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为单发病灶,1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病灶主要分布于胼胝体及侧脑室周围的脑深部,瘤周水肿多为轻中度;部分患者有轻中度占位效应.CT检查示病灶多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 RI及C 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01—2013‐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 RI及C T辅助诊断,并与病理切片结果对比,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变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患者肿瘤特点以基底节区、单发、CT呈高密度或等密度、MRI呈T1等信号或偏低信号、中度水肿、边缘清晰为主;患者经MRI与CT 诊断后与病理切片结果相比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采用MRI以及CT方法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7岁。因发现头部包块进行性增大伴疼痛1 w于2012年8月28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顶枕部正中头皮隆起,扪及一大小约3 cm×4.5 cm质韧包块,活动差,有压痛,皮温不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体型消瘦。血常规示:淋巴细胞正常。头颅CT示:顶枕部大范围骨质破坏吸收,其周围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图1)。胸部CT示: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腹部B超:未见异常。头颅MRI示:顶枕部靠左侧颅骨内板处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大小约2.4 cm×4.3 cm,T1加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骨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颅骨原发性DLBC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2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行化疗,另1例未行放化疗;1例活检后行放化疗。术后病理均为DLBCL。3例术后随访1~5年,1例术后化疗5年无病生存,1例活检术后放化疗2年无肿瘤复发,1例仅行手术后16个月肿瘤复发而死亡。结论 颅骨原发性DLBCL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或活检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术后行放化疗,预后较好;术后未行放化疗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通常与免疫缺陷无关,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脑膜炎症性病变,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而在病理诊断上,形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似,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可呈阳性或阴性。由于易误诊为脑膜炎而于组织活检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造成组织学观察呈现大片坏死,以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和吞噬现象,故在取材不够全面时易误诊为脑梗死或恶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等。本文结合1例12岁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相关文献回顾,总结该病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与结果 12岁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MRI检查右侧顶叶局部脑回肿胀及软脑膜异常强化,并累及右侧颞叶;左侧顶叶软脑膜异常强化。右侧颞顶叶病变组织活检肿瘤细胞体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嗜伊红,可见马蹄形和肾形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CD3、CD45RO、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和上皮膜抗原表达阳性,CD20和CD79a表达阴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罕见病理亚型,临床及影像学极易误诊为脑膜炎症性病变。因此,对临床考虑为脑膜炎,但治疗效果差、病情反复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脑组织活检或反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尤其是脑组织活检为明确诊断之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分子亚型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标记59例PCNSL中MUM1、Bcl-6、CD10、Bcl-2、Ki-67的表达。结果 59例PCNSL中,11例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48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no-GCB)。No-GCB型的增殖活性与GCB型相似;BCL-2阳性率为72.9%(43/59),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82.4%;BCL-2阴性率27.1%(16/59),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63.0%,两组在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 PCNSL的分子分型以no-GCB型多见,GCB组与No-GCB组两组的恶性程度无明显差异。PCNSL多起自GC,且大多数起源于活化GC,即GC晚期的B细胞;BCL-2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预示着患者的预后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更好地了解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总结我科一例确诊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进行观察,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肌力轻度减退、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意识障碍、继发性癫等,头颅MRI显示白质深部的多发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小环状强化灶.临床病情迅速恶化.其病理学特征是肿瘤细胞积聚于小血管内、血管周围间隙和毛细血管内,免疫标记脑组织毛细血管内异型细胞,LCA、CD20、CD79a表达阳性,个别细胞呈ki67阳性.CD3、UCHL-1、CD30、KP-1表达呈阴性,确诊IVLBCL.结论 IVLBCL是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快、预后差.早期诊断和联合化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1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情况,并对脑脊液细胞和异常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头晕、渐进性加重的行走不稳伴恶心、呕吐。头部MRI检查脑实质呈多发异常信号.无强化和占位效应。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呈现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细胞核形态欠规则,可见核分裂象:组织病理学显示胶质纤维背景中散在分布有淋巴细胞,可见血管周聚集现象及软脑膜浸润,肿瘤细胞染色质深染,少部分细胞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D20、CD5及细胞周期素D1等标志物。基因重排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呈单克隆性。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化疗方案,同时神经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2d后患者出现昏迷,因家属拒绝抢救而出院。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套细胞淋巴瘤为临床罕见淋巴瘤,其组织学表现与发生在颅外组织者不同,影像学表现亦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临床治疗方案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占颅内肿瘤的0.3%~ 1.5%,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约95%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T细胞淋巴瘤极罕见。大部分位于幕上,小部分位于幕下。我院2018年9月份收治1例原发于小脑的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1.
大脑富有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男,7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乏力伴活动不利,时有麻木感,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前出现双侧听力,视力下降,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近日右下肢活动明显障碍,走偏明显。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3岁,农民,因头部异常肿大发现半年于2009年1月入院,平素健康,无发热、癫痫及头痛等感觉。查体:头部额颞顶枕广泛肿胀,无压痛,质韧,活动度不明显,经头颅MRI检查示头皮巨大肿物,诊断为头皮巨大肿物性质待查,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在全麻插管下行头皮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位于皮下、帽状腱膜及骨膜。质韧,边界欠清,外观部分呈鱼肉状,顶骨有受压征象,无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3h内行急诊螺旋CT及MRI检查。以临床诊断为准,观察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病灶数量及部位诊断情况。比较CT与MRI对发病24h、24~72h、72h患者脑内病灶及径线5mm、5~10mm和10~15mm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1)脑梗死病灶分布于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6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8例,丘脑3例,脑干3例,小脑4例。40例患者中,CT共显示21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45处。MRI共显示38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79处。MRI对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对24h、24~72h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72h病灶的检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中MRI对径线5mm及5~10mm腔隙性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径线10~15mm病灶的检出中,MRI及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中,MRI较C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部分淋巴瘤局限于脑、脊髓、软脑膜、视网膜、玻璃体液,偶尔发生于视神经,未累及全身,这其中原发性神经淋巴瘤病较为罕见.神经淋巴瘤病多数以马尾神经起病的常见,也可以颅神经或者脊神经起病,临床极易误诊或漏诊.当马尾神经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CNS-IVLBCL)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初探其分子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总结分析2021至2022年经神经外科活检、病理明确诊断的3例CNSIVLBCL患者的临床、影像、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不具特征性,经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后再次出现病情加重,为明确诊断行颅内病变活检术。3例形态学均显示脑组织小血管内见中等偏大淋巴样细胞巢团状聚集,核异型明显,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19、CD20、CD79a、PAX-5和Bcl-2阳性表达,提示B细胞来源。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阴性。3例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化疗,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密切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CNS-IVLBCL是IVLBCL的形式之一,属于高度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特点是肿瘤细胞只在小血管腔内增殖,不形成肿块。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缺乏典型的神经影像学特征,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尽早予以化疗可使患者得到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以它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直观的解剖定位能力以及所特有的血管流空特性和脂肪抑制特性,使影像学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性大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MRI更因为它良好的诊断价值和富于发展的潜力,而成为首选的诊断手段。近几年来,MRI的成像技术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利用这些新技术对脑肿瘤的诊断进行初步的探讨。在此我们想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就脑肿瘤的MRI诊断问题作概要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70岁男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尸体解剖病例进行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描述,并对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抗原受体分子(TCR-γ、IgH)基因进行重排检测。结果临床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无力。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左侧股四头肌、双侧胫骨前肌呈神经源性损害;MRI扫描两侧脑室周围及两侧半卵圆孔中心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患者于发病3个月内迅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尸检结果显示,颈前及胸部皮下、心外膜下有数枚灰白色结节,两侧胸腔、心包腔和腹腔均有草绿色清亮液体(100-500ml)。显微镜观察全身多脏器组织小血管内有数量不等、中等偏大的异形性淋巴样细胞,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CD79a,部分肿瘤细胞对CD5、Bcl-2蛋白呈阳性表达,CD3、CD10、CD30、Bcl-6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角蛋白(CK)和EB病毒mRNA等均呈阴性表达,约80%的肿瘤细胞Ki-67抗原(Ki-67)呈阳性表达,并具有IgH基因重排,片段大小为90bp。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人,预后较差,患者多于发病2年内死亡。大多数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呈B细胞免疫表型并有IgH基因重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和MRI图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84例脑肿瘤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与最终病理结果比较,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劣势,研究两种方法对该病的鉴别诊断。结果 CT及MRI检查结果与最终病理确诊结果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两种检查方法最终诊断单发肿瘤10例,多发肿瘤4例;CT检查显示高密度(4例)、等密度(6例)、低密度(4例)。MRI检查显示T1信号略长(4例)、T1信号略长(10例);边缘不清、水肿严重患者有4例;MRI检查选取指标对肿瘤区、水肿区、对照区区分明显。结论运用CT和MRI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脑淋巴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CT和MRI主要表现为:(1)CT平扫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或较高密度瘤灶,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②少部分病例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至中度;(3)MRI增强扫描大多呈团块状均匀强化;1例环形强化。④除病变主体位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外,瘤灶长轴多与颅脑前后径走行平行或大致相同。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多在大脑深部,明显强化,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CT与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可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PCNS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随机选择病理确诊的30例PCVS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RI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单发22例,多发8例;共38个病灶,其中幕上30个,幕下8个;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占位效应轻,轻、中度水肿占73.6%。结论 MRI对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有一定得准确性,结合年龄与病灶部位等,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