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牙合畸形伴深覆牙合病例中经常伴随Spee曲线异常。深Spee曲线会造成咀嚼肌失衡,严重可导致咬合功能障碍。正确理解Spee曲线概念以及整平Spee曲线的方法对于每位正畸医生均相当重要,且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难度。本文对Spee曲线的发生发展、整平Spee曲线的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做一系统性梳理,以助于正畸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对Spee's曲线的研究一直是口腔正畸学中经久不衰的课题,但是目前在Spee's曲线的功能、影响因素、整平Spee's曲线所需的间隙及整平曲线后的稳定性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现就Spee's曲线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Spee曲线的整平需要占据间隙是正畸医生的共识,但是Spee曲线整平和间隙之间的量化关系存在诸多争议.整平Spee曲线与所需间隙的关系,影响着正畸治疗设计时的间隙分析,从而可能影响最终矫治方案的制定.本文就Spee曲线整平与间隙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牙列中自然形成的Spee曲线在咀嚼运动和咬合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齿位置及排列改变涉及Spee曲线的调整,且长期稳定的Spee曲线与正畸治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Spee曲线在正畸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包括Spee曲线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测量方法、整平手段、保持与复发等,以期为今后正畸临床诊断和Spee曲线异常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Spee曲线高度与咀嚼效率的相关关系.方法:测量203名在校大学生的咀嚼效率和Spee曲线高度,将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pee曲线高度在0到2mm范围内与咀嚼效率呈显著正相关,r=0.631,P<0.01;Spee曲线高度在2到5mm范围内与咀嚼效率呈显著负相关,r=-0.759,P<0.01.结论:当Spee曲线高度在2-2.5mm范围内时,咀嚼效率最大,过大或者过小的Spee曲线高度都有可能降低咀嚼效率.  相似文献   

7.
8.
Spee曲线是牙列形态的重要特征,是正畸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口腔修复学领域认为保持Spee曲线的合理深度至关重要,而正畸学领域中经常追求Spee曲线的完全整平。本文探讨了Spee曲线的定义及近年来的研究发展,并论述了口腔修复与正畸领域对Spee曲线的不同看法,以期有助于正畸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15~21岁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及牙齿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按照Spee曲线深度不同分为3组,分析组间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覆牙合,覆盖,下切牙、下颌第二磨牙的倾斜情况,前下面高以及前下面高与前面高之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Spee曲线越深,则覆牙合越深,覆盖越大,前下面高越小,下切牙越直立,下颌第二磨牙越前倾、高度越低,以及前下面高占前面高的比值越小。结论:Spee曲线深度与牙齿以及颌面形态之间均密切相关,在正畸诊断以及矫治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牙弓Spee曲度的方法并探究整平Spee氏曲线与所需间隙量的关系.方法 纳入10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使用液晶数位描图板描绘Spee氏曲线,并在MATLAB7.0中提取出,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计算.结果 Spee氏曲线拟合数学模型圆的方差最小;同一操作者的自身重复性好,不同操作者间的一致性高;与模型测量法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预测整平本研究样本全牙列和后牙段Spee氏曲线单侧所需平均间隙量分别为:1.1±0.02mm;0.87±0.08 mm.结论 1.在头颅侧位片上可以使用圆作为数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方法测量Spee氏曲线.2.本研究的方法可以推算整平Spee氏曲线所需的间隙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别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下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取18-28岁安氏I类个别正常牙合均角女性64例,测量Spee曲线深度、牙尖交错位下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e曲线深度、咬合力及咬合接触面积在正常牙合左右两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Spee曲线深度组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着Spee曲线深度增加,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呈递增趋势。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 个别正常牙合左右侧咬合基本平衡;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整平Spee曲线既是正畸治疗的常规步骤,也是正畸治疗的目标之一。在整平Spee曲线后,临床上常可见部分患者有复发现象。了解影响Spee曲线形成的因素有助于临床上治疗计划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估,而目前对于影响Spee曲线形成的因素尚未完全明确。文章就Spee曲线与年龄及颅颌面形态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Spee曲线深度与颅颌面形态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2013—2014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8例14~32岁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及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将选取的13项头影测量指标与Spee曲线深度进行相关以及回归分析。结果    Spee曲线深度与性别因素无关。不同安氏分类间Spee曲线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氏Ⅱ类明显高于安氏Ⅲ类。SNA、ANB、AO-BO、后前面高比、ODI、上下唇长比与Spee曲线深度呈正相关关系,APDI、IMPA、颏唇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颅颌面形态与Spee曲线深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在正畸诊疗过程中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对Spee's曲线的研究一直是口腔正畸学中经久不衰的课题,但是目前在Spee's曲线的功能、影响因素、整平Spee's曲线所需的间隙及整平曲线后的稳定性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现就Spee's曲线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牙合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病因和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Spee曲线是评价牙合这一生物力学三维结构中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关键指标,该曲线与TMD相关性的研究与分析一直是口腔医学中常做常新的课题。本文从Spee曲线的基本功能、形态特点以及各类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该曲线与TMD的相关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以及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101名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按照GoGnSN角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角、均角、低角3组.对所有患者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组间、Spee曲线深度的差异,并将头影测量项目与Spee曲线深度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不同垂直骨面间Spee曲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最小,低角组最大;GoGn-S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负相关,r=-0.428,P=0.000;ODI、S-Go/N-Me、L7-GoGn角与Spee曲线深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1、0.357、0.333,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o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著影响.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间Spee曲线深度存在差异,Spee曲线深度与牙颌面形态间存在相关性,GoGn-SN角对Spee曲线深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口腔医学》2017,(4):373-375
舌体包括舌肌、上皮、味蕾、腺体等多种结构,增龄性变化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舌的退行性变表现在形态、病理生理、肌肉特性、感觉功能各个方面,甚至形成功能障碍。临床上常采用舌肌训练和/或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干预,并且基础研究领域已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年轻女性24个月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 选择20 ~ 25岁的年轻女性20人,24个月前后各进行一次面部软组织激光扫描.使用Rapidform XOV软件将20位研究对象2次的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进行重叠,得出彩色图像,通过不同颜色显示了24个月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其中绿色、黄色、浅蓝色和浅红色区域为未发生变化的区域,而深蓝色和深红色区域为出现明显变化的区域,蓝色代表负值,红色代表正值.将面部分为眶区、鼻区、唇区、颏区、眶下区、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额面区和颞面区.分别记录每个区域的变化情况.结果 65%的受试者(13/20)唇区为深蓝色,45%的受试者(9/20)颏区为深蓝色,25%的受试者(5/20)腮腺咬肌区为深蓝色.结论 20~ 25岁的成人女性,24个月面部的增龄性变化可能主要表现在口唇部软组织变薄.  相似文献   

19.
《口腔医学》2013,(5):294-298
目的观测颧种植体植入角度及植入区骨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按条件随机选取150例患者,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建、成年、老年3组,老年组又分为有牙颌及无牙颌2组。每位患者行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所得数据导入SimPlan软件。模拟经典的颧上颌种植体植入手术,将植体通过骨区域三等分,测量等分点颧骨及上颌骨的厚度及植入方向与冠状、矢状及横断面间的角度。结果①植体通过区域3年龄组的各等分点平均颧上颌骨厚度分别为(6.62±0.14)mm、(8.35±0.27)mm、(9.06±0.23)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牙颌与无牙颌为(8.82±1.97)mm、(9.37±1.78)m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②植入角度年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性别因素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典颧种植体术式中,植体通过区域颧骨厚度是随着年龄增长增厚的,并能为颧种植提供足够骨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健康成人的刺激性全唾液流速及唾液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方法:将97例健康成人分成4个年龄组,分别为青龄组(20~39岁)、中龄组(40~59岁)、老龄组(60~79岁)、长寿组(80岁以上)。在上午8:00~10:00空腹,以2.5ml/L洗必太漱口,以20ml/L柠檬酸刺激舌背前1/3,以双蒸水漱口后采集全唾液5min,记录样本容量,并计算其流速。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唾液中NO浓度,并计算其唾液中NO的单位时间含量。结果:(1)青龄组刺激性全唾液流速高于中龄组、老龄组、长寿组(P<0.05);中龄组、老龄组、长寿组之间唾液流速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刺激性全唾液N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龄组NO单位时间含量显著高于中龄组、老龄组和长寿组(P<0.05),中龄组、老龄组、长寿组之间的NO单位时间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中老年人群的刺激性全唾液流速显著低于青年人群;(2)随年龄增长,健康成人刺激性全唾液中的NO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其单位时间含量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