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小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小分子RNA, 可以特异性结合目标mRNA的3’’非翻译区, 从而诱导目标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 最终影响细胞增生、分化以及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 是一种由晶状体混浊引起的视力下降疾病, 包括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及后发性白内障。近年来研究发现, 多种miRNA在晶状体组织中表达, 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迁移、上皮-间质转化及凋亡, 参与不同类型白内障的发生及发展。本文就不同miRNA在各类型白内障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从而为白内障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节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200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9 086例葡萄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重点对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诊断、治疗、随访情况和眼科及其他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患者首次和末次就诊时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纳入结节病性葡萄膜炎患者51例(97只眼), 男性15例(29.4%), 女性36例(70.6%), 男女比例为1/2.4;其中46例(88只眼)患者为拟眼结节病, 5例(9只眼)患者为确诊眼结节病。患者发病年龄为48(40, 55)岁;90.2%患者(46例)双眼受累;88.2%患者(45例)为慢性经过, 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者仅占11.8%(6例)。前葡萄膜炎是最常见类型(49只眼, 50.5%)。检眼镜检查仅发现2只眼(2.1%)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检查显示64只眼(66.0%)荧光素弥散性血管渗漏。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1.5(13.7, 29.3)个月, 31例患者(59只眼)的随访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4月至2019年1月反复发作葡萄膜炎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9例(4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手术后并发症, 并重点观察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术后随访5~3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提高有38眼(86.36%, 38/44), 视力稳定4眼(9.09%, 4/44), 术前光感术后仍是光感2眼(4.55%, 2/44)(Z=2.45, P<0.001)。所有患者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术后仅8例合并全身综合征的患者服用维持剂量激素, 术前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均得以控制。术后葡萄膜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术前(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可改善视力, 明显减少葡萄膜炎的复发, 降低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频率, 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病因复杂, 种类繁多。我国葡萄膜炎作为独立专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 尤其近30年, 有关葡萄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长足发展, 获得丰硕成果, 在国际葡萄膜炎领域已有一席之地。展望未来, 任重而道远, 尚需再接再厉, 将我国葡萄膜炎诊疗和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881-890)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物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接受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物治疗的26例(26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4~91(53.50±16.31)岁, 病程(5.73±2.86)d。随访1~6个月, 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并发症。结果注药后3周、1、3及6个月, 视力(BCVA, logMAR)分别为0.57±0.44、0.43±0.29、0.30±0.25、0.30±0.26均较治疗前提高(t=2.342、3.260、4.070、4.060, 均P<0.05)。注药后3周、1、3及6个月C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035、5.545、5.940、5.958, 均P<0.05)。注药后4只眼眼压升高, 4只眼发生白内障, 10只眼结膜下出血, 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内地塞米松植入物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安全有效, 可提高视力, 降低CMT。  相似文献   

6.
葡萄膜炎是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一组炎症性疾病, 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多样且缺乏恒定性, 一些患者因未及时诊治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丧失。此类疾病的致盲多为不可治盲, 且多发于中青年, 因此, 在致盲眼病中占重要地位, 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 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方面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探索更优化、更高效的诊断流程及方法, 提高我国葡萄膜炎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不编码蛋白质但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RNA分子,具有调控转录翻译过程、维持mRNA和蛋白质稳定、剪切和修饰RNA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参与胚胎发育、组织分化等基本的生命活动,以及调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ncRNA与葡萄膜炎发病关系密切相关,为葡萄膜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ncRNA在葡萄膜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表明, 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为新冠病毒)的风险增高且症状通常较普通人群更严重[1]。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常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包括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传统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本研究初步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否增加NIU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是否延长感染后的病程及增加住院率, 以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再次新冠病毒及其他传染病流行提供NIU患者安全用药的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后节联合手术治疗眼后段组织受累的复杂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接受前后节联合手术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致病原因分为:感染组16例(16眼), 其中巨细胞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4眼, 疱疹病毒性葡萄膜炎3眼, 弓形虫性葡萄膜炎2眼, 急性视网膜坏死1眼, 细菌或真菌性眼内炎6眼;非感染组17例(17眼), 其中特发性葡萄膜炎12眼, 眼内淋巴瘤1眼, 虹膜异色性睫状体炎2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性葡萄膜炎2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房水闪辉指数变化以及组间术后视力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及硅油填充比例的差异。结果: 全部患者的术前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2.40(1.50, 2.70), 术后BCVA为1.70(0.55, 2.70),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Z=-2.61, P=0.009)。术后, 感染组LogMAR BCVA为2.25(2.10, 2.9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过氧化氢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生物活性及长链非编码RNA-p21(lncRNA-p21)的表达变化。方法将HLE-B3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过氧化氢组, 分别用正常培养液和含200 μmol/L过氧化氢的培养液培养24 h。采用MTS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OS)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Caspase-3活性试剂盒法检测细胞Caspase-3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Bax, Bcl-2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采用EDU增殖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lncRNA-p21的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法检测细胞中lncRNA-p21的定位。结果过氧化氢组细胞ROS水平为4.65±0.38,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0±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66, 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过氧化氢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 Caspase-3活性增强, 凋亡蛋白Bax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9、3...  相似文献   

11.
大量共生菌群定居于肠道中, 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肠外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在眼科领域, 葡萄膜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也受肠道菌群的影响。不同因素作用下,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变机体免疫稳态或调控多种代谢途径, 诱导眼部自身免疫性反应、促进慢性炎性反应状态。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眼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以期为多种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 初次感染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 其感染眼部后表现多样, 以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最为常见, 可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掌握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尽早明确诊断有助于及早干预、改善患者视力预后。本文就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巨细胞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发病人群及好发因素、眼部特征性临床表现、眼科常用辅助检查特征、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诊断及多种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儿童葡萄膜炎约占所有葡萄膜炎的5%~10%, 多为非感染性, 通常起病隐匿, 可能造成诸多并发症, 预后欠佳, 治疗棘手。针对儿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目前传统常用药物有眼局部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多种生物制剂的应用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儿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测序(MGS)技术在感染性葡萄膜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疑诊为感染性葡萄膜炎的19例患者的19份玻璃体标本进行MGS检测。患者中男性8例, 女性11例, 年龄19~68岁;右眼10例, 左眼8例, 双眼1例;临床诊断急性视网膜坏死8例(9只眼), 诊断不明11例(11只眼)。每份标本留取玻璃体约1 ml, 800 μl标本用于MGS, 200 μl标本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验证实验。MGS使用TIANamp Micro DNA Kit试剂盒提取样本DNA, BGISEQ-500平台测序。将测序数据中低质量和长度小于35 bp的数据、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及低复杂度序列去除后, 获得的数据与专用微生物数据库比对分析, 通过统计对比序列数占比、唯一序列数、覆盖率、测序深度等参数确定测序阳性结果,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上述结果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 19份标本MGS检出多种微生物, 7份测序结果为阳性。其中3份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份为白念珠菌、1份为痤疮丙酸杆菌、1份为副流感嗜血杆菌。3份水痘-带...  相似文献   

15.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NIU-ME)是引起葡萄膜炎患者视力损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玻璃体腔药物注射途径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药物剂量, 快速控制患者眼部炎症, 减轻水肿并改善视力。目前已有多种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可用于治疗NIU-ME, 但白内障和眼压升高为其主要并发症。由于良好的功效和安全性, 玻璃体腔注药治疗NIU-ME逐渐成为全身治疗的有效替代选择, 尤其是单眼患病患者。但临床实践中药物选择、注药时机和联合治疗等问题仍需更多研究。NIU-ME的治疗方法多样, 最终治疗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每种疗法的风险/获益比、患者的耐受性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 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 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 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 PU组SCP(H=-13.857、-25.500, P=0.043、P<0.001)、DCP...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20年1至12月治疗的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55例(64只眼),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A组29例(32只眼)应用Ozurdex玻璃体内植入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B组26例(32只眼)单纯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随访24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黄斑中心区厚度(CMT)、荧光素视网膜血管渗漏发生率、玻璃体浑浊度、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长、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4例患者病程(7.89±1.14)个月。随访末期:A组BCVA为0.23±0.17, CMT为(201.70±6.75)μm, 玻璃体浑浊度评分为0.69±0.42, 均优于B组的BCVA(0.32±0.19)及CMT[(275.34±3.64)μm], 玻璃体浑浊度评分1.52±0.27(均P<0.05)。荧光素视网膜血管渗漏发生率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 4.73;P=0.035, 0....  相似文献   

18.
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单眼的慢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 被认为是较易被漏诊和误诊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所致。该病的误诊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并加速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为此,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及其葡萄膜炎与免疫学组组织本专业领域专家, 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文献资料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 对该病的诊疗形成共识性意见, 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 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 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5例45只眼中, 男性15例, 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 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 16/25), 包括单眼2例2只眼, 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 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 随病...  相似文献   

20.
疫苗相关性葡萄膜炎(VAU)是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一种罕见的不良反应。VAU临床多表现为前葡萄膜炎, 症状轻微且对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 但其也可出现严重的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 如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等。VAU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主要包括疫苗Shoenfeld综合征、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减毒活疫苗的直接感染及分子拟态理论。VAU有一定的自限性, 大多数患者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可自愈。未来在临床中建议对所有葡萄膜炎患者询问最近的疫苗接种史。对于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接种史患者, 应考虑发生Shoenfeld综合征的可能性, 仔细寻找其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史、体征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