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超过150种自身抗体,研究发现SLE病人血清有另一种重要的补体成分C1q的抗体,即抗C1q抗体.该抗体普遍存在于SLE病人血清中,并与肾脏受累有关,且抗体滴度增加提示肾炎复发.本文就抗C1q抗体在狼疮性肾炎(LN)诊断、随访、早期识别狼疮活动以及复发等方面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狼疮性肾炎中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狼疮性肾炎(LN)中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58例LN患者血清进行了AECA和ACA检测,并应用免疫印迹方法对AECA的抗原进行分析。结果 在狼疮性肾炎中AECA与ACA阳性率分别为36.2%和39.7%,在23例ACA阳性患者中,17例AECA阳性,而35例ACA阴性患者中只有4例AECA阳性,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C1q抗体在评价狼疮性肾炎(LN)疾病总体活动性和肾脏活动性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活检病理诊断为LN患者46例.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C1q抗体滴度,比较该抗体与LN的活动性评分如SLEDAI评分、m-SLEDAI(modified SLEDAI)评分和肾脏活动性指数(RAS)等相关性.结果 抗Clq抗体滴度与SLEDAI、m-SLEDAI呈正相关.当肾脏活动指数RAS >11分时,抗C1q抗体(>20u/ml)、抗dsDNA抗体(>100u/ml)、补体C3<0.8mmol/L)、CRP(> 8mg/L)与对应的RAS值进行卡方检验,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尔逊卡方值分别为17.043,8.696,其列联系数分别为0.807、0.633.结论 预测LN疾病整体活动性时,抗C1q抗体优于抗dsDNA抗体、补体C3;它与肾脏活动性指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抗磷脂抗体在狼疮性肾病中的作用[英]/Perdguero.M…//Nephron-1995,71-35~3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抗磷脂抗体(apl)的出现与临床及组织学变化有关。目前认为狼疮性肾病(LN)患者中apl与肾小球血栓形成有关。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浆及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L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ANCA检测结果,按。肾脏病变活动性评分、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尿蛋白含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血浆ANCA阳性率为37.5%,肾组织ANCA阳性率为42.5%,两者呈正相关性(r=0.765,P=0.013),但无统计学差异。肾脏活动性病变组的血浆ANCA和肾组织ANCA阳性率均高于肾脏慢性化病变组(P〈0.05,P〈0.01),高尿蛋白组肾组织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尿蛋白组(P〈0.01)。结论ANCA可作为判断狼疮性肾炎(LN)肾脏病变及临床活动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活动性SLE患者伴有肾炎和/或血小板减少时,周围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百分比降低,T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百分比升高,Th与Ts之比率降低。近来发现,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引起类似SLE肾炎的T细胞亚群变化,且可以发生在正常个体身上。本文测定了未经任何治疗的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同时还检查了SLE肾炎患者血清中抗体,发现活动性SLE肾炎患者血清中存在IgM抗T细胞毒性抗体。病人及对照者:12例女性活动性SLE患者(21~43岁),其中8例伴有活动性肾炎(7例做了经皮肾穿)。所有患者血清肌酐正常,试验时无一例接受治疗。以14例健康者做对照(男性8例,女性6例,27~45岁)。  相似文献   

7.
利用单克隆抗-DNA抗体检测了39名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不同的时期内不同类型的血清DNA-抗-DNA免疫复合物,其中24例做了肾活检。结果显示:活动期LN患者血清抗-DNAIC的类型分布与患乾的肾脏病理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有助于推测LN肾组织病理类型,IgG型的抗单链DNAIC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进一步说明抗-DNAIC在LN的发病机理中的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量实验资料证明 ,肿瘤坏死因子 α、转化生长因子 β、干扰素 γ白细胞介素 (IL) 1、IL 2、IL 6、IL 10、IL 12、IL 16、IL 18等很多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状态并决定其受累器官。除IL 12和IL 16以外的上述细胞因子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有关。  相似文献   

9.
抗心磷脂抗体在狼疮性肾炎临床和病理改变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在狼疮性肾炎临床和病理改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58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进行了ACA检测,并对肾活检标本加做了Lendrum染色以显示肾小球微血栓。结果在狼疮性肾炎中,IgG型ACA和IgM型ACA的阳性率分别为39.7%和10.3%。IgG型ACA阳性患者具有流产发生率增高(P<0.01),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高(P<0.05),血清IgG水平增高(P<0.01),C3水平降低(P<0.05),以及抗核抗体谱中多种抗体阳性率增高特点。结论ACA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常具有流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高,以及较严重的免疫紊乱;ACA以Ⅱ型狼疮性肾炎常见,但未发现ACA与狼疮性肾炎病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量实验资料证明,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IL)-1、IL-2、IL-6、IL-10、IL-12、IL-16、IL-18等很多细胞因子参与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状态并决定其受累器官。除IL-12和IL-16以外的上述细胞因子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DNA免疫吸附对系统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6例活动性系统性狼疮性肾炎患者,采用DNA免疫吸附柱法进行52例次免疫吸附治疗并观察其临床变化、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等影响程度.结果 经吸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减轻,抗核抗体滴度治疗前[(3.9±0.6) CO/L]、后[(1.0±0.3)C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双链DNA抗体治疗前[(797±103) IU/L]、后[(94±29)IU/L]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C3、C4及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DNA免疫吸附疗法是治疗狼疮性肾炎一种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新方法,尤其适用于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单克隆抗-DNA抗体检测了39名狼疮性肾炎(LN)患者不同的时期内不同类型的血清DNA-抗-DNA免疫复合物(抗DNAIC),其中24例做了肾活检。结果显示:活动期LN患者血清抗-DNAIC的类型分布与患者的肾脏病理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有助于推测LN肾组织病理类型,IgG型的抗单链DNAIC(抗-ssDNA-IgG)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进一步说明抗-DNAIC在LN的发病机理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环磷酰胺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病因未明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肾脏受累最常见 ,肾衰竭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肾脏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合并症及治疗的方式不同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对 96例狼疮性肾炎 (LN)的治疗观察 ,发现早期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LN可减少远期肾衰竭的发生率。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1992年~ 2 0 0 0年 96例狼疮性肾炎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91例 ;年龄 17岁~ 5 6岁 ;表现为发热、关节炎、持续蛋白尿 (>1.0 g/d)和 /或血尿 ,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滴度升高 ,补体 (C3、C4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与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相关性。方法:将39例狼疮患者分为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和非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述两组血浆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及浓度。结果:在39例狼疮患者中,抗内皮细胞抗体的阳性率为38.5%。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AECA的阳性率和浓度均高于非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CA预测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5%可信区间为0.45~0.81,P=0.20。结论:血浆抗内皮细胞抗体在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18岁,2年前因关节痛于我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9个月前因脱发再次住院治疗,出院后继续激素治疗,门诊规律随访,当甲泼尼龙片逐渐减量至8 mg(每日1次)后突然自行停用;1个月余后因"浮肿伴反复发热,加重伴少尿、腹泻"于2013年10月4日入住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90次/分,呼吸16次/min,血压143/106 mm Hg,颜面部浮肿、多发红斑,口腔多发溃疡。双肺呼吸音偏低,心律齐,杂音未闻及。腹软,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浮肿。血常规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 activating antibody,AT1-AA)是否与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有关。方法:以合成的AT1多肽片段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对71例LN患者与同期收集的193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和19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AT1-AA的检测。以血清中抗体检测结果将LN组患者分为AT1-AA阴性组和AT1-AA阳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结果:(1)LN组患者的AT1-AA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P〈0.05)。(2)AT1-AA(+)组血压和血清球蛋白水平、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和抗心磷脂抗体的滴度高于AT1-AA(-)组(P〈0.05),而血清胆固醇、血C3、C4和WBC水平则较低(P〈0.05)。两组的renal activity score(RAS)评分和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N患者血清中AT1-AA高表达,提示AT1-AA与LN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关性。(2)血清AT1-AA与某些反映狼疮全身活动性临床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7.
正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HMGB1)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参与核小体稳定、细胞分化、DNA修复与基因转录,一旦释放到胞外则具有促炎症作用[1]。HMGB1不仅可以直接充当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也可作为内源性的免疫佐剂激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多种疾病过程的发  相似文献   

18.
本院 198 9年 7月至 1999年 7月完成尸体肾移植术 70 8例 ,其中继发于狼疮性肾炎的 4例 ,占 0 .5 6 %。 4例患者中 ,肾移植术后最长随访时间 5年 ,3例无狼疮性肾炎复发 ,1例术后 18个月开始血中抗核抗体 (ANA)阳性、抗dsDNA阳性、伴低补体血症 ,但其后随访 42个月 ,病变未累及移植肾。 3例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为 :环孢素A(CsA) 泼尼松 (Pred) 霉酚酸酯 (MMF)以及CsA Pred 硫唑嘌呤 (Aza)。我国狼疮性肾炎发病率高于国外 ,但我国的肾移植患者中 ,狼疮性肾炎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低…  相似文献   

19.
狼疮性肾炎(LN)及其治疗所伴有的潜在不良后果,促使医者对此种疾患的治疗进行了许多没有对照的研究。最近的两个报告围绕长期观察大组病人这一前提来测定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和毒性。Felson等分析一组已发表的LN的临床研究后,发现用强的松(P)加环磷酰胺(C)或硫唑嘌呤(M)较单用P治疗的不良后果为少。其次,是作者的报告,作者根据肾组织学异常的演变,作为后果的早期潜在敏感指标,揭示了细胞毒药物治疗对防止LN的进行性肾组织瘢痕形成,较单用P更可靠。本文报告治疗活动性LN的四种细胞毒药物治疗方案与单用P治疗作对比的长期随机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