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杨志波教授运用消风散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瘙痒性皮肤病以"风邪致病"为核心病机,常伴有血虚、肝郁、血热、湿盛等。其治疗应以消风散祛风邪为要,辨证施治,注重内外兼治,强调饮食与精神调护,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冉茂艳  陈国仙 《光明中医》2011,26(4):662-663
吾师——陈国仙主任医师为第二批云南省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她从医41年,临证经验丰富,倡导“辨证论治贯穿中医临证全程”。对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不明确病因的瘙痒性皮肤病实证者,运用自拟“清热除湿止痒汤”为主加减治疗,屡见成效。本人为第二批云南省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师学习,现将陈国仙主任中医师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脂溢性脱发是皮肤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脂溢性脱发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性别差异以及发病年龄逐渐减小,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医药在防治脂溢性脱发中优势明显。高子平认为脂溢性脱发当以“风”“血”为辨证纲要,并常使用“二藤二叶”药对进行论治,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5.
陆曙教授认为经方组方有制,配伍有法,选药精良,运用经方治疗失眠往往收效甚显。如临床选用百合地黄汤、栀子豉汤、酸枣仁汤、半夏秫米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治疗,均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瘙痒性皮肤疾病是皮肤疾病中重要的常见疾病,具有病种复杂、慢性易成迁延等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多使用抗组胺药、激素药等进行药物治疗,长期服用不良反应明显,甚至容易产生依赖性。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风邪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治疗瘙痒类皮肤疾病具有辨治灵活、减轻不良反应、增强疗效等独特优势。湖南省名老中医皮肤病专家陈金莲教授经过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及实践,认为风邪与瘙痒性皮肤疾病密切相关,主张内外兼顾,从“风”的角度论治,治以“祛外风,息内风”,自创二防汤加减,运用于瘙痒性皮肤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将陈师二防汤加减治疗瘙痒性皮肤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案例予以介绍,为瘙痒性皮肤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总结李铁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的经验。阐述失眠的病因病机与饮食失调、情志失常、劳逸失度及病后体虚有关。临床治疗以经典为指导,善用栀子豉汤合百合地黄汤为主方,随证加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炒麦芽、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积极进行心理调整。  相似文献   

8.
周仲瑛治疗失眠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业医60余年,学验俱丰,治疗疑难病证经验丰富,现介绍周老师治疗失眠的经验。 1分析病机特点。明辨病因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临床上,失眠既是常见病证,也是较难获得稳固疗效的疑难病证。周老师指出,辨治失眠必须深入分析其病机特点,明辨导致失眠的病因;从病因入手是提高失眠症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介绍毛以林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毛教授认为,失眠一症病因复杂,病位与心肝脾肾相关,其总病机为阴阳失调.临证时应从虚实出发,实者多从痰、火、瘀论治,虚者多从心、脾、肾亏虚入手,并灵活运用安神药对加减,辅以调畅情志之法,临床取效斐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唐定书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思路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主要介绍唐定书副主任医师从医近三十年来治疗皮肤科常见瘙痒性疾病的经验。针对不同的瘙痒,唐师采取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原则,分别使用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症状辨证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张述文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慢性瘙痒性疾病,多为外邪入侵日久、潜藏较深,非一般药物可除,治疗应以虫类药物搜剔为主,常用乌梢蛇、僵蚕等配合白蒺藜等;又瘙痒较甚,需重用皂角刺,同时辅以通络止痒,养血熄风,及随证治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刘志龙教授运用归脾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对于顽固性失眠病位病机的认识以及对归脾汤的理解应用等。顽固性失眠病位在心、肝、脾,病机以心脾两虚为主,治疗首当养心血,健脾气,舒肝郁,方用归脾汤为主进行治疗。刘志龙教授抓住归脾汤滋补心脾,益气养血,疏肝宁神,从心肝脾论治,补其不足,根据兼杂因素泻其有余,从而治疗顽固性失眠,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多或凌晨早醒,睡眠浅、多梦,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1]。本病往往病程较长,难以速愈,且易反复发作,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柴琳 《新中医》2008,40(12)
沈英森是暨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任中医系主任,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工作40余载,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每每效验.  相似文献   

15.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失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王正君教授通过继承传统中医学理论,发掘古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对中医治疗失眠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治疗上注重平衡阴阳,以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状态,调节诸脏腑功能使脏腑协调以安神,同时对女子失眠兼顾调理冲任,在失眠后期治疗中倡导补虚固本,同时重视痰瘀致病在失眠病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晖  苏国彬  卢富华 《新中医》2012,(6):207-208
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失眠成为影响现代人日常工作的通病之一。患者常常借助安眠药来促使睡眠,但这些药物通常会使人产生依赖,长时间服用亦有可能产生耐药和不良反应。黄春林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相似文献   

17.
介绍叶品良教授运用柴苓汤加减治疗失眠的经验。叶教授认为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气郁津凝,胆胃不和,扰动心神所致。临床以和中法为治疗大法,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疗效颇显。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吕哲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吕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心神被扰,阳不入阴",辨证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阳盛,火热伤神,常见于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虚则为阴血不足,虚热扰乱心神,常见于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之证.临床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证求本与安神治标并举,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2种:一是原发性失眠,即无任何器质病变而失眠者;二是继发性失眠,即因某组织器官病变或疼痛而引起的失眠。本院知名老中医师瑞华先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针对失眠患者的按摩手法,施术后疗效显著。现仅就原发性失眠的师氏手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总结出张耀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以“补虚泻实,平衡阴阳,调和营卫”为总则,具体以清胆和胃安神、疏肝健脾导眠、养益心脾安眠、养阴滋肾宁心等法治之。强调了饮食原则和运动疗法在失眠的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