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继军  秋楠  杨军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188-1189
目的 回顾总结了脑膜瘤术前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其效果。方法 52例幕上脑膜瘤术前行超选择颈外供血动脉明胶海绵微粒栓塞,栓塞后3~5d开颅脑膜瘤切除。结果 肿瘤单纯颈外供血25例,颈内、颈外均参与供血27例(其中颈内为主8例)。肿瘤全切除48例,大部分切除4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单纯颈外供血或主要颈外供血者.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少.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脑血管造影及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63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Ⅰ组(30例)和Ⅱ组(33例)。Ⅰ组患者术前未行脑血管造影及肿瘤血管栓塞,Ⅱ组患者术前行脑血管造影及肿瘤供血血管栓塞。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切除程度、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 GO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Ⅱ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肿瘤切除程度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出现脑梗死、瘤内出血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颅神经麻痹1例,栓塞后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1例。结论术前脑血管造影及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治疗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程度,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应注意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超选择性血管内栓塞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术前3~5 d对20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进行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微导管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材料主要是PVA颗粒。栓塞后行手术切除肿瘤治疗。结果:主要由颌内动脉的分支血管供血者18例,咽升动脉供血者2例。20例栓塞治疗均成功,其中15例栓塞后肿瘤染色完全消失,5例大部分消失。栓塞治疗3~5 d内手术,肿瘤全切除者15例,大部分切除者3例,部分切除者2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有10例患者术中出血少于200 mL。结论: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术前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全切率和安全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显示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以及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从而为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脑肿瘤患者脑CTV、MRV、3D—DSA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其中松果体区肿瘤6例,脑膜瘤25例(镰幕脑膜瘤6例,窦镰旁脑膜瘤9例,其他部位10例)。肿瘤均为单发,术前判断对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窦)的显示并与术中情况对照。结果CTV、MRV、3D—DSA获得三维冈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部及表面结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且显示的肿瘤一静脉(窦)关系与术中情况有很好的吻合率。CTV优于MRV、3D—DSA,可作为判定金标准。结论对脑肿瘤患者术前采用CTV、MRV、3D—DSA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窦)以及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邻近静脉(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处理要点,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4例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分别位于颈2以及颈4水平脊髓背侧,4例于延髓背侧和肿瘤之间可见薄层囊变间隙.肿瘤最大径3~6.5 cm.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MRI检查,9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检查,6例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死亡3例,其中围手术期因严重灌注压突破死亡1例,死于晚期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可减少术中严重并发症,术中显微技术熟练应用以及术后人工辅助呼吸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脑膜瘤多为良性,为颅内常见高血运肿瘤,占所有原发颅内肿瘤的30%[1]。手术全切后临床效果好。但因巨大脑膜瘤或位于颅底(如中颅窝、后颅窝及蝶骨嵴内的脑膜瘤1/3)脑膜瘤血供丰富,术中出血多,易伤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利用血管内技术超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血管,不但可以减少术中出血,亦可使肿瘤丧失血功而软化、坏死,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同时,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能正确评估肿瘤供血动  相似文献   

7.
颅底部脑膜瘤术前DSA检查和栓塞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底部的脑膜瘤位置较深,加上脑膜瘤为富血供性肿瘤,因而手术难度相对较大.我们对17例颅底部CT和/或MRI检查发现最大横断面直径大于3cm的脑膜瘤进行术前DSA检查和术前供血动脉栓塞,结果效果满意,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晰,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及鼻内镜下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内镜下手术切除均行动脉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及栓塞,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的颌内动脉或咽升动脉,栓塞物为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PVA)颗粒。结果鼻咽纤维血管瘤栓塞后90%肿瘤血供完全消失,栓塞后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栓塞后3~5d手术最为理想。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前出血,对于Ⅰ~Ⅲ期病变,于栓塞术后再行鼻内镜直视下切除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景香  吴伯娟  王宁  李博 《河北医药》2011,33(9):1432-1433
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采用术前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selectivearterialemboli-zation,SAE)技术,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所有患者在术前2~5d行肿瘤血管栓塞术,不仅能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术前经多层螺旋CT检查并术后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32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肿瘤供血动脉重建,研究其血供特点。结果32例子宫肌瘤均可显示其供血动脉,显影率100%,表现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或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4例显示双侧卵巢动脉参与供血,2例显示一侧卵巢动脉参与供血。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巨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及侧支循环,能作为判断肿瘤起源的依据及为制定手术切除方案或栓塞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在椎体肿瘤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术前MRI提示有椎体肿瘤及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于手术前先行"肿瘤血供栓塞术",而后进行椎体肿瘤切除术。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及需补充异体血明显减少,生命征更稳定,术野更清楚,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介入栓塞在椎体肿瘤手术中是可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行螺旋CT(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结合术中血管造影,了解肿瘤存活区血供变化。方法对肝癌诊断明确,瘤体大小5~10cm,碘油沉积良好,在6个月内行3次TACE术,并在每次术前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双期扫描的27例患者进行肿瘤区血供分析。结果根据SCT表现将肿瘤存活区血供分为3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结论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肿瘤存活区血供以肝动脉为主,肝动脉、门静脉双重供血及少血供较少,但随着TACE次数的增加,肿瘤存活区血供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即门静脉参与肿瘤区血供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咯血病灶的多血供特点及多血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患者44例,在DSA下进行多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其血供特点、栓塞方法 和临床疗效.结果 44例病例栓塞1支血管9例,2支血管18例,3支血管14例,4支血管3例.43例患者术后出血即减少或停止.1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1周内复发,再次介入栓塞后好转.结论 大咯血病灶血供复杂,介入治疗中多血管造影及栓塞对反复或严重大咯血的定位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评价骶骨肿瘤术前经导管超选择性动脉栓塞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将36例骶骨肿瘤术前行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直接行手术切除的骶骨肿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就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32例患者栓塞后造影均显示肿瘤血管、肿瘤染色明显减少,较栓塞前减少90%以上。全部病例均在栓塞后24h内手术,术中失血量为(1062±221.67)ml,手术时间为(158.26±47.83)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栓塞后肿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性变,部分肿瘤边缘有假包膜形成。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骶骨肿瘤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的危险性,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50例,对其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扫描,并将CT扫描图像同患者的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对栓塞区域非坏死低密度灶同供应血管的关系及其强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CT、DSA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肝癌病灶供血情况的检查效果(66.00%,7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螺旋CT对于门静脉主干癌栓的检出率(28.00%)明显高于DSA(8.00%),DSA对于动脉-静脉漏的检出情况(26.00%)则优于螺旋CT(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可有效反应栓塞后瘤体的供血及组织学变化,同时结合DSA检查,可有效检出新发病灶,有利于后续治疗的展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在骨科肿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骨科肿瘤做介入治疗患者均行DSA造影,并用明胶海绵条做供养动脉栓塞。结果: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变,术中易剥离,出血少,术野清楚,缩短手术时间。结论:骨科肿瘤术前栓塞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失血,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评价DSA血管造影及栓塞术在治疗出血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施行了血管造影及部分病例栓塞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出血血管的超选择插管造影。其中13例病例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明胶海绵条栓塞治疗,其中3例用钢圈加固栓塞。2例行垂体后叶素加压止血治疗。结果 13例栓塞病例中有12例达到完全止血,支气管扩张出血的患者中有1例在术后1周发生了再次出血现象,对其又一次实行栓塞治疗,经过这次治疗痊愈出院,进行2~12个月的随访后都没有发生再次出血。实行垂体后叶素加压止血治疗的3个病例,当中在5d后实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有1例,另外2例出血停止。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对出血性疾病,可以达到明确诊断出血部位,并实施栓塞治疗,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总结6年间手术治疗的108例恶性胸腺肿瘤的经验。方法按肿瘤大小及位置分别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和/或前外侧切口、后外侧切口施术。结果恶性胸腺肿瘤极易发生心包及前纵膈大血管浸润,术中难以将肿瘤完整切除,能够完整切除者常需合并大血管切除或置换术。结论恶性胸腺肿瘤手术的原则是即使不能完整切除肿瘤也应尽量将可切除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9.
韩玉龙 《中国医药》2010,5(10):928-929
目的探讨胸壁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间采用不同方法及材料修复重建不同部位、大小的胸壁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缺损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胸廓稳定性良好,无明显反常呼吸运动及呼吸困难,效果良好;骨性重建术后并发软组织与修复物间积液2例,软组织修复后皮瓣小面积坏死1例,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胸壁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缺损,选择合理重建方式及修复材料,注重软组织修复是手术成功之关键;联合应用自体肋骨和人工材料修复较大胸壁缺损取材方便,操作简便,胸廓稳定性良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