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草之药物,针之腧穴,用同而名异.本草取之于自然,腧穴取之于自身.本草有药性功用之能事,腧穴有穴性功效之精专.临证不谐药性,茫然无所适从,治病不明穴性,又何异于盲子夜行?……  相似文献   

2.
穴性与药性有着显著的不同,本文从它们的物质载体、作用途径及特色等方面的区别,具体论述穴性的归纳不可笼统地“穴性药性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穴性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腧穴发展的角度分析腧穴的穴性与主治的关系,探讨穴性与药性的异同、穴性与针法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穴性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穴性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析腧穴之穴性与中药之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一些针灸文献频繁使用中药功效的描述方法表述腧穴的治疗作用,使穴性与药性容易产生混淆,为我们能够更全面的认识腧穴,本文浅析了腧穴之穴性与中药之药性的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975-1977
从腧穴的作用出发,将穴性与药性相比较,并提出不可将穴性与药性等同,照搬药性理论将失去针灸理论的特色。追溯本源,同时,分别从机体状态、刺激方式、脏腑经络及气血流注角度分析影响穴性发挥的若干因素。充分掌握穴性,可进一步完善针灸理论体系,有利于指导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  相似文献   

6.
导师张智龙教授临证近三十载,主张用药如用兵,而用穴如用药,亦应有君臣佐使;药有升降浮沉,穴有开阖出入;药因炮制煎服不同而功效各异,穴由针刺施术不同而性用有别。提倡临床运用针灸治病,必须娴熟穴性,认为"苟不识穴性,犹如处方用药不识药性,焉能治百病、调虚实。故医者必须熟悉腧穴性能,娴知各穴特点,方能得于心而应于手,便于临床灵活组方使用",知穴位功效之长短,则无往而不利。  相似文献   

7.
介绍因药配穴的思想渊源、因药配穴的特点及腧穴与中药的对应性:归经所属,穴药统一;升降之性,腧穴同具;四气之性,效如中药。同时介绍了因药配穴的临床应用,先确立方药,后辨证取穴配方,已知方效,取穴施术,使药性和穴性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王磊  武连仲 《光明中医》2009,24(6):1031-1031
武连仲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从事针灸临床工作40余载,在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中业绩卓著,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创始人之一,武老丰富的中西医科学知识使其不但有此专长,且对全身要穴的应用深有体会,对针灸治疗学的贡献非同一般。孙震寰在《针灸心悟》中说道:“穴性喻药性,处方不识药性,何以调燮寒热虚实,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穴、药同源,某些穴位和中药的功效有相似关系,武连仲教授对穴性的认识非常深刻和独到,笔者曾有幸师从武老,现在笔者将在见习期间学习到的几点认识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穴性的现代概念出发,分别从穴性与主治的关系及穴性的多样性、穴性与药性的异同、穴性与针法的关系、穴性的临床指导意义等5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文献综述,旨在进一步掌握和了解穴性,从而更好的指导针灸的辨证选穴,更好的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药四性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和反思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提出基于生物光子辐射检测的中药四性研究新思路.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药性是药物与疗效相关的性质和性能,是中药调整机体偏性状态的能力.深入剖析传统中药药性概念和反思目前药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机体电磁辐射能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笔者认为四性就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量子叠加态的度量.目前中药四性研究存在着不足,从生物光子辐射角度来探讨中药四性将会是有意义的探索.通过检测不同药性中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叠加态的能力,为揭示药性的本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浅谈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辨证施治为准则,在正确选取俞穴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刺灸方法而取效的。因此我们必须熟悉穴性,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现就有关穴性的几个问题,浅谈如下:一、研究穴性的重要意义在临床治疗中,穴性有与药性同样重要的意义。俞穴因所在部位不同,主治功能有异,在治疗上确有其相对的特异性,是无可非议的。关于穴性,历代虽无专著,但古人对俞穴特异性的论述,散见于针灸文献中,如《灵  相似文献   

12.
王军  赵吉平 《针刺研究》2008,33(4):280-283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之一,恰如中药处方要考虑中药的性质一样,针灸处方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每一个腧穴的特性。中药之药性可以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温凉、五味、归经、毒性及中药的功能等方面,然而腧穴的穴性又该如何去认识呢?我们采用与中药类比的手段,对腧穴的穴性进行了归纳、总结,与中药相对应,穴性则可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针感、经络归属、不良反应及功能等方面。对穴性的把握,将更加有利于准确选穴、配穴,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3.
石膏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历代医家对石膏药性属寒凉无疑,但对其为大寒之性或是微寒之性多有争议。文章通过综述古代经典文献对石膏药性的记载及近代医家学者对石膏药性的探讨辨析,结合生活、临床思考,认为中药四气只是对中药药性寒热程度不同的分类,将石膏药性细分为微寒、大寒,与各医家本身对事物的认知差异、体验差异相关,并无绝对,所以石膏药性以寒为宜。  相似文献   

14.
自民国针灸医家仿效中药"药性"提出"穴性"概念,至今仍有较大争议。从有关文献入手,对民国几位针家倡导的"穴性"进行研究,认为焦会元最早倡导"穴性",陈光昌所撰《实用针灸学》似为第一本"穴性"专著,罗兆琚使"穴性"学说的影响不断增大,曾天治从倡导"穴性"到回归"按部取穴",李文宪认为穴性学说"不大完好"而加以弃用,承淡安则从最初借鉴"穴性"学说,最终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5.
针刺取穴顺序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一部分,辨证准确,施以相应的针序,可获良效.古籍记载及现代临床医家经验总结,针刺取穴顺序有其一定的规律.具体病证不同,针刺取穴顺序不同:中风先刺健侧,后刺患侧;痹证先远刺,后近刺;不寐之胃不和致卧不安,先和胃,后安神;特殊病症先刺特效穴.按病势病性定序:缓证先刺治本之穴,急证先刺治标之穴;虚实病证,先刺补虚之穴,后刺泻实之穴.按疾病传变定序:主客经传变定序;病有先后,先刺先病之穴.另有沿经气流注定序及先刺主穴,后刺配穴定序.临床中掌握一定的针刺取穴顺序规律,结合具体病证灵活运用,可提高临床疗效术.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可以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根据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效作用和特性.性效关联性即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说明了性效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另一方面提出了性效关联的研究方向主要应从具有特征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基于临床病证的前提,按照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阐明药性与功效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揭示中药药性本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药红外光谱与药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红外光谱数据为分类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然后采用交叉验证法对不同药性中药进行交叉训练,建立中药药性的预测模型.结果 该模型对预测集中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83.33%,对非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82.5%,总正确率82.89%,结论中药红外光谱与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穴性"的提出对腧穴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类比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描述模式,提出"穴性-功效-主治轴"的腧穴描述模式。具体从三方面进行:整理、形成和完善穴性理论;根据穴性理论和目前腧穴主治确定功效;通过归纳的功效条理化腧穴主治,并逐渐精简和补充。从而有利于腧穴的深入研究及系统学习与记忆,促进针灸临床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四性(寒、热、温、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学理论认为,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认为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从四性本质属性而言,只有寒热两性之分.但是寒热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准确判断与标识中药药性的实质,一直是困扰中医药界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20.
答:膻中、气海均为人身之要穴,又同为任脉之穴,一位于前胸,一位于脐下,两者均为人体调气之穴,故又称膻中为“上气海”,气海为“下气海”。这样一上一下总理人体气机,同有补益正气,调理气机之功效,又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以及穴性之区别,其主治重点又有所不同。膻中穴,位于胸部,是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中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