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哈灵顿手术加肋骨节段切除,矫治脊柱侧凸畸形2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6例小儿麻痹症后遗症3例)。术前Cobb’s角52°~60°组5例,矫正率40.42%;61°~80°组7例,矫正率40.63%;81°~114°组11例,矫正率38.39%。肋骨节段切除后,剃刀背平均矫正率64.69%,外观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后路脊柱侧凸矫正术的新探索—15例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及撑开棍与压缩棍方式治疗脊柱侧凸15例,术前侧凸度数Cobb37°~110°,平均69.1°。椎弓根固定范围7~16节,平均12.3节;最高固定节段为T1。手术后侧凸度数Cobb9°~30°,平均12.8°。侧凸矫正率53.3%~85.7%,平均71.9%。经椎弓根撑开(或加压缩)矫正率高,固定可靠,克服了目前常用方法的缺点;突破了胸-9以上不能用椎弓根钉的限制,是一种较理想的脊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及评价脊柱侧凸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2002年,36例脊柱侧凸手术后患者接受再手术治疗。其畸形程度为侧凸52°~108°,平均76.2°;其中合并11例后凸36°~79°,平均53°。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拆除、原融合松解或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融合。结果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平均3.8h(2.8~5.1h),出血量平均817ml(630~1800ml),侧凸矫正平均48°(56%);后凸矫正平均47°(72%)。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侧凸翻修手术具有难度和危险大的特点,对每1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价,针对每1例患者的畸形特点周密设计手术方案,是获得满意矫正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有报道采用临时内固定撑开棒可以帮助矫形,但采用分期手术策略治疗重度侧凸特别是后凸畸形尚未有报道。 方法:15例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病例接受分期手术治疗,即一期后路小切口撑开部分矫形,3~6个月后再次手术行后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2年以上。对所有病例术前、一次术后、二次术前、二次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术前主弯弹性指数以及侧凸主弯、后凸主弯在各次手术前后的变化和终末随访的丢失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侧凸主弯95°~175°,平均为 129.4°,一次手术矫正 58.9°,矫形率45.4%,二次手术矫正30.6°,矫形率24.6% 。间隔期矫形丢失率 7.1%,总矫形率62.9%,随访2年矫形平均丢失率3.9°,最终总矫形率 59.7%. 术前后凸30°~170°,平均为80.3°,总矫形42.2°。 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后路小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提高了二次手术耐受力和矫形率。分期手术策略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及撑开棍与压缩棍方式治疗脊柱侧凸15例,术前侧凸度数Cobb37℃110°,平均69.1°。椎弓根固定范围7~16节,平均12.3节;最高固定节段为T。手术后侧凸度数Cobb9°~30°,平均12.8°。侧凸矫正率53.3%~85.7%,平均71.9%。经椎弓相撑开(或加压缩)矫正率高,固定可靠,克服了目前常用方法的缺点;突破了胸-9以上不能用椎弓根钉的限制,是一种较理想的脊柱矫形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许辉  袁文  贾连顺  刘祖德 《上海医学》2005,28(7):558-560,F0006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脊柱后侧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畸形患者10例,术前后凸cobb角33°~68°(平均47°),侧凸cobb角30°~52°(平均38°)。其中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植骨内固定2例;6例一期前路截骨松解、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2例先行前、后路一期截骨松解,牵引10~14d后再行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9~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腰背疼痛症状消失,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植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后凸cobb角0°~15°(平均9°),纠正率为79%;侧凸cobb角7°~19°(平均13°),纠正率为71%。结论手术治疗有助于矫正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重建脊柱矢状位及冠状位的平衡,并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应根据后侧凸的类型、畸形的柔韧性及躯干的平衡选择适当的融合范围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定期撑开的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较早发生的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9年3月行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的早发的儿童脊柱侧凸患者,共11例,男1例,女10例。10例采用Isola生长阀,1例采用TSRH Domino延长器。初次手术年龄平均6.1岁(2.1-10.9岁),Risser 征均为0度;胸弯8例,胸腰弯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1例。全部病例平均撑开手术次数为1.8次(1-4次)。术前术后进行X线片上的影像学测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初次术前主弯Cobb角67.64±11.43°,柔韧性为27.00±10.55(%),胸后凸为31.00±22.40°,腰前凸为48.09±14.96°,躯干偏移为2.00±1.73 cm ,T1-S1长度为25.47±6.16 cm(17.1-36.3cm);初次术后主弯Cobb角为34.64±8.26°,胸后凸为23.00±8.06°,腰前凸为38.91±10.74°,躯干偏移为1.49±1.31 cm, T1-S1高度为28.84±5.69 cm。初次手术后的矫正率47.15±16.48(%),初次手术前后T1-S1高度的增加为3.37±1.62cm。最后一次术后主弯Cobb角为36.82±11.76°,胸后凸为27.18±8.97°,腰前凸为41.73±11.13°,躯干偏移为1.11±1.29cm,T1-S1高度为31.29±4.50cm,最后一次术后的矫正率为44.73±19.43(%),最后一次术后与术前T1-S1高度的增加为5.82±2.21cm 。撑开治疗期间T1-S1生长平均1.6 cm/年(1.1-2.7cm/年)。有5例出现并发症(45.5%),3例近端锚定点脱钩,1例近端锚定点椎弓根螺钉脱出,1例断棒。全部进行翻修术同时行撑开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定期撑开的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可以在矫形、控制畸形发展的同时,允许脊柱纵向的生长,对较早发生的儿童严重脊柱侧凸疗效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汪莺飞 《医学文选》2002,21(1):70-70
我院自 1 994年 7月~ 2 0 0 1年 7月对 1 6例小儿脊柱侧突病人进行护理 ,认识到术前采用简单易学、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使心肺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为手术矫正创造良好的条件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6例 ,其中男 7例 ,女 9例 ,年龄9~ 2 0岁 ,平均 1 4岁。采用哈氏棒撑开矫正植骨者 9例 ,哈氏棒撑开矫正驼峰切除者 5例 ,半椎体植骨AF系统固定矫正侧突和哈 -鲁氏棒固定脊柱融合术各 1例。其中第 2、3次手术撑开者共 5例。术前 Cobb角最大 1 2 7°,最小 47°,平均 72°。入院检查肺功能 5例 ,发现肺功能潮气量…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17岁(12~20岁)。术前站立位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平均98°(80°~117°),仰卧位反向弯曲相上柔韧性平均20·8%(5%~29·5%)。合并有矢状面畸形者15例。全部病例以北京协和医院分型原则进行手术融合。19例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术,5例行一期单纯后路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2~30个月)。术后主侧凸冠状面角58°(32°~100°),主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1·0%(10·9%~61·0%)。术后1例脱钩而行翻修术。1例钢丝断裂而无神经症状,给予严密观察。最后一次随访主侧凸冠状面角平均63°(31°~104°),矫正平均丢失5°(0°~10°)。无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与椎体截骨术相比,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及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具有危险性小、出血少、感染率低等优点,对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当矫形及恢复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一种经椎弓根脊柱侧凸体外矫正系统并初步用于临床。方法;常规方法处理脊柱侧凸病变后,在上端中立椎体之上一推凹侧椎弓根与下端Harrnigton稳定区的一推弓根安置推弓银钉,其尾部露于皮外,以器械逐渐矫正畸形。结果:经3.5~4年随访,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0bb50°~90°效果满意。1例退行性腰椎侧凸获得症状改善。结论:经椎弓根外矫正固定术矫正力强,符合脊柱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安全,避免了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并可直接对撑开棍作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11.
研究背景:术前肺功能检查并被认为是评估脊柱侧凸患者手术风险的必要检查。术前动脉血气分析也被用于术前评估侧凸患者的肺功能。然而,目前关于动脉血气分析在脊柱侧凸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非常少。 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中重度肺功能损害(FVC%<60%)的脊柱侧凸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所有入选病例的人口学资料、医学记录、影像学资料均被收集。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动脉血气分析检查(arterial blood gas tests,ABGs)及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PFTs)。动脉血气分析中包含5个参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O2 (A-a),PH值和标准剩余碱(SBE)。肺功能检查包含3个参数: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比值(FEV1%),用力肺活量比值(FVC %),最大呼气流量比值(PEF %)。将纳入病例分为术后肺部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术前动脉血气分析中的5项参数在两组间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同样,术前肺功能检查中的3项参数也分别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总共73例(男性23例,女性50例)伴有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的脊柱侧凸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患者平均年龄16.53岁(10-44岁),术前Cobb角平均97.42°(50-180°)。共有15例(20.5%)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33.3%)、术后需要呼吸支持(26.7%)、肺炎(13.3%)、肺膨胀不全 (13.3%),气胸(6.7%)以及胸腔积液 (6.7%)。在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中,两组在人口学特征、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气分析中的5项参数在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随着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增高。 结论:在伴有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的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术前动脉血气分析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然而,随着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加牵引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采用推拿手法加牵引治疗38例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本组男11例,女2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19岁,平均14.5岁。Cobb角11°~20°27例,21°~30°11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9例,好转8例,无效6例。结论:推拿手法加牵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不影响正常活动,无合并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 Cobb 角、末次随访平均 Cobb 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最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 Cobb 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最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 Cobb 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术后椎间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 Ib、Ic型)前路矫形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前路矫形融合术的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测量冠装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融合节段数、椎间角等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Ib型13例;Ic型5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4.7±10.2)°,术后1周为(6.5±7.5)°,侧凸矫形率平均81.2%。术前椎间角平均为(3.6±3.5)°,术后1周为(2.0±4.4)°,术后1年为(5.3±5.9)°,术前和术后1周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1周和术后1年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按照具体融合节段进一步分组:A组(端椎到端椎融合组),12例;B组(短节段融合组),6例。A组术前椎间角为(4.1±4.0)°,术后1周、1年分别为(1.2±3.5)°、(4.0±4.7)°;B组术前椎间角为(2.0±1.8)°,术后1周、1年分别为(4.2±4.5)°、(7.1±5.1)°。不同时间段A、B两组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之间其余参数,结果 显示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后椎间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随访时椎间角又逐渐增大;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可能和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以及术前椎间角等因素有关;当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不能通过减小侧凸矫形率以及牺牲下腰椎运动节段来减小术后椎间角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张小卫  尹战海  张银刚  王金堂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7-1468,147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完全分节性半椎体16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不全8例。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矫正。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7年8个月。术前侧凸Cobb’s角30~90,°平均66,°术后Cobb’s角10~28,°平均16,°矫正率为58.5%;术前后凸25~68,°平均46,°术后后凸7~16,°平均14,°矫正率为62.6%。22例均无并发症,1例半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同侧下肢股部麻木,伸膝肌力Ⅳ级,经营养神经等治疗1月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数都进行性发展;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矫正,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2年至1988年治疗脊柱侧凸51例,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龄16.4岁。其中特发性41例,先天性7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侧凸CObb角平均73.3°,后凸平均45.8°。单纯哈氏矫正术31例,术前加用颅盆环牵引或经胸前路松解或兼用二者共18例,特瓦手术1例,单纯椎板融合1例。治疗效果:全组侧凸矫正平均36.2°(范围10°~93°),平均矫正率49.7%;后凸平均矫正28.3°(范围2°~81°),平均矫正率55.8%,身高平均增高7.2cm(1~14cm),刀背畸形(21例)平均矫正2.5cm。治疗效果影响因素:与侧凸严重程度成反比;年龄越大,效果越差;与侧凸僵硬程度成反比。本文对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进行了讨论,认为还应包括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脊柱侧凸病人和严重的成年人脊柱侧凸。本文还讨论了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畸形矫正,应重点克服侧凸僵硬度,重视术中脊髓监测、植骨范围和技术以及妥善的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体会并验证其置钉的准确性。 方法 选择14例脊柱侧凸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行后路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手术,术中记录机器人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和注册时间等,术后CT 验证螺钉位置。 结果 共使用机器人植入螺钉148枚,平均配准次数(移动平台)1.7次,平均透视次数为11.2次,平均配准时间(平台安装+透视配准)时间为16.4min。从配准完成后,平均每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4min。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50.1°(20°-63°)矫正至12.8°(2°-28°),平均矫形率74%。术后CT平扫显示,机器人辅助置钉的准确率为95.3%。 结论 Mazor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定位精度高、手术安全性好,将成为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5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剥离至椎体前缘,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后所致的间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35°~78°,平均57°,术后Cobb角15°~36°,平均25°,矫正率54%;术前后凸Cobb角22°~65°,平均45°,术后后凸Cobb角8°~36°,平均18°,矫正率60%。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无切口感染。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平均后凸角度在79.0°,行L1、L3双节段楔形截骨矫形术,5例外伤性或结核性角状后凸脊柱畸形角度小于50.0°者采用单节段楔形截骨闭合矫形术,5例大于50.0°者采用单节段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形术,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得到术后平均11个月的随访,于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后凸角平均为62.3°,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5.5°,平均矫正度数为46.8°,矫正率为75.1%;术后平均身高增加4.4 cm。术前5例神经损害病例,C级1例恢复至D级,C级1例恢复至E级,D级3例恢复至E级;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弧形后凸畸形,可通过多椎体楔形截骨增加截骨度数,大角度角状后凸畸形可通过单节段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形术增加矫形度数,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研制一种经椎弓根脊柱侧凸体外矫正系统并初步用于临床。方法:常规方法处理脊柱侧凸病变后,在上端中立椎体之上一椎凹侧椎弓根与下端Harrnigton稳定区的一椎弓根安置椎弓银钉,其尾部露天皮外,以器械逐渐矫正畸形。结果:经3.5-4年随访,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obb50°-90°效果满意。1例退行性腰椎侧凸获得症状改善。结论:经椎弓根外矫正固定术矫正力强,符合脊柱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安全,避免了再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