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轴性和屈光性两组近视性屈光参差(MA)经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LASIK)矫正后的双眼影像不等检查结果(BA)与理论计算值(%Size Difference,%SD)的关系,了解MA患者术后BA和立体视的状况。方法:对40例屈光度差≥2.50D的近视患者行PRK/LASIK,术后作BA和立体视检查,分别将两组的BA与%SD作比较;按术前屈光度差1.00D分四组,就术后BA和立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轴性和屈光性两组近视性屈光参差(MA)经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LASIK) 矫正后的双眼影像不等检查结果(BA) 与理论计算值( % Size Difference,% SD) 的关系,了解MA患者术后BA 和立体视的状况。方法:对40 例屈光度差≥2.50D的近视患者行PRK/LASIK,术后作BA和立体视检查,分别将两组的BA与%SD作比较;按术前屈光度差1.00D分四组,就术后BA和立体视进行比较;以不同矫正视力分两组,分析视力与立体视的关系。结果:BA与% SD差异有显著性;不同屈光度差的MA患者,术后BA 及立体视差异无显著性,矫正视力与术后立体视关系密切。结论:轴性MA,屈光度差越大,% SD较BA增大越明显,屈光性MA,% SD明显小于BA。屈光度差在2.50 ~8.00D范围时,MA患者PRK/LASIK术后的BA和立体视状况无明显差异。矫正视力越好,术后立体视的恢复也越佳  相似文献   

3.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应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矫正18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近视屈光度为-3.25~-11.00D,平均-6.53D;屈光参差为-2.50~-11.00D,平均-4.95D;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术后半年检查,视力平均提高0.46,屈光度平均下降-4.57D,屈光参差平均下降-3.60D。14例术后恢复了双眼单视,6例立体视可达60″。RK手术不仅能降低近视性屈光不正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而且可减少或消除屈光参差,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单侧或不对称近视的视力低下眼、矫正视力>0.6者,可施行RK手术。屈光参差<-9.00D者,RK术后可能恢复双眼单视;屈光参差>-9.00D者,术后只能降低屈光参差,改善双眼单视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检查、判断预后的方法及矫正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立体视觉是视觉器官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前后、高低、深浅和凹凸的感知能力 ,是人和高等动物特有的一种高级视功能。随着科技高速发展 ,许多职业和工种均需要敏锐的立体视觉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工作质量和安全。由于双眼物像大小及清晰度不等 ,影响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的建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能安全有效地矫治近视眼 ,使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立体视觉的恢复成为可能。本文对在我院接受LASIK手术的 30名屈光参差患者进行了术前、术后远近立体视觉测定 ,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材料和方…  相似文献   

5.
LASIK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立体视觉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LASIK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观察术前及术后远近立体视觉的状态,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观察远距离立体视,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随机点立体图)观察近距离立体视觉,测定52名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术前术后立体视觉。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获得远、近距离立体视觉。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能有效地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其术后立体视觉功能的恢复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 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低度近视400 例(710 眼) ,其中PRK 组343 眼,平均屈光度-4 .18±1.24D。LASIK 组367 眼,平均屈光度- 4.75±1.10D。两组均于手术后1、3、6、12 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PRK组欠矫> -1.00D者9.03% ,LASIK组为4 .80 % (P< 0.01) 。角膜上皮下或层间混浊(Haze)发生率:PRK组0 级86 .59% ,1 级11.37% ,2 级2 .04% ,3 级以上无。LASIK组0 级95.10% ,1 级2.45% ,2 级以上无。结论:LASIK术式较之PRK术式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而稳定,用药少,痛苦少,并发症少,欠矫率低等优点,中低度近视治疗应首选LASIK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insitukeratomilleusi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术前屈光度为-1.25~-6.00D的近视569只眼,其中137只眼接受LASIK手术,432只眼接受PRK手术,随访6-16个月(平均8.9±2.6个月)。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结果LASIK组术后屈光状态较PRK稳定,回退幅度较PRK小,术后6个月时,LASIK组和PRK组分别有94%和87%屈光度在±1.00D内(p<0.05),分别有84%和71%屈光度在±0.50D以内(p<0.01)。LASIK组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快,术后1周的平均裸眼视力超过1.0,术后6个月时,LASIK和PRK组中裸眼视力0.5或以上者分别占100%和94%(p<0.01),裸眼视力1.0以上者分别占86%和72%(p<0.01)。结论LASIK不仅适合治疗高度近视,也适合治疗中、低度近视。对于中、低度近视,LASIK的疗效优于PRK。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角膜知觉的改变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观察和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后角膜知觉的变化。方法对231例(387只眼)近视患者施行PRK,对482例(796只眼)施行LASIK进行治疗。对术后角膜知觉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检查、分析。结果PRK和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均明显下降,尤以PRK明显。PRK术后角膜知觉在术后6个月才能恢复,LASIK术后角膜知觉约在术后1个月即恢复。结论PRK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比LASIK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ASIK手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后远近立体视觉的变化,并研究其相关因素,评价 LASIK手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02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术前裸眼和术后1月的立体视觉,以及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屈光度。采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观察远距离立体视,颜少明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近距离立体视觉。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经LASIK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均获得远、近距离立体视觉,立体视觉的增加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LASIK手术能改善和促进立体视功能的形成,有效地矫治屈光参差,其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美国COHERENT公司生产的激光机,SCMD公司生产的气动式微型板层角膜刀,对近视度-1.50D~-32.00D657眼随机分成PRK组(337眼)和LASIK组(320眼),随访3~12月按低、中、高各屈光段分别统计。结果:术后PRK痛苦多,视力恢复慢。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占93.8%。LASIK术后无痛苦,视力恢复快,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占95%。术后屈光度回退PRK较LASIK快,P<0.01有显著差别。低、中、高各屈光段的屈光回退亦同样比LASIK快,各组P<0.01有显著差别。结论:LASIK治疗近视比PRK稳定性好,不仅对高度近视疗效比PRK好,对低、中度近视疗效亦优于PRK。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c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术前近视度为-1.50D-20.00D的患者的600只眼,接近视度分为三组:中低度近视组(-1.50D--6.00D)234只眼,194眼行PRK手术,40眼行LASIK手术,高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PRK与LASIK)前后泪膜的变化。方法:选择87 眼近视眼患者分两组进行PRK和LASIK术,分别观察患眼术前和术后3 天、10 天、1 月、3 月及6 月(LASIK组未查) 的主观感觉、上皮缺损情况、泪膜形态、非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 和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BUT) ,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RK 组有18 眼感觉较术前干燥,LASIK 组无一例出现症状,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1) 。②术后3 天、10 天PRK组术后上皮缺损者明显多于LASIK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③两组各眼术前、术后的泪膜形态均无改变。④PRK组BUT术后3 天、10 天、1 月较术前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LASIK 组术前、术后各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PRK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由于保留了角膜上皮的完整性而不影响其稳定性。角膜上皮层结构的改变是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金玲  黄勇  唐照福  章洁 《眼科研究》2001,19(5):473-47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excimer 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因其预测性及稳定性强,为高度近视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术后欠矫及屈光回退的发生率较低。我们为18例(29眼)术后患者行再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及病例选择:605例(1198眼)近视及散光行LASIK术的患者,18例(29眼)术后3~6月出现欠矫及屈光回退要求再手术。其中男8例(12眼),女10例(17眼),术前裸眼视力0.06 ± 0.03,最佳矫正视力0…  相似文献   

15.
LASIK矫治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飞  周跃华  孙省利 《眼科》2010,19(4):270-274
目的观察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接受LASIK后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及其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观察。研究对象36例36眼行LASIK手术的6~12岁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方法患者在LASIK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检查视力、屈光度,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60”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为有周边立体视;〉800”为立体视盲。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轻、中、重度弱视三组。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结果LASIK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参差程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立体视盲分别占55.6%(20例)、33.3%(12例)和16.7%(6例)(P均〈0.05)。术后12个月轻度弱视组100%恢复了立体视,其中40.0%(8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中度弱视组有10.0%(1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70.0%(7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而重度弱视组仅33.3%(2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P均〈0.05)。术后12个月,年龄〈10岁者与≥10岁者分别有89.5%、76.5%恢复了立体视(P=0.35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建立与弱视程度、弱视治疗时间有关。对于不能耐受戴镜矫正的严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Epi-LASIK治疗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的屈光不正患者42例51眼实施Epi-LASIK,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详细的术前检查,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1.0者38眼(74.51%),≥0.8~1.0者9眼(17.65%),48眼(94.12%)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数(-0.39±0.47)D,其中±1.00D以内者48眼(94.12%),±0.50D以内者37眼(7255%);柱镜度数(0.24±0.52)D,其中柱镜度数±1.00D以内者为45眼(88.24%),±0.50D以内者34眼(66.67%)。随访期内4眼(7.84%)出现0.5级haze,2眼(3.92%)1级haze,经治疗角膜均恢复透明;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pi-LASIK治疗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屈光不正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LASIK术后双眼视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亮  胡琦  康杨  黄磊  王珂萌 《眼科》2012,21(3):187-190
目的 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三级视功能的影响,从双眼视觉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36例(72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屈光参差 ≥ 2.50 D)。 方法 对36例行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同视机双眼视功能的检测,并对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进行随访研究。 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和近立体视。 结果 术前72眼的裸眼视力在0.01~0.2之间,术后3个月时均达到1.0。双眼屈光参差由术前的(5.01±1.96)D( 2.50~9.00 D),降低到术后3个月的(0.28±0.22)D(0.00~0.75 D)。手术前后的屈光参差度的改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6例屈光参差量≥2.50 D且≤6.00 D的高度屈光参差者术前戴框架眼镜下近立体视正常的12例,术后3个月增至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屈光参差量>6.0 D的重度屈光参差者手术前后均没有正常近立体视。术前戴框架眼镜下三级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立体视)正常的分别为33例、18例、13例,LASIK术后3个月三级视功能正常的分别为34例、33例、23例,手术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LASIK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可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而且可通过减小患者双眼间的屈光差异,增加双眼物像的融合,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孙省利  卢炜  李林  林楠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08-1210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femtosecondlaserLASIK,FS-LASIK)手术对行近视手术的医疗相关工作人员生活质量及医疗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35例(70眼)医疗相关工作人员(包含医师、护士、技师)行FS-LASIK,记录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等效球镜度数,应用屈光矫正者生命质量量表对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打分,并采取量表的方式进行手术前后屈光状态对医疗活动影响与对手术综合满意度的评价。结果 35例(70眼)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裸眼视力分别为1.11±0.26、1.18±0.23、1.24±0.22、1.23±0.23;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0.45±0.37)D、(0.34±0.41)D、(-0.17±0.57)D、(-0.28±0.55)D。术后3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降低。35例医护人员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为(38.28±2.15)分,术后为(44.13±1.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85,P=0.00)。量表20个条目中,共有12个条目术前术后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对屈光状态对医疗活动影响的评价中,术前及术后3条指标得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手术综合满意度评价中,最终得分为(9.62±1.05)分。结论 医疗工作相关人员行FS-LASIK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所提高,减少了屈光不正对医疗活动带来的不便,患者对手术结果有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中、低度近视400例(710眼),其中PRK组343眼,平均屈光度-4.18±1.24D。LASIK组367眼,平均屈光度-4.75±1.10D。两组均于手术后1、3、6、12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PRK组欠矫〉-1.00D者9.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