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比较氯沙坦和苯那普利联用与苯那普利单用,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性和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61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与苯那普利联用组(31例)和苯那普利单用组(30例),经过6个月治疗。结果:联用组与单用组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血清空腹胰岛素浓度降低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升高,左室重量指数下降等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治疗方案间对血钾,肌酐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与苯那普利联用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可产生更有益的疗效,且安全和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对34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用苯那普利每日10-20mg治疗3月,测定治疗前后血压,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含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苯那普利治疗后血压显下降(P<0.001),LVMI和血清PCⅢ、LN、HA均显降低(P<0.05)。结论:苯那普利既可显降低血压,又可减轻心肌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达逆转左室肥厚作用。  相似文献   

3.
杞菊地黄口服液合用苯那普利对高血压和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40例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分别用杞菊地黄口服液合用苯那普利(观察组,22例)及单用苯那普利(对照组,18例)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左室肥厚(LVH)治疗后均明显消退。观察组LVH消退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前者左室心肌重量(LVMW)消退率为25.5%,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消退率为25.3%,后者分别为19.5、19.7%。3、加用杞菊地  相似文献   

4.
刘瑛  许静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3):135-136
目的 观察用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长期治疗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观察1年。除连续监测血压外,于治疗前后分别利用超声心动检查有关左室肥厚的各项指标及肾功能。结果 经1年治疗,两组患者血压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均显著减小(P<0.01),苯那普利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也显著减小(P<0.05),两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显著下降(P<0.01),上述各项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长期服用氨氯地平或苯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对保护靶器官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 (PC Ⅲ )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的变化以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 2 0例健康人 (对照组 )及 46例高血压病患者 (高血压病组 )PC Ⅲ和AngⅡ水平 ;观察高血压病组经苯那普利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高血压病组较对照组PC Ⅲ和Ang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P <0 .0 1) ,高血压病组用苯那普利治疗后PC Ⅲ和AngⅡ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胶原合成活跃 ,苯那普利可降低血清PC Ⅲ和AngⅡ水平 ,改善心肌胶原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6.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55例各种肝病病人,235例非肝病病人及42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水平及部分肝功能变化。结果表明CAH,LC患者血清PCⅢ、HA、LN水平均显著高于NC、NL、CPH及AH患者;而NL,CPH与NC比较无差异,三项指标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此外血清LN与门脉压力程度有相关性。提示PCⅢ,HA、LN血清学测定对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曾力 《吉林医学》1999,20(1):37-38
高血压左室肥厚(HLVH)是多种心血管病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我们对40例HLVH患者行超声心动图(UC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以探讨HLVH与心肌缺血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同时对其中20例应用苯那普利治疗,以观察此药对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使用依那普利前后血清Ⅲ、Ⅳ型前胶原、透明质酸的浓度变化;探讨依那普利干预血清前胶原生成以及抑制左室肥厚(LVH)形成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免技术测定37例EH患者及21例体检正常者血清Ⅲ、Ⅳ型前胶原神经末端肽(PⅢP、PⅣP)及透明质酸(HA)浓度。EH患者口服依那普利治疗1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EH组血清PⅢP、PⅣP、H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治疗后EH组相应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PⅢP、PⅣP、HA水平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依那普利在降压的同时,降低血清PⅢP、PⅣP、HA的生成,具有抑制LVH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四氯化碳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及肝匀浆中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结果发现,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肝匀浆PC-Ⅲ、HA、LN含量逐渐升高,血清PC-Ⅲ、HA、LN水平与肝匀浆中三者的含量有显著相关性。揭示随着细胞外基质成分在肝内的沉积,肝纤维化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血清PC-Ⅲ、HA、LN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进程,对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高血压病,NIDDM伴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苯那普利对其的干预,方法:正常对照组,NIDDM组,高血压病组及NIDDM伴高血压病组均为30例,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血糖,血胰岛素,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服苯那普利10-20mg/d,共6周,6周后重复上述试验,并计算空腹血胰岛素与血糖比值(I/G),结果:NIDDM组,高血压病组,NIDDM伴高血压病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I/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NIDDM组I/G大于高血压病组(P<0.05),NIDDM伴高血压病组糖负荷后2h血胰岛素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苯那普利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糖,血胰岛素,I/G,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曲线下面积均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苯那普利能改善NIDDM,高血压及NIDDM伴高血压的胰岛素抵抗,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1.
熊焰  佘强 《重庆医学》2000,29(1):39-40
高血压可引起心脏功能障碍,尤其是舒张功能减退或心肌僵硬度增加、心肌缺血和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人们发现上述表现与心肌纤维胶原的重构即心肌纤维化的形成有关。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主要指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合成增加[1]。本文通过测定一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血型前胶原(PCⅢ)含量,以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肌间质中Ⅲ型胶原的合成与聚集情况,同时探讨血清PCⅢ和左心室功能与解剖参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连续收集4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66.5岁(6…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心功能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超声心动图法对97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LVH)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高血压各组舒张功能都有减退,以向心性肥厚组(CH)减退最为显著,(2)心肌收缩性(SBP/LVDs/PWT)高血压无肥厚组升高,CH组和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组(ASH)正常,但左室扩张组(DH)明显减退并伴有收缩末期室壁应力的异常升高.提示高血压左室肥厚时不同类型左室形态结构的改变对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功能变化。方法正常对照组包括38例正常人,67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NLVH)和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LVH),应用声学定量技术观测左室的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AF、PAFR、PER均显著增大(P〈0.05~0.01),RF/AF减小(P〈0.05);与高血压病NLVH组相比,高血压LVH组RF、TF、PRFR均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LVH组PRFR/PAFR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充盈异常,舒张早期充盈减低,舒张晚期充盈增强;高血压LVH组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受损重于高血压NLVH组;高血压病的舒张功能障碍在心肌肥厚前已经发生,心肌肥厚发生后,舒张功能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肝纤Ⅰ号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体(SOD L)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肝纤Ⅰ号和SOD 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变化,同时观察肝功能、自由基、淋巴细胞亚群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清PCⅢ、HA、LN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其中HBV DNA阴转者PCⅢ、HA、LN下降最为显著。治疗组肝功能恢复程度、自由基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药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与抗病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76 例(伴LVH36 例,无LVH40 例)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LVH 组室性早搏、室早的Low n 级别、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平均心率均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同时还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室早Low n 级别和Rcm 5+ Scm 1 之和呈正相关,和最高心率与最低心率之差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LVH 者易发生恶性心率失常,低心率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临床诊治高血压时应加强对心率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变化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PcⅢ含量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浆肾素活性(PRA)水平,超声测定所有观察对象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高血压患者苯那普利治疗4个月后复查各指标。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PcⅢ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与血浆AngⅢ、Ald呈正相关(P<0.01)与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及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VE/VA)呈负相关(P<0.01),与收缩功能指标无关。苯那普利治疗4个月后血清PcⅢ明显下降,VE/VA升高。结论:血清PcⅢ含量水平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并可反映高血压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间接评估抗心肌纤维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7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 31)及无左室肥厚组(n= 39),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 导联心电图同步测量QT离散度(QTd)、QTcd 并分析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QTd 及QTcd 较无左室肥厚者明显增大(P均< 0.01);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之间比较,显示:Ⅱ、Ⅲ期与Ⅰ期相比,P 均< 0.01;Ⅱ期与Ⅰ期相比,P> 0.05。左室肥厚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及QTcd 与无心律失常者两组相比,P均< 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伴左室肥厚组QTd 及QTcd 比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左室肥厚组伴室性心律失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大。高血压Ⅲ期与Ⅰ、Ⅱ期患者QTd 及QTcd 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均< 0.01;QTd 与LVMI两者呈正相关(r= 0.4,P< 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核素心电池扫描联合评定左室舒张功能。观察了30例高血压病并单纯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病人口服苯那普利6个月后的左室舒张功能改变。结果早期充盈峰速度(E波)、E波减速度和左室峰充盈率用药后6个月较用药前明显增加(P<0.01);而晚期充盈峰速度(A波),A与E比率和E波减速时间(DT)则明显降低(P<0.01~0.05)。结论高血压病人口服苯那普利在血压恢复正常时尚能显著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重症肝炎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62例慢性重症肝炎随机分为PHGF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放免法(RI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A、Ⅳ-C、PCⅢ、和LN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HA、Ⅳ-C、PCⅢ和LN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1 ̄1.5个月后,PHGF组、Ⅳ-C和PCⅢ水平明显降低;而且仅HA降低,Ⅳ-C、PCⅢ和LN较治疗前进一步升高。治疗后pHGFxeg  相似文献   

20.
王晖  金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3):2245-2246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左室肥厚逆转效应。方法:67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和苯那普利组,分别服用缬沙坦80mg/d~160mg/d,苯那普利10mg/d~20mg/d。治疗6个月后,观察降压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应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后均有显著的降压和逆转效应。缬沙坦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见干咳现象,苯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8.5%。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逆转左室肥厚效应明显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