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附予、细辛三味组成。具有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本方配伍严谨,药简效宏。笔者临床用于治疗由阴寒内结引起胃柿石症,坐骨神经痛、肠梗阻等均获效验,现简述于下,供同道参考。一、胃柿石症李某某,男,15岁。1983年10月20日诊。因胃脘剧烈疼痛,恶心欲呕而邀余诊治。其父代述:日前连续吃了十余个软柿子,中午又吃了两碗软米饭后出现胃脘疼痛,且逐渐加剧。诊见其呈急性病容,胃脘疼痛拒按,捧腹哭叫,额头冷汗淋漓,恶心欲吐,吐之不出,欲便,便之不下,烦闷异常,舌质淡,苔白厚,脉弦紧有力。腹诊:胃脘部有一硬块,约有茶碗大,稍触之即大叫不止。据上脉症,诊为胃柿石症。法当温下,急疏大黄附子汤加 相似文献
3.
例一:吴××,男,46岁。1978年3月6日初诊。二年前曾作十二指肠溃疡切除术,嗣后常感腹部不适,胀痛。二天前,腹部疼痛大作,伴汗出呕吐,四肢厥冷。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经西医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延中医诊治。诊见:腹胀如鼓,口干,大便三日未行, 相似文献
4.
泄泻一症,在儿科疾病中屡见不鲜。其证治手段一般以健脾利水,解表和胃,消积导滞,补中益气等法而收康复止泻之功。然则,小儿泄泻之症,常因初治失时,或误投汤药,极易酿成水泻无度,轻则日泻十余次,重则日泻数十行,甚则完谷不化而为洞泄之证。此时若救治失策,常严重危及患儿性命。笔者在临证实践中,针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及洞泄的病理变化情况,选用《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以大剂量附子与少量大黄炭相伍为主,再根据临时症情的变化特征,或配以北沙参、茯苓、白术、甘草,或伍以干姜、莲子等类药物,用治小儿洞泄重症,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兹举一例,以资佐证。何××,女,2岁7月。患儿平素脾胃脆弱,食欲不佳,常因触冒外邪或饮食调摄失慎,症见腹胀痛不安,大便泄泻。屡经治疗,反复不愈。 相似文献
5.
大黄附子汤为仲景所创温下之典剂。原方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笔者临床用之光大其义,治疗内伤疑难杂症,疗效颇佳。兹采3例如下:例1.赵×,男,52岁。1987年4月5日诊。排尿余沥不尽,尿有中断,急迫不出。直肠指检前列腺增大如鸡卵。B 超:前列腺左右径4.15cm,前后径3.78cm。舌淡苔白,脉沉 相似文献
6.
附子汤为《伤寒论》名方 ,主治少阴寒化证之阳虚寒湿身痛证。笔者用附子汤加减 ,临证每获奇效 ,现选择四例典型病例报导如下。1 .阳虚嗜睡患者 ,某男 ,40岁。平素易患感冒 ,畏寒怯冷。因受凉后出现困倦 ,嗜睡、神疲乏力 ,持续一月余 ,各项化验及检查均正常 ,西医诊治无效 ,随来我院就诊。刻诊 :舌质淡红 ,舌苔厚腻而黑 ,脉沉细弱。辨证为阳虚寒湿内盛。患者素体阳虚卫阳不固 ,外邪易侵 ,故易患感冒 ;阳虚不能温煦肌表四肢 ,故尔畏寒怯冷 ;阳主动 ,阳虚则气化不力故而感困倦乏力 ;心神为阴寒所困 ,故嗜睡、神疲 ;而舌淡红苔腻厚而黑 ,脉沉细…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许××,女,32岁。1988年8月3日诊。双侧膝关节及足关节疼痛,行走不便半年余,曾在某医院以风湿病用较大剂量的强地松、炎痛喜康等药治疗,一度好转,但停药不久感寒再发,又用强地松缓解,以至不能停药。刻诊:双膝及足关节冷痛以膝关节为甚,屈伸不利,微恶风寒,局部皮色正常,类风湿因子阳 相似文献
18.
19.
一、谢××,男,14岁。1984年5月17日诊。患者近半年来,每夜必遗尿。曾服升提、收涩等药方均无效。刻诊:面色淡黄微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证属脾肾虚寒,气化失司。拟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12克,附子12克,甘草6克。2剂后,4夜未尿床。继服5剂后,未再发生遗尿。随访至今一年余未见复发。二、李××,男,11岁。1985年2月13日诊。患遗尿证多年,服多种药物不效。刻诊:面色苍白,懒言纳差,舌苔薄腻,脉缓。辨证为肾阳虚寒、脾肺气虚。治以温肾阳,补脾气。处方:麻黄7克,附子7克,甘草5克。服2剂后一周内未见遗尿。后连服3剂即痊愈,至今一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