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捐献单剂量及双剂量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探索其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将捐献单剂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0例定为第1组,捐献双剂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0例定为第2组,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献血者不同阶段的血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二组献血者在采集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P<0.05);在采集后14d,第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第2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P<0.05);在采集后28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二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采集前后的不同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至少应为14d,而捐献双剂量血小板间隔期至少应为28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按照标准操作规程采集血小板。分析2009年4~10月血小板献血者枸橼酸盐反应。结果共采集373人次,男性献血者303人,献血反应4人,女性献血者70人,反应3人。女性献血者献血反应率高于男性,采集2个治疗量的反应率高于1个治疗量。结论在采集过程中应给予献血者,特别是女性献血者口服葡萄糖酸钙是预防枸橼酸盐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输血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成分血的应用比例逐年上升,其中机采血小板以其高纯度、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以及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和输血反应率在临床应用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1].随着血细胞分离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可从献血者血循环中一次采集1~2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采集血小板所需时间较全血采集时间长,特别采集2个治疗量血小板循环血量多,所需时间更长,故献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为更好开展机采血小板工作,减低和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广州血液中心2008年11月到2009年5月,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所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80例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液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集前、采集后即刻取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作电解质及pH值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后献血者血液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P值均〈0.01);钠(Na^+)离子和p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钾(K^+)、氯(Cl^-)、钙(Ca^2+)离子浓度降低,但仍然在生理范围内,捐献机采血小板是安全的,不会造成献血者血液电解质紊乱和pH值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以保障献血者安全。方法 选择50名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血小板采集前、血小板采集后1 h、24 h、48 h及72 h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数量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各检测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并随时间发生变化,且捐献不同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采前水平所需的时间不同。不同采集量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血小板分布宽度值(P=0.007)、平均血小板体积(P=0.015)及大血小板比率(P=0.017)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不同机型、体重和年龄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差值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机体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调节,使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及功能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并逐渐恢复至单采血小板采集前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降低低体重高血小板计数的女性献血者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舒适度,增加重复献血者比例。方法 采取对照组(n=32)、观察组(n=18)对比方法,利用Mcs+中的血液采集过程程序软件,寻找采集循环中可能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通过增加10%葡萄糖酸钙的口服次数,增加采集循环数,降低最后1个循环的峰值血浆量等改善措施,对比观察献血反应发生率是否减少。结果 每一循环的峰值血浆量能够体现影响诱因,两组人群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3/18),对照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2%(26/32);观察组再次献血人数比例为77.7%(14/18),对照组的再次献血人数比例为31.2%(10/32),提高献血者献血满意度,可有效提高再次献血者比例。结论 低体重,高血小板计数的女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应在采集过程中被给予更多的关怀,增加10%葡萄糖酸钙的口服次数,工作人员应主动增加一个采集循环,降低每个循环内献血者峰值血浆量的收集,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补充上盐水,可有效降低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对血小板解聚和献血者枸橼酸盐反应的影响。方法常规采集单量、双量血小板,按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分1∶9、1∶10和1∶11 3组,观察分析血小板解聚不良和献血者枸橼酸盐反应情况。结果单量献血者3组解聚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98%、5.94%和1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献血者枸橼酸盐反应发生率为34.65%、39.60%和1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量献血者3组间血小板解聚不良发生率和枸橼酸盐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者使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以1∶9的抗凝剂与全血比例时血小板解聚不良和枸橼酸盐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大大提高了血小板制品的质量,既节约了血液资源,又减少了输血反应;而且降低了输血传播疾病的机率.但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否则,采集的血小板产品很难达标.现将本站1名献血者机采血小板产品近似为零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机采血小板时,若献血者的血液为乳糜血,会干扰机器的界面探测器,影响血小板的采集,严重者还会引起机器无法正常工作,造成采集失败、需要重新动员献血者和浪费一套管路耗材。笔者于2003年8月2日遇到1例,后经等待数小时,动员同一献血者,使用同一管路耗材完成了机采血小板的采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单采血小板是很安全的献血方式,但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偶尔会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血液指标信息,寻找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献血者,稳定献血队伍。对象与方法1对象2012年1月-2014年5月采集血小板9 225例(男性7359例,女性1866例;初次献血者4 168例,重复献血者5 057例),其中8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男性46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次机采1、2 U血小板对献血者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所得血小板的质量。方法抽选1次机采1、2 U血小板献血者各30名分为2组;采用美国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观察2组献血者机采后献血者Plt、凝血酶原消耗时间、血块收缩时间、束臂试验和所得血小板的含量的黏附、聚集功能及其生化指标。结果 2组献血者机采后献血者Plt、凝血酶原消耗时间、血块收缩时间以及血小板产品的含量、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及其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 U组6.6%,2 U组1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重度不良反应。结论符合条件的献血者一次机采2 U血小板是有安全性和可行的,采集的血小板产品质量符合《机采成分血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献血者献不同治疗量血小板后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破坏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测定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计算采集前后溶血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后溶血率明显高于采前(t=2.71,P0.05);在不考虑献血量差异的情况下;女性献血者采后外周血溶血率比男性献血者高0.011%(F=28.29,P0.05);女性献血者平均采集时间为72.20 min,比男性献血者高24.15 min(t=4.42,P0.05),但不同性别献血者采集的全血处理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在不考虑性别差异的情况下,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比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溶血率高0.019%(F=90.00,P0.05);女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比男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高0.023%(F=33.43,P0.05)。结论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升高,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女性献血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例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011年9月-2014年9月共计采集的5 781袋机采血小板,进行外观检查及细菌培养抽检。结果检出1袋为枯草芽孢杆菌污染。结论应加强献血者的筛选、采集环境的消毒、采集者的规范操作,以及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检测,最大限度降低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缝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小板数目和功能,并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等参数与采集后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血小板数目和相关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之一,《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要求ALT采用两种方法(速率法、干化学法)进行2次检测,分别在采血前和采血后进行。由于ALT的非特异性及假阳性等原因,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是造成血站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1-2]。由于单采血小板耗材昂贵,且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源队伍较少,有必要制订适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前ALT筛查策略,防止血液采集后造成的浪费,降低血液成本。作者对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ALT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献血者因素与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 036例体检合格的献血者,采用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 U血小板,观察采集时间与献血者的采前Plt、身高、体重、性别及红细胞压积的关系。结果献血者采前Plt、身高、体重与采集时间呈负相关,性别为男性时,采集时间短,女性则时间长。结论根据献血者自身特征和血液学指标,结合血细胞分离机的特点,可优化机采血小板的采集策略,合理安排献血者,提高采集效率。  相似文献   

17.
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素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21人(献血小板史>5年),分别检测采集血小板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钙和磷等;另选择20名非血小板献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采集血小板后,21名献血者的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血清磷明显降低,与采集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钙和磷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旁腺素检测对长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情况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98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47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PLT〈170×10^9/L,体重50~55kg的献血者和初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血栓弹力图仪(TEG)对单采献血者血小板采集前后的出凝血功能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的150名单采献血者,采用TEG对血小板单采前后的出凝血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血小板采集量(1.0 U、1.5 U、2.0 U)、抗凝剂使用量(300 mL、300-400 mL、400 mL)进行分组。比对3组献血者血小板采集前后TEG各项参数的变化,评估献血者单采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献血者血小板采集前后R时间分别为(7.04±1.49)min和(7.40±1.35)min,K时间分别为(2.19±0.48)min和(2.36±0.49)min,Angle分别为(60.79±5.14)°和(58.84±5.44)°,MA分别为(61.52±3.82)mm和(58.67±3.52)mm,CI分别为-1.02±1.72和-1.78±1.57,采集前后R、K、Angle、MA、CI均在正常范围,各指标采集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不同采集量和不同抗凝剂使用量的献血者采集前后TEG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监测可以动态、全面地监测单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出凝血功能的变化,献血者单采前后TEG指标有波动,但仍在机体正常的范围内,血小板单采对献血者凝血功能影响在安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原装一次性耗材采集血小板,将未采集成功的献血者按照不同原因分类统计。结果 2015年3~11月共采集单采献血者7 047例,其中采集失败的有46例(0.65%)。采集失败的主要原因有:血管因素(30.4%)、乳糜血(19.6%)、血小板冲红(15.2%)以及献血反应(13.0%)。结论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发生,从而达到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血液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