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峡部外缘途径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经峡部外缘途径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其中L3-4 1例,L4-5 11例,L5-S1 4例.结果 随访6~42个月,平均28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2例,良2例,可2例,无差.优良率88%,未发现腰椎不稳征象.结论 经峡部外缘入路手术具有显露清楚、创伤小、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L3-4例、L4-58例,L5-S13例,极外侧突出的腰椎间盘累及上一节段腰神经根。12例均手术证实,其中7例经峡部外缘手术途径摘除。术后11例症状显著改善,1例部分改善。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累及上一节段腰神经根。峡部外缘入路途径具有显露清楚、出血少、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峡部外缘途径手术治疗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峡部外缘途径治疗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17例 ,其中L3~ 4 5例 ,L4~ 511例 ,L5S1 例。结果 随访 7~ 4 8个月 ,平均11个月 ,优良率 94 .11% ,除 1例L5S1 外 ,均无腰椎不稳征象。结论 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手术具有显露清楚 ,出血少 ,不影响稳定性等优点 ,对L3~ 4 、L4~ 5的椎间孔及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者可采用此法。  相似文献   

4.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的分型及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亦不相同。作者发现这种差异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对于椎弓根的位置有关,故依此将其分两型。Ⅰ型:突出椎间盘向头侧移位至椎弓根下缘;Ⅱ型:椎间盘向外侧突出为主伴有轻微的头侧移位。又根据是否合并后外侧突出,将每型分为a、b两个亚型。a:单纯椎间孔或椎间孔外突出;b:合并有后外侧突出。按此分型,本组23例中,Ⅰa型8例、Ⅰb型2例,Ⅱa型7例、Ⅱb型6例。Ⅰ型组病情重,保守治疗效果差,均需手术治疗;Ⅱ型组病情较轻,甚至无症状,5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可愈。故建议对Ⅰ型病例积极手术治疗,Ⅱ型病例宜先予非手术治疗,如无效再予手术。本组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12例,结果表明本法优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适用于绝大部分病例。但对Ⅱb型以椎间盘后外侧突出为主的病例,仍可采用椎板与部分关节突切除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海波 《颈腰痛杂志》2004,25(3):167-169
目的 分析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的术式。方法 回顾总结18例FLLDH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经椎板间入路(术式1)、经峡部外缘入路(术式2)和经横突间入路(术式3)三种术式单独或联合进行治疗。结果 经平均1年2个月随访,依据Macnab疗效标准,优12例,良5例,可1例,差无,优良率为9414%结论 本症多具有较高神经节段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临床的椎间孔区高质量CT检查是诊断FLLDH的关键一本组所选术式既能彻底摘除致压髓核组织,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出症的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方法:本院8例有6例压迫L3和L4神经根,股四头肌不完全瘫合并萎缩,而腰痛轻微甚至无腰痛是其临床特征。8例均作CT扫描,4例同行行MRI检查,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切除椎板,椎弓峡部及上,下关节突,4例采用椎旁椎板外侧入路,仅切除峡部外缘及上关节突外上缘,1例采用椎管内外联合入路除突出或脱出髓核。结果:8例均得到随访,优6例,良2例,效果满意。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于中央型,后外型突出,依据临床,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采用椎旁椎板外侧入路显露充分,方便且不影响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7.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与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并分型,探讨各型特点、术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作者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参照椎弓根位置,将其分为2型:Ⅰ型:椎间孔型,Ⅱ型:椎间孔外型。Ⅰ型中又将椎间盘突出近椎间孔内侧口或外侧口者分为Ⅰa、Ⅰb2个亚型。Ⅰa型手术取椎板间入路,Ⅰb、Ⅱ型取椎板侧方入路,部分合并后外侧椎间盘突出者同时行椎板开窗。Ⅰb、Ⅱ型如合并椎体滑脱或不宜从后路手术者取前侧腹膜外术式。结果:手术治疗16例,经3个月~3年随访,结果参考Nakal分级示优10例,良5例,总优良率937%。结论:依据CT分型,合理选择术式,使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内型7例,椎间孔外型9例)接受显微内镜手术。5例椎间孔内型采用常规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入路,切除部分椎板、椎弓峡部和小关节。2例椎间孔内型采用经关节突入路,使用X-tube工作通道,切除大部分关节突。9例椎间孔外型采用横突间入路,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部分切断横突间韧带。所有手术均需找到受压神经根并松解,切除突出椎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结果,优12例,良3例,可1例。平均住院日13·8d,平均手术时间78min,平均术中出血68ml。结论显微内镜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小切口和组织损伤轻的优点,能够充分直接探查松解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3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17例,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17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MRI所示的健侧多裂肌残存率。结果 34例患者经1年的随访,各项比较指标除术后1年下肢痛VAS评分之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与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它对椎旁肌的损伤更小,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郭政  苗胜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6):532-534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术式选择并观察其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自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7例为椎间孔型,椎间孔型合并椎间孔外侧型1例,椎间孔外侧型3例。分别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突外手术入路治疗。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18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Macnab分级,优9例,良1例,总优良率91%。结论采用经半椎板—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入路及经小关节外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经椎旁肌小关节外侧入路治疗1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髓核摘除,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全部患者经平均15个月随访,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4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4岁。其中椎间孔内突出型24例,椎间孔外突出型18例。均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的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行下肢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改良MacNad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6 min,平均失血82 ml,与同时期相同入路但未使用微创通道的12例患者相比,两项指标均明显减少(P<0.05)。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6,术后2周平均为2.3,术后半年为1.3。术后半年MacNad评定结果:优26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85.7%。椎间孔内型组和椎间孔外型组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3.3%和88.9%。两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为1例术后伤口血肿。[结论]应用微创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性好,近期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横突间入路治疗单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单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1996年5月至2005年10月25例接受经横突间入路手术治疗单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接受术后1、6、12个月的随访,术后最终结果以12个月随访时为准,12例腰背部疼痛得到缓解,有3例患者肌力无明显提高,2例患者感觉缺失区域未恢复,所有患者的膝腱反射恢复正常,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结论经横突间手术入路治疗单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低限度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不需进行融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3例出现延误诊断。12例均获得随访,优11例,良1例。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累及同序数神经根,CT扫描是较好的检查手段;手术可选取不同的术式,单纯极外侧者以椎旁肌间隙为佳。缺乏系统认识是其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38例,其中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27例,行单纯经椎板侧方入路手术治疗12例,联合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微创治疗老年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01-2013-01手术治疗的31例老年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经wiltse入路组18例,TLIF治疗13例,随访12月,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对术前、术后1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术后3月、12月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但quadrant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P〈0.01)。Quadrant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优于TLIF组(P〈0.01)。结论 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治疗老年人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1996~2006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手术分别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板扩大开窗术,椎间孔切开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经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结果本组共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0年,平均4.7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达84.4%。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其多累及同序数腰神经根,并以下肢痛为主要症状,CT或MRI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其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临床手术策略和适应证选择。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对5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7岁,平均41.5岁。病史2个月~3.8年,平均9.5个月。椎间孔内型(Ⅰ型)32例,椎间孔外型(Ⅱ型)11例与混合型(Ⅲ型)9例。L2-3 1例,L3-4 5例,L4-5 37例,L5S1 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和CT扫描,对部分患者还辅以脊髓和腰椎间盘造影、CTM和MR检查。分别采用YESS经侧后路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孔扩大成形术25例,METRx后路经横突间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13例,X—Tube后路经小关节突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结果 52例患者经平均13.5个月随访,疗效按照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和Nakai分级评定。结果表明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P〈0.05):术后优良率分别为:YESS手术84.0%,METRx手术84.6%和X—Tube手术92.9%:3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比较:YESS术的麻醉方式最简单、手术时间最短和创伤最小,特别适于单纯Ⅰ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METRx术特别适于单纯Ⅱ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而X—Tube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结论 临床上应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9.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位于椎间孔或椎间孔外,临床发生率低。1996年8月至2003年5月,依据CT表现采取椎板间入路、椎板侧方入路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方法通过CT或MRI将突出的腰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予以定位,明确椎间盘突出部位。一旦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早期经横突间开放入路或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镜监测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CT或MRI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精确诊断提供了依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术后功能恢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