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民教授很健谈,不时爽朗大笑,采访他完全不用担心会冷场。用“阳光”来形容己从医30年的刘教授似乎并不恰当,但坐在他对面。听他满面笑容滔滔不绝,真的会感觉到阳光满屋。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的一项对20岁以上人群的最新大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人,在20岁以上成年人中的比例为9.7%,而糖尿病前期(指那些血糖升高了,但还没得糖尿病的人,专业上包括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两种情况)患者为15.5%,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疾病对人类危害的排行榜中,糖尿病跃居第三位,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9.7%,患病人数超过9200万,而患病前期人数高达1.48亿,几乎等于我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预测,世界糖尿病患者在2030年将直逼5亿,这不是危言耸听,糖尿病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隐形杀手”,与其共存还是与其共亡,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一旦发生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进行锻炼,而且不能尽情地享用美食,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而且,不像成人糖尿病一般是2型糖尿病多,小儿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是1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跟祖籍东北的刘志民教授谈话,常能听到他爽朗的大笑声,不由得让人心情一片大好。他出诊时也一样,脸上常挂着笑容。“没时间跟每个病人详谈,还不给人家一个笑脸吗?” 相似文献
6.
儿童糖尿病之所以可怕,关键在于并发症直接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所以,了解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制定规范化的糖尿病随访检测方案,是防范儿童糖尿病并发症的重中之重。记者专程走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专家罗飞宏主任。请他给读者朋友们作一下讲解。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警惕肾损害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病程超过25年的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累计患病率高达25%~40%。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数大,因此目前在西方国家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中一半以上为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听着走廊里一阵疾速的脚步由远而近,知道这准是贾伟平教授。没错,我认识的贾教授,坚毅决断,快人快语,只在她舒展笑颜时方能觉察到她的温柔明媚。 相似文献
9.
3月11日,我们迎来第五个“世界肾脏日”,.相比即将到来的9月份的第11个“世界心脏日”和11月份的第19个“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肾脏日”显得太过年轻。也提醒我们应该给予肾脏更多呵护和重视.肾脏疾病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且常有一些“混淆视听”的其他疾病“相伴左右”,很多患者待到确诊时已是晚期,回天乏术,怎不令人痛心?早发现、早治疗是所有疾病的“死穴”,肾脏病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代医疗分科也越来越细,患者得到了更为深入和细化的治疗。但同时,有就医经历的人有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看病累,比看病更累的是跑各种检查;生病慌,比生病更慌的是不知道要看什么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看病的“一站式”服务,可以减少患者看病的时间,避免选科室的烦恼,同时得到更好的治疗呢? 相似文献
11.
永远都是第一名
其实,仅仅一句“过过苦日子”实在不足以概括他少年艰难的求学经历。就如电视里的剧情一样。他也曾用过别人用过的铅笔头;捡过香烟壳子缝成练习簿;上中学住读,每周回家一次,从来都是赤脚,怕磨破了鞋子;最怕台风。因为台风会吹倒草房……从他的娓娓讲述中,记者所感知的没有多少对儿时艰苦条件的控诉,更多的是当时的环境下他那颗积极进取的心。 相似文献
12.
初见陆颖理教授,是在一次内分泌学科会议上,她作为论坛主持亮相,从言语中就能感受到她是一位谦和的教授。再次约见采访,中午时间,我们等候于病房外,陆颖理教授给患者交待完了事情才匆匆出来,还是那样的谦和,脸上带着笑容。当我说道,“有关注过一些您的个人网站,看见患者们对您的评价都是和蔼可亲、医技高超,今天有幸采访到您,果然如此。”陆颖理教授恬然一笑,开始了本次采访。 相似文献
1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临床中的医务工作者也逐渐打破过去局限在患者和医者之间的小圈子,纷纷走下手术台,走出病房,面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为民众答疑解惑。不仅对医疗工作的展开大有帮助,对疾病的预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以岭委员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者约占总死亡构成比45%左右,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我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及劳动力损失逾2000亿元,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中遗传性只占15%,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有效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的。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心脑血管病、更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采访了吴以岭教授。 相似文献
15.
心脏,是人身体里最繁忙也最辛苦的器官之一,以每分钟跳动70次来算,心脏一年就要跳动三千六百多万次。想想,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们的心脏要随着怎样的重荷。
因此,心脏需要我们的善待!远离危险因素,或许是我们能够给予以及的最好报答。 相似文献
16.
彭永德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糖尿病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基础学组组长、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主任委员、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职。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刚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眼科专业硕士学位的吴星伟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在他面前摆着一条三岔路:第一条,继续跟随北京协和医院的导师——全国著名眼底病学专家张承芬教授攻读西医眼底病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沿着他驾轻就熟的临床路线走下去;第二条,师从我国中医与中西医眼科学泰斗唐由之教授,成为第一位“试吃”中西医结合眼科“螃蟹”的博士生;还有一条,跟随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宋儒耀教授,开拓眼部整形的疆域。 相似文献
18.
日前,有不少老年朋友来信诉说自己被诊断患有脑腔隙性梗死(简称腔梗),感到非常惊恐,认为自己中风了,也有的人虽身患此病却不以为然,医生开的药也不用,生活一切照旧,没想到在较短的时间内腔梗再次发生。也非常苦恼。腔梗究竟是一种什么病?要紧吗?也许很多读者有类似的经历,迫切想知道这种病该如何治疗吧!本期我们就来谈谈“腔梗”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为响应联合国“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的号召,2011年11月12—13日。围绕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的主题。上海市百余名内分泌学专家携手共同参与了第五届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会。现场有健康讲座、专家咨询、知识图片展、《家庭用药·糖尿病专辑》赠阅、免费测血压、测血糖等多项科普活动,吸引了上万公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2008年,王少石教授就上过本刊的封面,当时就对他的谦逊待人印象深刻。时隔几年,在医院的神经内科办公室再见到他时,他依旧是那么温和、谦恭。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从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到当前老年痴呆不容忽视的现状,王教授侃侃而谈,不时流露出对国内健康教育的担忧,呼吁提高公众防病意识,正确识别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