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日益增多,从而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监护的缺失,这些孩子行为较为叛逆,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和心理失衡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应尽力填补家庭感情缺失的空白,通过建立档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等措施,使这些孩子安全的生活、快乐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很多家庭完整的局面要被打破.尤其近年来,农村务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寄养儿童等特殊家庭孩子.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而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却过早地失去了正常家庭的氛围,过早地承受了本不该在这个年龄段承受的悲欢离合.尤其农村中夫妻双方一旦离婚,往往是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只能归属一方,另一方根本不会探护,也不能去探护.我从教20年来,见证了太多的特殊家庭变化以及特殊孩子的成长历程.因家庭的种种变故,往往引发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当,使这些孩子出现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偏差,甚至有的孩子因缺乏管教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孩子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情况,并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我对农村特殊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生之初始源于家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家庭的分支.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适龄学生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这些特殊家庭的适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压制和扭曲,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严重者甚至导致了行为的异常和心理的偏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和熏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特殊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家庭变故,父母离异,首当其冲的是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这些儿童或多或少会出现自卑、猜疑、叛逆等心理问题.由于他们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对家庭无归属感,所以不想回家,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必然会使学习成绩下降.为此,全社会都要关注离异家庭孩子的成长,通过亲人及社会、学校的关怀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及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会影响到孩子,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看,80%的问题学生来自特殊家庭.因此,做好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关乎着学校、社会教育的发展.本文从家庭教育中爱如何施予、和谐家庭营造、尊重孩子、家校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问题少年"成为了新时代的热门词汇,"问题少年"指因为社会转型、家庭教育失职或是因为学校教育缺失导致在心理和学业等方面出现问题的青少年.这些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大多心理脆弱,有很强的叛逆心理,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以期望获得关注.更严重者甚至接近犯罪的边缘.经笔者调查发现这些"问题少年"大都处在中学阶段这一成长期,具有特殊家庭的成长背景,"问题学生"的数量逐年上升,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切切实实地摆在每个教育者的面前.针对这部分特殊的学生,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因特殊家庭环境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农村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特殊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他们在行为习惯和心理上产生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有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如何使特殊家庭的孩子走出家庭变故的阴影,让心灵重见阳光,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8.
有关家庭缺失学生的个性、行为、心理健康、智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已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内外已有报道[1-2] .舟山市某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招收舟山市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正常少年儿童.学校每个学生均有家庭缺失背景.为了探讨这些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笔者采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前后调查, 以此作为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离异家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特殊的家庭关系原因,许多离异家庭子女在寄宿制学校就学.这些孩子寄宿后的生活、学习成为寄宿制学校的一个教育难点.如何教育好离异家庭子女,很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家庭类型的变化,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每一个特殊家庭家长的面前.如何让家长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因特殊家庭环境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这一阶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实施教育,培养积极心态,疏导其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实践中,暗示教养法起到了化解亲子矛盾、引导孩子转变、促其健康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家庭中,独生子女现象已普遍存在。由于家庭和社会上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很容易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性格上的缺陷、道德品质的不健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独生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意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家庭残缺不全,或因家庭成员残疾或因病造成贫困,让孩子心灵上经历着痛苦和煎熬.特殊家庭往往因家庭成员心理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身体上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家庭收入差距的增大,特殊家庭越来越多.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父母的教育和约束,出现叛逆、自卑、怀疑等心理特征,特殊家庭子女在家和在校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特殊家庭子女主要指来自于单亲、离异、贫困、残障、外来务工等特殊家庭的子女.文章深刻分析了特殊家庭学生的特征及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相信通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切实努力,一定能抚慰此类学生心灵的创伤,逐渐实现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家庭缺失学生智力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家庭缺失学生的个性、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已引起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内外已有报道~([1]),而对家庭缺失学生智力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浙江省舟山市某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每个学生均有家庭缺失背景,有些是孤儿;有的则父母一方去世而另一方严重病残或失业,经济特别困难,无力照顾孩子.为了探讨特殊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笔者以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对这些特殊学生进行智力及相关因素调查,并与正常家庭学生进行对照,以此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为特殊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更为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明确了目标.教师和学生建立默契,和谐的关系,是教育的新境界.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多次倾情相助,倾听心声,倾诉衷肠,倾注心血.用以苦为乐的奉献初心,为特殊家庭的孩子们建造一座无形的教师爱心聊天室.齐心携手,转"特殊家庭"为"平常事业",收获成功与喜悦.  相似文献   

17.
特殊家庭包括: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的"贫困家庭";父母离异或离异后重新组建家庭的"单亲、重组家庭",等等.因为其家庭的特殊状况,其子女往往会因家庭教育缺失以及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做出更多的牺牲,承担更大的责任,增加对孩子生活和情感的关注,同时注意对自我情绪的掌控,加强调亲子交流,维系亲情纽带,使孩子因家庭的变故给他们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单亲家庭、离婚后重组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学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家庭学生,这些孩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就是人一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重要作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重视知识的学习,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评价激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启发家长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信任孩子的潜在力量、理解和尊重孩子.  相似文献   

20.
孩子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了,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可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