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比淮安市互助献血与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血液在献血前筛查结果和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类型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3207例互助献血与58264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在献血后分别对2165例互助献血与54920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种献血类型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中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互助献血组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献血后两种献血方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仍应是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亲友互助献血在献血前应加强征询、体检化验,只能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临时补充.  相似文献   

2.
陈瑶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11):1487-1489
目的:分析本中心谷丙转氨酶复检不合格的无偿献血人群特征,为今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依据,制定并实施合理纠正措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血液利用率。方法:选取本中心2018年83 232名经初筛体检合格的全血无偿献血者,对其中ALT复检不合格人群的性别、招募方式、献血量、血型、年龄、职业、学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T复检不合格率为0.45%;其中,男性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团体不合格率显著高于街头;献血量为400 mL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300 mL和200 mL;不同年龄段的不合格率有差异,其中26—35年龄段的复检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从学历上看,高中学历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结论:无偿献血ALT复检不合格人群中性别、招募方式、献血量、年龄、学历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强ALT初筛检测关键环节的管理,可降低ALT复检不合格率,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献血员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人群的特征。方法对自愿无偿献血的人进行初筛检测ALT和HBsAg,分析血清ALT、HBsAg阳性率、年龄、体质量、献血季节与血液初筛合格率的关系。结果 2011-2013年本站自愿献血22 512人次,总份数24 512份,其中22 284份血液合格,2 228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1%;三年间初筛人群的血液ALT、HBsAg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量、不同献血季节的无偿献血者的初筛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献血员血液初筛的检测不合格人群血清ALT、HBsAg的调查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应大力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初筛检测的力度,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方式的血液筛查结果及影响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在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互助献血者1907例、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18731例进行登记,并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N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互助献血中,18~30岁年龄段、本科以上学历及公务员占比例最高,汉族高于维吾尔族,无偿献血与互助献血结果基本一致;互助献血不合格数明显高于无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保障临床用血需求的一种特殊献血模式,但互助献血多为有目的性的被动献血,故应该把握好互助献血方向使其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5.
组织计划与个人自愿无偿献血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泽允 《职业与健康》2003,19(8):148-149
无偿献血是保证血液质量 ,防止经血传播疾病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 ,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实现了由计划组织到街头自愿的过渡 ,取得了较好地效果[1] 。为了进一步推进自愿无偿献血工作 ,笔者对 2 0 0 0年 7~ 12月份计划组织献血与 2 0 0 2年 7~ 12月同期街头自愿献血的献血量、献血反应发生率、献血常识知晓率、初检不合格率等进行了比较 ,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2 0 0 0年 7~ 12月 ,由政府组织给全市各单位下达献血计划 ,共有 7791人献血 (甲组 ) ,年龄 18~ 5 5周岁 ,平均年龄 3 1 5周岁 ,其中男性 5 42 5人…  相似文献   

6.
刘昕 《智慧健康》2023,(21):30-34
目的 探析街头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不合格人群的分布特征,找出其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无偿献血的血液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采集的街头无偿献血者75014例的血液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街头无偿献血者ALT不合格占比,并对ALT不合格人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75014例的街头无偿献血者中,ALT不合格率为2.72%(2044/75014),其中年龄、性别、体重、血型、学历、献血季节以及职业等因素不同时,ALT不合格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街头无偿献血者中存在一定的ALT不合格样本,而ALT不合格人群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血型、学历、献血季节以及职业等,较为复杂;为降低街头无偿献血血液样本的报废率,提高工作效率,应根据其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ALT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金华地区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在献血前筛查结果、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数及献血后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模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4976例互助献血与27647例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等献血前筛查,合格后再献血;在献血后分别对3187例互助献血与25694例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互助献血组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不合格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过程中献血不良总反应程度及献血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后互助献血组初复检ALT、HBs Ag、TP及合计5项不合格率均高于无偿献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作为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仍应是献血事业的发展方向;互助献血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补充,应在征询体检及初筛等方面加强限制,建立长效的无偿献血机制是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献血宣传招募是开展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首要环节.随着北京市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夏季残奥会的隆重召开,使北京市的自愿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是每一位血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为此,正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对北京市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献血宣传招募是开展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首要环节.随着北京市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夏季残奥会的隆重召开,使北京市的自愿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是每一位血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为此,正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对北京市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质量情况,找出血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完善无偿献血人员招募策略、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供依据。方法对参与无偿献血人员血液标本进行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项目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昆山市共有90 641人次进行无偿献血,合格89 438人次,血液筛查总不合格率为13.27‰。其中乙肝不合格率6.32‰;梅毒不合格率3.97‰;丙肝不合格率2.82‰;艾滋病不合格率1.54/万。结论为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降低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要加强献血前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和固定献血者中采集血液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任红霞  郭欣  曹珺 《职业与健康》2010,26(12):1385-1387
目的了解新乡地区无偿献血者健康状况,为献血者招募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的献血者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其血液中ALT、抗-HCV的检测结果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①91434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阳性率为2.41%,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②年龄在26~40岁的献血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③ALT、HCV阳性率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自由职业者和农民阳性率高于其他职业。⑤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阳性率低于初中及以下的献血者。结论招募低危献血者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高校学生、年轻人、高中文化程度者、工作较稳定者是较安全的献血者,应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献血者、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献血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适龄健康的公民积极地加入到无偿献血者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2.
许冬霞  朱旭丹  王微 《中国校医》2020,34(3):191-192,229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类型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情况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取来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某血站进行无偿献血行为的献血者59 958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对比不同年份的献血反应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动员献血方式的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结果 2017年发生献血反应的反应率与2018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6,P=0.372)。女性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7%,低于男性发生率2.49%(P<0.05)。18~25岁年龄段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46%,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单位组织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街头自发献血者(P<0.05)。结论 年龄、性别、动员献血方式等均将影响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某市无偿献血者乳糜血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以便提高采血效率,减少乳糜血的报废,保护血液资源。方法采用Epidata 3.0软件对某市2013年1-12月献血者建立信息登记表,双录入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季节、学历、职业、献血次数等相关信息,再将数据导入到SPSS 21.0软件,采用χ2检验、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录入献血者有效资料76 432份,其中包括乳糜血1125份。献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不同献血季节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乳糜血率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学历献血者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及以上学历献血者乳糜血率明显低于其他学历人群,且随着学历的提升乳糜血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不同职业献血者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人/企事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商业及服务人员高于其他职业人群;不同献血次数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献血次数增加,乳糜血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通过对乳糜血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能够清楚了解该地区乳糜血相关因素,科学掌握乳糜血高发人群及发生季节,有效指导血液机构采供血的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合肥市大学生群体无偿献血“知信行”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9~11月,对合肥市4所高校1 513名大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知信行”问卷调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不同变量间无偿献血“知信行”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女生、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掌握得分高于低年级、男生、非医学院校学生,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无献血史、是否医学专业大学生其献血意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不同性别、年级、父亲文化程度组间献血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女生、高年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知晓了解情况较好;男生、低年级、医学专业以及有献血史的学生有无偿献血意愿较高;男生、低年级、医学专业、有献血意愿学生无偿献血率较高。结论 合肥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知信行”现况不容乐观,需开展针对性干预,提高其“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消毒剂对献血人群采血前皮肤消毒的效果。方法选择某中心血站2008年5月-2011年4月无偿献血者240例,按采血前使用皮肤消毒剂的不同,分为碘酊乙醇组、碘伏组及安尔碘组,每组80例。分别于消毒剂使用前后采样,比较3组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和干燥所需时间。结果碘酊乙醇、碘伏及安尔碘组消毒前后皮肤采样检测细菌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毒后皮肤采样检测细菌总数分别为(0.74±0.36)CFU/cm2、(0.82±0.38)CFU/cm2和(0.65±0.31)CFU/cm2;消毒合格率均达100%;上述3组消毒剂干燥所需时间分别为(76.23±5.31)s、(104.64±6.82)s和(20.41±3.5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3,P<0.05),安尔碘组消毒剂干燥所需时间明显少于碘酊乙醇组和碘伏组。结论安尔碘皮肤消毒剂适用于献血人群采血前的皮肤消毒,消毒效果好,待干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6.
血荒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无偿缺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原因是我国无偿献血制度运行中献血者权益保护不力.为保障无偿献血者权益,应建立献血条件审查岗位责任制、献血反应应对制度、大剂量采血限制制度、医院对免费用血报销机构直接结算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长沙市流动献血车和固定献血点全血采集情况和人口特征,为优化献血地点和招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2017年长沙市流动采血车和固定献血点采集的144 333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流动献血车和固定献血点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及血液复检淘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流动献血车与固定献血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偿捐献全血人群中两种献血地点男性献血者均高(P<0.05);流动献血车18~24岁人群显著高于固定献血点,25~34岁人群固定献血点高于流动献血车(P<0.05);流动献血车职业分布献血人次占比最多的是学生,固定献血点是其他类职业;流动献血车献血者本科和专科学历均高于固定献血点,固定献血点高中学历比例大于大专院校以上学历;流动献血车复检淘汰率2.01%,固定献血点复检淘汰率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在长沙无偿捐献全血的主要方式是流动献血车,男性、18~24岁、大专院校学生、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是无偿献血主体。注意选址充分发挥固定献血点在全市的布局和运行方式,并强化流动献血车的优点,根据献血人群结构特点做针对性的宣传,可提高血液采集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温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阳性筛查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016—2018年温州地区无偿献血样本中梅毒抗体,分析献血者梅毒检出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6—2018年温州地区共收到286322份有效无偿献血样本,其中梅毒初筛阳性人数为1011人,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公民对无偿献血相关认知情况和献血意愿,为进一步强化无偿献血宣传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街头和相关单位随机向公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用SPSS15.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哈尔滨市街头和相关单位发放1 500份调查问卷,回收1 468份,有效问卷率为97. 87%。其中男性占56. 1%,女性占43. 9%。调查对象中,没献过血的占40. 24%,献血一次以上的占59. 76%。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学历者在无偿献血知晓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公民了解献血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媒体和流动采血车。调查对象对无偿献血制度知晓率为89. 02%,对捐献成分血知晓率为45. 12%。结论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等方面影响公民无偿献血情况。公民对献血相关政策知识还不够了解,建议增加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在制定献血招募计划时,应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招募策略。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use register data on all blood donors (n = 259,172) and changes in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blood donation centers in the Netherlands over the past decade, to examine the strength of altruistic motivations in blood donation by testing how blood donor behavior changes after the cost of donating in the form of time and inconvenience increases. We examined whether closing donation centers influences blood donor lapse, and whether the risk for lapse varies between donors with different blood groups. A lower lapsing risk for donors with universal, O-negative blood as costs increase is considered as evidence of altruism: continued efforts in making a societal impact despite the increased time commitment would indicate altruism in donor behavior. In the total sample, 137,172 (52.9%) donors lapsed at least once. We found a very strong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collection point on donor lapse. Donors whose nearest donation center closed were 53% more likely to lapse than donors whose donation center remained open, with the risk for donor lapse increasing with each extra kilometer distance to the new nearest donation center. While O-negative donors were 10.5% less likely to lapse after closing a donation center compared to donors with other blood groups, the effect of closing was similar across blood group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blood donors are clearly sensitive to cost changes imposed by blood banks and that they are not particularly motivated by altruistic concerns. Future studies are recommended to further examine the role of contextual factors in motivational change across the blood donor career. Blood banks are advised to strategically place donation center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promote blood donations, and design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donation barriers after changing their donation centers’ lo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