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并确定1个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采用抗层黏连蛋白α2(1aminin α2,又称merosin)、抗emer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共有3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均无腓肠肌肥大,但病情重、进展较快,同时先证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ystrephin蛋白部分缺失,merosin、emerin染色呈阳性表达.MLPA检测显示先证者DMD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其母在第45~54外显子区域为杂合性缺失.结论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DMD基因为第45~54外显子缺失,突变基因来自母亲,其母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dystrophin蛋白表达异常是造成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dystrophin蛋白表达缺失的程度,还取决于DMD基因缺失区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并分析2例中国汉族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TSC2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31个家系的34例TSC患者及其父母33名进行TSC1基因和TSC2基因全长编码外显子基因检测。测序后发现第25家系先证者为TSC2基因外显子40的框内移码突变5238-5255 del 18 bp,第11家系先证者为TSC2基因外显子23错义突变Arg905Trp。进一步采用变性凝胶电泳及内切酶技术在患者与120名正常对照中检测这两种突变。结果第25家系先证者外显子40出现5238-5255d el CATCAAGCGGCTCCGCCA突变,导致6个氨基酸缺失的框内移码突变(1746-1751del His-Ile-Lys-Arg-Leu-Gly),第11家系先证者外显子23出现2713 C>T(Arg905Trp)错义突变,2713位碱基由胞嘧啶(C)改变为胸腺嘧啶(T),导致第905位氨基酸精氨酸被色氨酸替代。120名正常对照未检测到这两种突变。结论TSC2基因5238-5255 del 18 bp及2713 C>T突变为两种致病性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个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家系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学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家系先证者及其他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计算机软件预测突变位点氨基酸进化保守性和突变可能导致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变化,分析突变位点的性质。结果先证者儿童期发病,出现双下肢对称性肌肉无力伴跟腱反射消失及足部畸形,其母亲有类似症状。先证者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脱髓鞘及轴索性改变。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和母亲MFN2基因第11个外显子均检出c.1066A>G(p.T356A)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姐姐和父亲未检测到该突变。用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软件预测该突变为致病性,突变区域序列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结论儿童CMT2A2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相关基因表型均有改变,此可为儿童CMT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D型(LGMD2D型)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报道一家系2例女性LGMD2D型患儿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妹均于3岁发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MRI显示部分肌肉萎缩、脂肪化或纤维水肿;其妹肌肉病理学显示局灶性骨骼肌坏死、再生,部分横纹肌消失,肌纤维大小不等。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妹存在相同基因突变,即SGCA基因第3外显子移码突变c.262del T(p.Phe88SerfsX123)和第5外显子错义突变c.409GA(p.Glu137Lys),其母为SGCA基因c.409GA(p.Glu137Lys)突变携带者,其中,c.409GA(p.Glu137Lys)为已知突变,c.262del T(p.Phe88SerfxX123)为新发突变。结论对于临床类似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女性患者,排除DMD基因携带者后,还应行家系分析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相关基因检测,以明确具体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autosomal dominant 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ad CPEO)5型(PEOA5)合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征象病例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家族谱系调查结合肌电图、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先证者血清肌酸激酶(CK)值29485U/L,血乳酸2.5 mmol/L,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RRM 2B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c.132G> A(p.W44X)杂合突变和DMD基因外显子6的序列变异c.431T> A(p.V144 D)半合子变异。先证者父母亲无临床症状。母亲携带RRM 2B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c.132G> A(p.W44X)杂合突变,父亲两个变异均未携带。结论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是诊断CPEO、BMD的可靠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肌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在1个细丝蛋白C(filamin C,FLNC)肌病家系中发现的新的插入缺失突变.方法 该家系连续5代共有19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在前期研究中已经作为肌原纤维肌病进行了报道.现对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例患者、5名无症状家系成员和50名健康人进行FLNC基因的测序,利用质粒将FLNC基因的第18号外显子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分离,然后进行电泳鉴定和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的FLNC基因的第18号外显子存在18个正常碱基缺失,同时插入6个异常碱基,导致FLNC蛋白第7个免疫球蛋白样杆状重叠结构异常,继而致FLNC蛋白结构的失稳.家系中另2例患者存在同样的突变,而5名无症状家系成员和50名健康对照均正常.结论 FLNC肌病存在FLNC基因第18号外显子新的插入缺失突变,我们发现该病可以出现在德国之外的其他种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autosomal dominant 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ad CPEO)5型(PEOA5)合并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征象病例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家族谱系调查结合肌电图、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先证者血清肌酸激酶(CK)值29485U/L,血乳酸2.5 mmol/L,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RRM 2B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c.132G A(p.W44X)杂合突变和DMD基因外显子6的序列变异c.431T A(p.V144 D)半合子变异。先证者父母亲无临床症状。母亲携带RRM 2B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变异c.132G A(p.W44X)杂合突变,父亲两个变异均未携带。结论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是诊断CPEO、BMD的可靠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肌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NOTCH3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CADASIL的4例先证者、来自3个家系10例患者及4例无类似临床表现成员、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NOTCH3基因PCR扩增及变性高压液相色谱分析(DHPLC)检测;对DHPLC阳性结果进行DNA双向测序,明确致病性突变或多态类型.结果 在CADASIL先证者及其家系患者中共发现134半胱氨酸→酪氨酸(Cys134Tyr)、141精氨酸→半胱氨酸(Arg141Cys)、90精氨酸→半胱氨酸(Arg90Cys)3种突变类型,存在于第3、第4外显子,为杂合错义突变.同时发现15种多态类型.其中家系1和家系2中分别发现1名成员与先证者存在相同位点的NOTCH3基因致病性突变,尚未出现与先证者相应的临床表现,被确定为临床前期患者.结论 NOTCH3单基因突变是CADASIL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第3、4外显子可能是中国CADASIL家系的热点突变区.第4外显子Cys134Tyr突变类型为国内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个以光敏性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ERRF)家系的临床特点、遗传学特征。方法整理一个以光敏性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破碎红纤维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结果该家系呈母系遗传,共4人(包括先证者3个同辈,1个子代)出现肌阵挛表现,先证者以光敏性癫痫为主要表现,其肌肉活检可见典型的破碎红纤维(RRF),先证者的线粒体DNA提示8344位点由A突变为G。结论 MERRF家系少见,可以光敏性肌阵挛癫痫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DMD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导致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与结果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1例25岁男性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患者之母和妹DMD基因c.4449T G(p.Asn1483Lys)位点,并结合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及其两位舅父具有相同的临床表型,双小腿肌肉呈假性肥大,双下肢近端肌萎缩和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患者基因检测DMD基因外显子34c.4449T G(p.Asn1483Lys)为错义突变,经检索为新发突变,其母和妹为携带者,结合患者两位舅父临床表现,确诊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该家系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且存在该基因突变位点的共分离现象。结论 DMD基因外显子34 c.4449T G(p.Asn1483Lys)为新发错义突变,丰富了DMD基因突变谱,为该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p53、p16和Rb在原发和继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p53、p16和Rb在原发和继发胶质母细胞瘤(GBM)中表达的差异性及其意义。方法对28例原发、32例继发GBM和6例正常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b表达,并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p53、p16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正常脑组织中无Rb表达,28例原发GBM中有6例表达缺失(21.4%).32例继发GBM中有4例表达缺失(12.5%),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53和p16mRNA和蛋白表达,发现所有继发GBM中p53表达强度较原发GBM明显增加(P〈0.051,同时28例原发GBM中有10例p16表达缺失(35.7%),32例继发GBM中仅有2例p16表达缺失(6.2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细胞周期调节基因p53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和p16在同样水平表达缺失是原发与继发GBM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基因治疗GBM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2.
背景:非病毒载体因其安全性好而在基因治疗领域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各种各样的非病毒载体处在不断的研究中,壳聚糖季铵盐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材料,同样也具有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潜质。 目的:考察壳聚糖季铵盐体外基因转染活性,寻求一种新的非病毒基因载体递送系统。 设计、时间及单位: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4/12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 材料:质粒pcDNA3.1-EGFP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实验室保存。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作为改性剂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用复凝聚法制备载基因纳米粒。 方法:凝胶阻滞实验分析壳聚糖季铵盐包裹质粒的能力,DNase I的保护实验分析载基因纳米粒的抵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结果。通过考察转染液中有无牛血清和递送不同剂量的基因对转染效率的影响,寻求本递送系统较好的转染条件。另外,用MTT法测定壳聚糖季铵盐的细胞毒性。 主要观察指标:壳聚糖季铵盐和pcDNA 3.1-EGFP以何种比例结合形成的纳米粒、转染液中有无牛血清,质粒的量为多少时对人胚肾T细胞的转染效率是最高的;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季铵盐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结果: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能转入人胚肾T细胞,虽然转染效率略逊于聚乙烯亚胺,但是细胞毒性明显小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转染细胞72 h后效率较高,经综合分析,当pcDNA质量为2 μg,壳聚糖季铵盐和pcDNA以质量比为5结合形成的纳米粒,在无血清条件下对人胚肾T细胞进行转染,转染效率是最高的。 结论: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能将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报告基因能在细胞内表达。因此,壳聚糖季铵盐用做基因递送的载体系统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L RP)基因、丁基胆碱酯酶 (BCHE)基因多态性与 Alzheim er病 (AD)的相关情况。方法 应用 PCR- RFL P方法 ,在 38例 AD患者和 40名正常人中观察 L RP和 BCH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D患者 L RP基因 C/ C纯合子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 C频率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AD患者 BCHE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国人群中 ,L RP基因多态性与 AD呈正相关 ;BCHE基因多态性与 AD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WD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人Wilson病(WD)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型(PCR-SSCP)银染技术研究70例无亲缘关系的WD患者和30例正常组的WD基因12外显子,对有异常泳动者经DNA自动测序技术证实其突变性质和位置。结果:正常组未见异常。患者组发现11例异常(11/70占15.7%),二种错义突变,其中9例为Thr935Met突变(9/70,占12.9%),2例为Lys952Arg突变(2/70占2.8%)。结论:第12外显子是中国人WD基因突变热区之一,发现一种未见报道的新型错义突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散发起病的下运动神经元病(lower motor neuron disease,LMND)患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e motor neuron,SMN)及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对明确诊断疾病类型的作用。方法收集43例成人散发起病表现为LMND的患者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SOD1基因外显子1-5,SMN基因外显子7及男性LMND患者AR基因外显子1,对产物进行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及测序。结果在43例成年LMND患者中,未发现SOD1基因突变。2例男性患者有SMN1外显子7的纯合缺失,诊断为Ⅲ、Ⅳ型脊髓性肌萎缩(SMA)。在31例男性患者中发现3例AR基因外显子1的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数分别为49、50、52,可诊断肯尼迪病。结论对LMND患者进行SMN1基因外显子7及AR基因外显子1检测,可使部分散发或无明确家族史的患者明确诊断,并可对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17.
Rb基因与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种衰老细胞系中,抑癌基因Rb的活性增加,其编码的Rb蛋白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调节细胞增值,在细胞衰老信号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Rb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与细胞增值分裂密切相关。本文就细胞老化与细胞周期停滞、Rb基因概况、影响pRb磷酸化状态因素(包括一些细胞因子对其的影响以及Rb蛋白自身状态的改变)及其与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衰老关系作一综述,并进行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D、Flt-1基因对恶性胶质瘤细胞VEGF表达及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CD、FLT-1基因共表达质粒pEGFP-C1-CD-Flt-1转染恶性胶质瘤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含量,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细胞VEGFmRNA及蛋白的表达,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转染72h后实验组细胞VEGF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培养液中VEGF含量降低,细胞活性受到抑制,流式细胞术发现实验组细胞的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出现凋亡。结论重组质粒pEGFPC1-CD-Flt-1,其体外可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VEGF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活性、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er2C111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睡眠癫痫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地区汉族癫痫患者300例及健康对照组100例,癫痫患者按好发时间分为觉醒癫痫组、不定期癫痫组、睡眠癫痫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Per2基因C111G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中,Per2基因C111G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87.0%、CG型13.0%、GG型0.0%,等位基因C和G频率分别为93.5%和6.5%。癫痫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癫痫亚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r2基因C111G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湖南地区汉族人群睡眠癫痫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朊蛋白基因(PRNP)129密码子多态性与老年性痴呆(A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PCR-RFLP方法检测驻京部队干休所60例晚发AD(LOAD)患者与92例健康老年对照的PRNP129密码子基因、ApoEε4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驻京部队干休所汉族老年人群中PRNP129密码子甲硫氨酸纯合(MM)基因型频率为94.08%,甲硫氨酸缬氨酸杂合(MV)基因型频率为5.92%,未发现缬氨酸纯合(VV)型。ApoEε4等位基因分层前后,MM基因型发生LOAD的风险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NP129密码子MM型不是LOAD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7,95%CI=0.402~26.605)。结论东亚人群与欧洲人群PRNP129密码子多态性分布不同。PRNP129密码子MM基因型携带者发生LOAD的风险无显著增高,提示MM基因型不参与LOAD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