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成像在评价痴呆病患者临床标准等方面起看重要作用。许多成像技术已应用于脑结构和功能成像,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功能核磁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PET能对一些反映脑功能的因素,如脑血流(CBF)、葡萄糖代谢率、耗氧量及受体情况进行测量[1],还能对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理过程定量,做出独有的生理变化定量的三维图像。老年痴呆病[Alzheimer’s(简称AD)〕是由于大脑某些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一种疾病。由于PET可在细胞死亡前显示出脑细胞的功能障碍,因此在许多…  相似文献   

2.
普通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主要为结构成像,因此在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中应用有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功能影像,可显示神经递质、转运载体及其受体改变,近年来应用于PD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疗效评估等,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PD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和应用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1概述 分子成像是在活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显示及测量生物机体的生化过程。从微观水平认识疾病。对靶分子的特异性成像可以灵敏地检测和揭示疾病,早期直接地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对各种治疗的反应、直至评估疗效,进而有助于认识疾病机制,提高诊治水平。目前能够用于分子成像的技术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为代表的核素显像、功能磁共振成像(fMR1)、核磁共振谱成像(MRI/S)和某些光学成像(01)。[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卢洁教授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围绕"缺血性脑卒中"这一国际前沿重大医学研究领域,运用新型一体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PE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融合脑功能与分子成像技术,引领国内本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鳞癌患者初诊时多已处于肿瘤的中晚期,预后较差,诊断的准确性对于及早发现肿瘤具有重要意义,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结合磁共振成像(MRI)技术(PET/MRI)的出现为头颈部鳞癌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系统地总结PET/MRI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PET/MRI的优势,详细阐述PET/MRI在头颈部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在现有的研究中总结PET/MRI诊断头颈部鳞癌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肯定PET/MRI相比常规检查手段的诊断优势,探讨PET/MRI在头颈部鳞癌TNM分期中的应用情况,介绍PET/MRI在判断头颈部鳞癌疗效及预后方面的作用,明确PET/MRI鉴别肿瘤的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头颈部鳞癌的进一步治疗提供诊断支持。同时还分析了目前PET/MRI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取得PET/MRI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认知功能及脑代谢状况。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为TGA的患分别简易心理测试(MMSE)、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MS-R)测定和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恢复后不同时间以^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为示踪剂行脑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成像,并对其图像、量表测试结果与病史作对照研究。结果:3例患MMSE测试及MRI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而WMS-R测试及PET成像显示:1例正常,另外2例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与记忆相关结构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结论:TGA患认知功能及局部脑代谢与其症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尽早终止其发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一体式PET/MRI较其他多模态成像,如PETCT等具有明显的优点:同步采集、无射线危害、高软组织对比度,可实现各种功能成像等.一体式PET/MRI技术具有许多难点,如磁兼容性问题、PET和MRI的互相干扰问题,磁共振孔径有限等.一体式PET/MRI采用的技术包括基于光纤式、基于APD传感器式等,其中,APD传感器对设计全身临床型一体式PET/MRI更有前途.目前,一体式动物PET/MRI已应用较多.但临床型一体式PET/MRI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过初步的临床应用揭示PET/MRI对临床医学成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乳腺癌指南推荐通过手术方式,如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腋窝淋巴结进行评价,但该操作易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淋巴水肿等。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均为无创影像学技术,为评价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比较MRI、PET与SLNB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1H-MRS)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MRI)对癫痫的诊断价值分析。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74例为癫痫组,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以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tactic EEG,SEEG)及手术病理方法为“金标准”,评估单一1H-MRS检查、PET/MRI融合成像、1H-MRS结合PET/MEI融合成像3种方式检出、病灶定位的诊断价值。 结果 相比患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肌酸类(Creatine,Cr)、NAA/胆碱类化合物(Choline compounds,Cho)、NAA/(Cr+Cho)比值,健侧海马NAA/Cr、NAA/Cho、NAA/(Cr+Cho)比值较高(P<0.05);联合检查出率、阳性病灶定位符合率高于1H-MRS、PET/MRI融合检查(P<0.05)。以SEEG及手术病理方法为“金标准”,1H-MRS、PET/MRI融合、联合检查敏感度分别为44.59%、55.41%、94.59%,特异度分别为54.05%、59.45%、78.29%,准确度分别为49.32%、57.43%、95.39%;AUC分别为0.764、0.788、0.812。其中联合检查特异度、AUC最高。 结论 通过1H-MRS结合PET/MRI对癫痫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提高癫痫的准确度、具有良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正电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是随X射线断层成像(X—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出现之后,将断层技术应用于核医学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而PET/CT则是将PET与CT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的设备。  相似文献   

11.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显像,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而达到诊断目的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与高性能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各种新型的医学影像设备日新月异地不断涌现,如磁共振成像(MRI)、多排螺旋CT、PET—CT、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成像(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超声成像等。医学影像技术也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由普通X线检查逐步转变为DR、CT、MRI成像,从模拟成像技术发展为数字成像技术,并向无胶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程锡忠 《美中医学》2006,3(1):37-42,44
PET/CT是一种在核子医学和核子放射学上正迅速发展的成像技术。其功能和解剖的成像特性真正与传统成像技术相辅相承,令此技术成为香港癌症病人的多元临床管理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本文乃简要说明PET的一些基础原理。利用FDG—PET/CT的功能数据作为多种癌症的分期和再分期。以及监察治疗效果,已愈见普遍。PET/CT已成为香港癌症病人临床治疗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本文将讨论PET/CT在癌症病人身上的临床应用的最新共识。  相似文献   

13.
《西部医学》2009,21(12):2094-2094
医学影像学是目前临床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已经由传统的单一X线成像(透视、摄影和血管造影)扩展为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主要是SPECT和PET)、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组成的“大家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磁共振(MRI)水成像技术对直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对本院34例临床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应用磁共振(MRI)水成像技术检查。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4例直肠癌患者均能显示原发病灶。34倒手术病理诊断T1、T2、T3、T4期肿瘤中。MRI水成像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67%(2/3),77%(10/13),87%(13/15),100%(3/3),总准确率为82%(28/34)。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9%(18/26)、63%(5/8)、68%(23/34),对邻近组织脏器浸润、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32/34)、97%(33/34)。结论:MRI水成像对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有较大价值,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肿瘤在肠壁的浸润深度及盆腔内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脑转移瘤PET/CT、CT增强及MRI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从而更好的提高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PET、CT、CT增强及MRI检查诊断为脑转移瘤并经临床放疗或化疗后证实的患者共18例,对PET/CT检查中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18例经临床治疗后证实为脑转移瘤的病例,共发现脑转移病灶51个,PET/CT与增强扫描及MRI结果一致的病灶共42个,PET/CT检查误诊为其他病灶2个,误诊病灶数达3.9%(2/51),漏诊病灶7个,漏诊病灶数达13.7%(7/51),总共误诊及漏诊病灶数为9个,占所发现脑转移灶总数的17.6%。结论受大脑皮层基础代谢较高、PET分辩率及转移瘤病灶性质等因素的影响,PET/CT检查在诊断脑转移瘤方面存在一定的误诊及漏诊,如果联合CT增强及MRI检查,则可以明显降低脑转移瘤病灶的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6.
魏兴瑜  陆惠玲 《重庆医学》2015,(14):1979-1982
1 PET/CT图像融合概述
  CT图像是建立在X线成像基础上,人体各组织吸收X线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其骨骼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可以准确地检测到病灶的大小和位置,但却很难显示病灶本身的信息。PET图像是建立在不同的脏器或组织对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吸收,根据射出的光子量不一样,来反映组织细胞的代谢和生理信息,实现功能显像,但是由于PET图像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较低,使得PET图像很难进行精确的解剖定位。由此可见不同模态的医学图像是从不同角度去反映人体信息,单独从某一种图像中无法获取全面的医学信息[1]。PET/CT 将两种不同模态的医学图像进行融合,实现分子水平的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的融合,可以同时反映病灶病理生理变化和形态结构,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是一种“阳性”全身显像方法,即病变部位表现为异常放射性浓聚,在图像上就可以了解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情况,结合同机CT图像所提供的精确解剖结构,有利于诊断效能的提高,减少或避免漏诊情况的出现。而常规影像检查一般为局部显像,主要根据病变的解剖形态学特征做出诊断,但是由于一些肿瘤病灶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反差不明显、肿瘤病灶组织形态特点不典型、病灶位置隐蔽、体积小以及临床医师读片经验不同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对肿瘤病灶检出率低[2]。PET/CT图像融合与PET图像相比,其优点是[3]:(1)缩短图像摄取时间;(2)减少CT射束硬化伪影,提高图像融合的精度;(3)提高病变定位的精确性;(4)结合CT的应用可避免FDG摄取阴性肿瘤的漏检;(5) PET/CT融合图像诊断的准确性较高;(6)PET/CT指导制订放疗计划。PET/CT图像融合属于两模态医学影像融合,早期的PET/CT图像融合的研究主要是异机融合,异机融合成本较低,在临床中的应用空间广阔,但对图像的配准要求高,1999宾夕法尼亚匹兹堡大学Townsend等[4]制出首台PET/CT一体机,实现了一次扫描获得PET 与CT 的两模态融合图像,2012年我国研制出了首台PET/CT 一体机,这为融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PET/CT一体机必将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并极大地推动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以PET/CT 两模态融合为研究对象,综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肺癌是国内外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对于肺部肿瘤的检测及诊疗至关重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混合成像技术, PET/MRI相较PET/CT存在诸多优势, 包括无电离辐射、高软组织对比以及多参数成像。随着采集技术的进步克服了诸多缺陷, 肺部PET/MRI的临床使用实践正在快速增长。本文从肺结节检出、肿瘤诊断、TNM分期、疗效评估、预后预测等方面综述了PET/MRI在肺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及潜在应用价值。影像组学、深度学习以及作为分子探针的特异性PET示踪剂的开发有望进一步提升PET/MRI肺部肿瘤成像中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CT、SPECT或PET图像的对比研究,探讨PET/CT融合图像在诊断体部转移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体部转移性肿瘤共19例60个病灶,所有病例均经CT、SPECT或PFT、PET/CT扫描等手段检查,其中CT检查19例,平扫9例,另10例加做增强扫描;SPECT检查11例,其余8例为PFT检查;PET/CT检查19例。分别在这些图像上观察并记录肿瘤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放射性核素分布、有无淋巴结增大或局部软组织肿胀等情况。结果:9例转移性肺癌,PET/CT检出率为100%(29/29个),SPECT或PET为86.2%(25/29个),CT为82.8%(24/29个);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PET/CT检出100%(17/17个),SPECT或PET为88.2%(15/17个),CT为76.5%(13/17个);3例转移性肝癌,检出率分别为PET/CT100%(14/14个),SPECT或PET71.4%(10/14个),CT78.6%(11/14个)。结论:CT图像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解剖部位;核医学图像如SPECT、PET可提供病灶的生物功能信息;PET/CT融合图像,既可以显示病灶的形态、结构变化,又能得到功能信息,从而提高了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生理性摄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彭琨 《实用医技杂志》2010,17(8):701-70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磁共振成像(MRI)的一种新技术,主要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成像,能提供细胞水平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近几年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背景信号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 WBDWI),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全身大范围扫描,敏感地探测病交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通过图像后处理,达到类似正电子发射成像(PET)的效果,已成为现今DWI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规范化护理配合在 PET/CT -MRI 多模式分子影像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受检者在我院 PET/CT 中心行 PET/CT -MRI 显像检查的有关资料和护理配合。结果105例受检者均顺利完成了 PET/CT -MRI 检查,未出现不良反应,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结论全程细致的护理是 PET/CT -MRI 检查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清晰图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