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猝死院外急救现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猝死指外表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 ,病人发生意料不到的 ,非暴力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 ,5 0 %以上者发生在院外 ,且多在症状发生后 2h内死亡[1] 。因此 ,重视猝死的院外急救 ,提高院外急救水平 ,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也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笔者查阅了 1981~ 2 0 0 0年在我国各种医学刊物上发表的关于猝死院外急救的文章 (共 34篇 ) ,发现仅有 7篇文章有较详细的院外急救记录(包括与急救相关的时间、现场急救措施、复苏有效率等 ) [2~ 7] ,现收集整理如下。一、资料院外急救情况见表 1。二、讨论1.从表中资料…  相似文献   

2.
874例院外猝死临床分析与急救干预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目的 分析探讨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强化院外猝死的急救干预。方法 收集1999年1~12月经本中心院外急救的874例猝死病历,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报告方法统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48%,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地点以家庭为主,占93.8%;先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24例中16例复苏有效,有效率66.67%,而后再由医生进行CPR的815例中43例复苏有效,有效率仅为5.28%,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呼叫~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16分钟和9.90分钟;经除颤、气管插管后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2.59%和28.22%,面未用除颤、气管插管的有效率仅为5.89%和1.92%,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现场复苏有效58例(6.91%),复苏成功1例(0.12%)。院外猝死率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结论 降低院外猝死发生率的急救干预①要识别、防治猝死的高危因素;②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③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即呼叫~到达现场间期;④要针对不同季节和时间,及时调整急救力量。  相似文献   

3.
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急救中心 2 0 0 1年 1— 12月共接诊 144 7例院外呼吸、心搏停止患者 ,参照 Ustein模式〔1〕的资料报告统计方法 ,对其中经现场医生确诊需要并进行了现场心肺复苏 ( CPR)的 5 5 8例猝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院外猝死的发生及现场 CPR成败的原因 ,为追赶 Seattle的复苏成功率而努力。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5 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 1.5 2∶ 1;年龄 0~ 92岁 ,平均 5 4.6岁(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见表 1)。院外猝死的诊断参见文献〔2〕标准。现场心肺复苏效果判断 :CPR有效指恢复自主循环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上性心动…  相似文献   

4.
猝死急救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猝死发病凶险,抢救成功率低。院内猝死处理不好,极易引发医疗纠纷。总结猝死急救护理进展,旨在推广急救常识,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急救能力,全力挽救患者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院外猝死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的详尽分析,以进一步降低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猝死.方法:追踪1999年1月~12月经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急救的839例院外猝死病历和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占70.44%;猝死高发年龄为60~84岁,占64.88%,并且男性多于女性;院外猝死数在12个月中的高峰期为冬季,在平均一昼夜中的高峰点为早晨7点;总猝死数与相对湿度变化、平均气压呈正相关,与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心血管猝死数除与以上气象要素相关外,还与气压变化、最低温度变化、日照时数变化等呈正相关.冠心病和其他心脏病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高血压病与平均气压呈正相关.结论:猝死的诱因是多因素的,气象因素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外因之一.猝死病人以老年人为多.当气象条件剧烈变化时,往往是猝死的高发时期,此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7.
8.
高原地区院外急救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高原地区地理特点及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急救机构、急救水平、后勤保障以及应急预案的实施等方面概述目前高原地区院外急救现况,并针对这些现况提出对高原地区院外急救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院外急救网络社区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杨萍芬  陈志 《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0):619-620
院外急救系统是集医疗性、社会性相统一的城市紧急救助体系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国外院外救护工作多以消防机构 (Fire -dept)为核心 ,以受过一定医学培训的消防人员组成 ,由专业医生给予适度的医学指导[1] 。北京急救中心于 1988年建成以来 ,根据城市特点 ,逐步实现了 12 0系统的现代化。建成以中心为龙头 ,依托各级医院建立急救站形成网络 ,以专业医师为主体 ,由 12 0统一指挥的院外急救体系。 12年来中心院外急救人次共计6 1116 2次 ,其中危重病人占 15 %~ 2 0 % ,抢救有效率 88 0 %~ 91 3% ,并完成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87例院外急救病人的转运情况分析,探讨安全转运院外急救病人的措施:包括转运前的准备(工作人员的准备、物资器材的准备、病人的准备);转运途中并发症的预防;转运途中的监护与记录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卫生部2009年7月颁布《电子病历基本内容架构与数据标准》征求意见稿通知中明确指出: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临床工作开展所必需的业务支撑系统〔1〕。院外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急诊医疗服务向社会大众的延伸。院外急救与院内治疗相比,具有流动性强、周转快、接诊时间短、病种多、治疗检查措施少、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2000-2003年分别在天津市“120”急救中心与新加坡急救中心参与院外急救工作,发现两地运作方式及人员应用等不同,将心得体会介绍如下。1 新加坡院外急救服务简介1.1 救护服务性质1.1.1 政府救护:新加坡政府提供的救护车网络遍布全国,救护车通常配备1名司机和3名急救人员。急救人员中  相似文献   

13.
资料选自2012年8月~2014年4月我院急诊科室接诊的院内和院外急救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0例,将院内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内组,院外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外组,给予所有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复苏效果。结果院内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6)min,院外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1.8)min。院内组的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复苏用药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比率明显比院外组高;院内组和院外组的心肺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55%、1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肺复苏患者及早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急救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院外医疗机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为院外急救服务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树立了我国院外急救的品牌〔1〕。武汉市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全市日常医疗急救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救援工作,急救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的培训及普及。近年来,随着院外急救数量的大幅增加,医患矛盾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猝死患者开始急救时间与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2-2008-12河北唐山乐亭县医院急救中心68例猝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抢救成功2例,无效66例,抢救成功率2.94%。结论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很低,及早给予心肺复苏以及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1995年3月~2007年3月解放军第323医院急诊科共接诊院外猝死学生22例,现就其病因及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1月至2 0 0 3年10月我院急救中心院外急救颅脑损伤36 8例,结合复习文献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6 8例中男312例,女5 6例,出生4 0d~83岁,平均36岁。以男性青壮年最多,占85 3%。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 83例,占77% ;钝器暴力击伤34例,占10 % ;坠落伤  相似文献   

18.
120院外急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120院外急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50例120院外急救护士进行健康测试,并与国内常模及同医院临床护士比较.结果 被调查组同国内常模及对照组相比较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惧、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均显著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于120院外急救工作环境、性质、强度、心理学知识缺乏等导致院外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院外急救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调度员、医生、驾驶员、担架员及其他人员间的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积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各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急救工作走向整体化、系统化、优质化、便捷化。  相似文献   

20.
猝死绝大多数发生于院外,患者通常在症状发生后1 h内无明显征兆突然发生心脏停搏[1],因此,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急诊室收治的236例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现场干预措施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旨在改善现场急救成功率,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