70岁之间 ,平均年龄 6 2 .5岁 ,并频发室早 8例 ,阵发室速 4例 ,心室颤动 2例 (死亡 1例 ) ,心室停搏 3…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加用胺碘酮0.2g,每日3次,连服1周后,改0.2g,每日2次,连服1周,以后,以0.2g每日1次维持,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改善,QT间期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56例患者中,心功能提高1级33例(58.9%),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48例(85.7%),QT间期延长(P<0.05)。用药后有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双手震颤,1例出现一过性T3、T4升高,经减量或停药后恢复。结论在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伊布利特在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的疗效.方法 对56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用注射用富马酸伊布利特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伊布利特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4%.结论 伊布利特作为一种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独特的低不良反应与突出的快速心律失常转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52例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甲状腺疾病的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同时给予静脉注射或口服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控制心律失常的疗效、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结果控制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达76.9%,无1例心功能恶化,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可作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马长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20-20
因心力衰竭(心衰)致死的患者中,约50%为猝死,尤其是在心功能Ⅱ~Ⅲ级的死亡人群中,猝死率高达60%以上,猝死绝大多数由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因此,要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如何预防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至关重要。其治疗策略是纠正心衰病因及室性心律失常诱因,预防复发,终止急性发作,减慢心室率,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脏猝死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1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利尿剂、正性肌力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治疗。结果本组中98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好转,107例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有效率达到90%。结论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仍可以取得明显疗效,有效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而导致心功能恶化及可能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较其他部位梗塞合并先兆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利多卡因(Lid)疗效明显降低(P<0.05).Lid对各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无明显差异。Lid的用法,用量必须先给负荷量,继给维持量,于生效后24—48小时后停药。如仅给负荷量,或开始就用维持量均增加复发率,影响疗效。肌肉注射用Lid的负荷量值得推荐,因较静注安全而不影响疗效及生效时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发生的较严重的室性早搏,有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先兆意义。对未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AMI病例,无必要普遍性用Lid预防心室颤动,只用于心电监测出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即可。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4 1例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经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病情稳定后加用胺碘酮 0 .2g ,每日 3次 ,连服 5~ 7天 ,然后改为 0 .2g ,每日 2次 ,连服 1周 ,之后以 0 .1~ 0 .2g ,每日 1次维持 ,疗程为 12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率、QT间期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 4 1例患者中 ,心功能提高 1级占 5 1.2 %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为 75 .6 % ,其中显效 12例(2 9.3% ) ,有效 19例 (46 .3% ) ,心率显著降低 (P <0 .0 1) ,QT间期延长 (P <0 .0 5 )。用药后有 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有 1例出现双手震颤 ,经减量或停药后恢复。结论 在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抗心力衰竭治疗病情稳定后,室性心律失常仍持续存在者应用胺碘酮0.2 g,每日3次,连服1周后改为0.2 g,每日2次连服1周,以后以0.2 g每日1次维持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改善、校正后Q-T间期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12例患者中心功能提高Ⅰ级以上79.5%,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77.7%。治疗期间校正后Q-T间期延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用维持量12周后,校正后Q-T间期接近治疗前(P>0.05)。用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17.9%,窦性心动过缓3.6%,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明显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疗效确切,尤其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应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2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疗效确切,尤其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应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2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分析胺碘酮临床应用于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的65例老年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使用抗心衰治疗,并结合胺碘酮治疗,视情况进行点滴或肌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心率、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全部的患者中共有87.69%的心律失常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其心率有所下降,临床中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 <0.05);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共出现3例窦性心动过缓病例,停药或减量后患者可以缓解症状。结论:老年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衰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具有比较好的效果,临床疗效突出,而且安全性有保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