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扬 《现代医药卫生》2021,(12):2047-2050
脊柱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脊柱手术的高难度为脊柱外科的教学和训练增加了难度.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呈现多样化趋势,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文就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3D body解剖软件辅助教学在椎管内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贵州医科大学2015级麻醉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6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采用3D body解剖软件辅助教学法.比较2组学生授课结束后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198-20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6月期间在顺德勒流医院进行跟骨骨折手术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3D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3D组在此基础上给予3D打印技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3d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检验显示,两组在以上3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10%(27/29),而对照组优良率为79.31%(23/29),3D组高于对照组,χ~2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结论术前制备骨骼3D打印模型和导向模型能够降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移动APP软件结合3D打印技术教学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称规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参加骨科专业规培的学员46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学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CPBL教学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APP软件及3D打印技术教学.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3D解剖软件结合CBL教学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眼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32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6名,观察组采取3D解剖软件结合CBL教学方式,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时间3个月,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学员教学满意度来评估教学成果。结果 观察组学员的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学员;观察组学员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与长久性、临床思维能力、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解剖软件结合CBL教学方式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具优势,教学效果更好,教学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3D打印技术结合PBL教学对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临床骨科专业学生64例纳入教学重点实施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学生分成PBL组与联合组。PBL组32例行PBL教学方法,联合组32例行PBL教学方法联合3D打印技术。应用后,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自我学习评价评分进行分析,并评估学生的教学满意度。结果:与PBL组相较,联合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自我学习评价评分更高,两组数据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PBL组相比,联合组的总满意度为96.88%,两组数据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联合PBL教学方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效果较理想,学生对教学的总体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8.
孙晓亮  官建中  吴敏  周建生 《安徽医药》2019,23(6):1163-1166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新鲜距骨骨折手术中初步的应用,评价3D打印技术在成人距骨骨折手术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8例成人新鲜距骨骨折病人(受伤时间3周内),其中6例为单纯距骨骨折。2例病人合并踝关节骨折。8例病人住院期间均进行了“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将踝关节行64排螺旋CT扫描,将所获DICOM格式进行三维扫描生成STL格式数据,将STL数据传至3D打印机进行1∶1模型打印,利用模型进行术前病患沟通,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在模型上预操作,术中按照之前制定计划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踝关节正侧位片检查,术后功能评估按照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标准,疼痛改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数据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优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建立3D打印1∶1模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拟定出详细的手术方案及术中可能出现困难的对策,可以达到手术的精准化、微创化及个体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要求逐渐提高,治疗方案趋于精准化、个体化。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数字化医学应时而生并迅猛发展,使精准化、个体化的术前模拟成为可能。尤其是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更使得术前操作实现了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变。本文介绍3D打印的发展及原理,总结其在足踝外科领域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优势,以期为该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足踝外科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疾病或者事故导致的骨缺损修复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生物陶瓷材料如磷酸三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良好的骨诱导及成骨特性,已经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磷酸三钙的力学性能较差、降解速率难以控制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磷酸三钙在骨修复陶瓷材料上的发展。本文综述国内外磷酸三钙人工骨的发展状况及对磷酸三钙理化性能改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12.
石靖  王增明  郑爱萍 《药学进展》2019,43(3):164-173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5年7月批准了全球第1个3D打印药品,标志着药品生产领域的新篇章。3D打印是一种通过数字模型层层叠加,逐层打印所需产品的工艺。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平台,3D打印在产品设计复杂度、产品个性化和按需制造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总结了常用3D打印技术及其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强调了3D打印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具有的巨大优势,但也提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监管方面的挑战。整体而言,3D打印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将为医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3D打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高科技制造业技术在骨科中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模型制造、定制骨科植入物、骨科手术辅助器等方面,有效整合于骨科的术前诊断、手术规划、个性化内植物定制及术中植入内植物的指导等多个环节,解决了骨科许多疑难问题,如术前诊断、医患沟通、手术方案选择、术中内固定物置入及辐射暴漏、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等,与传统方法 相比,具有直观、个体化、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该文就我国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结合3D打印技术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3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38岁。左侧14例,右侧18例。按照三柱分型方法统计:三柱骨折12例、双柱骨折20例,其中内侧柱合并外侧柱骨折11例、内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3例、外侧柱合并后侧柱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术前使用Mimics软件处理CT扫描数据后打印病例的胫骨平台骨模型,根据模型结合三柱理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复位方法及内固定物。结果 32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4.6周),术后指导患者完全负重时间12~16周(平均15.1周)。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时按照(The 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 Kneeralting Score,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测,HSS评分术后6个月(89.1±2.2)分,优25例、良5例、可2例;术后12个月(90.7±4.6)分,优23例、良7例、可2例。测量患者术后3天TPA(86.9±5.3)°,PA(10.2±3.1)°;术后6个月TPA(85.6±4.2)°,PA(11.1°±2.3)°;术后12个月TPA(86.1±5.6)°,PA(10.7±1.2)°。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TPA、PA测量值与术后3 d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柱理论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治疗复查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凤 《家庭医药》2021,(3):24-25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膝关节翻修患者于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下开展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3D打印技术膝关节翻修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于FTS理念下开展护理)各43例,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胫骨结节截骨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11例患者(11膝)临床资料,予术前打印出1:1的假体模型,测量髌骨脱位的相关数据,制定个体化的截骨手术计划,并最终在实体上操作。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及测量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T-TG)值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患者(11膝)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5.0±6.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感染及关节黏连等并发症,未再出现脱位情况,髌骨外推及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59.4±3.2)分提高至术后(9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ujala评分由术前(60.5±3.5)分提高至术后(93.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TG值由术前(24.1±1.1)mm降低到术后(11.6±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胫骨结节截骨术能够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慧英  杜立龙 《天津医药》2018,46(9):1023-1026
骨科医生主要通过X线片、CT和MR等影像学资料进行病情分析和诊断治疗,往往依赖医生的经验,且缺乏立体的视触感。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其可将患者虚拟的影像迅速转换成三维实体物件,并且可实现材料结构的个性化定制以及与病变部位的解剖学匹配,已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另外,三维组装细胞和材料的生物打印技术有望实现骨肌组织的再生修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3D技术在骨科应用的前沿研究,总结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辅助脊柱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2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CT扫描,收集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使用3D打印机制作出与实体1:1大小的病灶区域的脊柱模型,参考打印模型,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操作、预处理内置物,指导治疗.结果 22例均手术成功,症状均较术前有改善.术中参照打印模型,做到了精确、完整的切除病灶区域.术后X线复查,可见内置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移位.结论 使用3D打印技术能够直观、全面的显示脊柱病灶区域的解剖毗邻关系,术者能够提前熟悉病灶,术中可以精确、完整的切除肿瘤,避免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预处理内置物材料,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D截骨导板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双盲随机方法分为导板组10例和传统组10例,导板组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进行HTO,传统组采用常规徒手截骨进行HTO,主要指标包括两组术中X线曝光次数、手术时间、精确截骨度数、术后并发症(感染、伤口愈合不良、骨不愈合、过度矫正或者矫正不足)及术后半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结果 采用3D截骨导板进行胫骨高位截骨,导板组X线曝光次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精确截骨度数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VAS评分、AKS评分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维(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在鼻颅底外科临床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临床资料选取垂体瘤疾病患者1例,从放射科图片归档和通信系统中调取其影像资料。使用Mimics软件将患者鼻-鼻窦-颅底CT元数据重建成3D数字模型。根据兴趣层面将模型切割为可观察内部解剖结构的子模型。利用3D打印机制作模型,将兴趣层面的CT影像打印、裁剪并与模型贴合。最后,校验解剖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以此方法成功制作鼻-鼻窦-颅底的3D数字模型和3D打印模型,同时在模型截面上复合了CT影像图片,可准确、清晰地还原显示鼻窦和颅底的内、外部的结构。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的解剖模型有助于医学生学习和掌握耳鼻喉科鼻-鼻窦-颅底临床解剖和影像,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