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总结30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经验,置管前充分准备,置管中严格无菌操作是关键,置管后妥善固定及预防并发症是其重点。本组30例置管过程顺利,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置管后出现穿刺部位渗血2例,静脉炎2例,置管后45d出现导管堵塞1例,经相应处理均治愈。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操作方便、无严重并发症、一次置入长期使用、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临床应用方法及并发症防治讨论如下:1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傅桂芬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61-562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人输液,还可用于NICU的患者。与传统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相比,PICC置管术风险较小,可以降低气胸、血胸、空气栓塞、大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其优点为穿成功率高,使用时间长(一般为3~6个月),感染率低,便于护理,而且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特别适用于长期输液、化疗患。2004年10月,我科应用PICC进行化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又称PICC)可以将药物输注在血流量大、流速快的中心静脉中,避免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26例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从插管至院外护理,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结果:无1例由于穿刺处皮肤感染而拔管,均留置达3~7个月。结论:应用PICC是护理技术上的一大进步,规范化管理和操作可保证PICC留置的质量,给患者创造了方便,既保护了其他血管,又保证了药物的及时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导管头部定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可长期输入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保护外周血管不受损害,有效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通道,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操作简单、置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抢救、肿瘤化疗、静脉高营养治疗(TPN)及长期输液的病人,是一条安全、快捷、效果良好的静脉输液途径。我科在开展PICC过程中,其中有部分患者出现导管阻塞情况,现将引起导管阻塞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下一个周期的治疗。因此,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顶端到达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其不受年龄、疾病种类的限制,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关于输注pH值过低、药物静脉输液方法 选择的探讨.方法 选择我科静脉输注多巴胺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42例采用P I C C导管,对照组共40例采用浅静脉置管.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输液所致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低,保留时间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输注pH值过低药物时应用PICC管更安全,可长期保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异位的复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176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复位处理方法。结果17例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0.8%。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在送管复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复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13.
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起着“人工胃肠”作用的治疗措施。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如消化道瘘、急性重症胰腺炎等,以禁食、水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疾病。建立1条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实施TPN的首要条件。传统的方法有外周静脉营养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营养,两者均有一些不足,如并发症多、易破坏静脉、输入困难等,而影响TPN的实施。我科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进行TP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管后中心静脉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发生感染的患者70例,分析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6.09%,局部感染占90%,全身感染占10%。心血管疾病、穿刺方法以及护理频率等因素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为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因素(P〈0.05)。结论对于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来说,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以及留置导管的时间等都与感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置管困难改行颈外静脉置入的可行性。方法28例经上肢静脉置管障碍或穿刺失败的肿瘤患者,选择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均一次穿刺成功,无一例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导管留置时间为62~228 d,5例正在使用中。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及滑脱等并发症,无一例中途拔管。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简单易学、更为安全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可作为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的一种补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志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6):74-75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u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1]。从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2],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19.
2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反复静脉穿刺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抢救和长期需要输液的患者。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本科应用PICC治疗22例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