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祖国医学对小儿生理的论述 小儿为“纯阳之体”。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说法。按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般说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所谓稚阳稚阴,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上均未致完善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艾军 《福建中医药》2002,33(5):40-41
小儿温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温病发于幼儿之体 ,故具有特殊性。充分认识小儿温病的诊治特点 ,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试从发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探析小儿温病特点。1 发病特点1.1 易发病 ,病情急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1 ] ,因其“肉脆 ,血少 ,气弱”[2 ] ,极易被外邪侵袭 ,发生温病。幼儿之体 ,又称为“纯阳”,小儿患病后多从阳、从热化火 ,因同气相求 ,故易感温病。事实上 ,急性传染病曾占儿科发病数的首位 ,许多温病患者中幼儿较成人发病率高 ,如痄腮、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等…  相似文献   

3.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既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一面;又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一面。历代儿科医家根据这一体质学说特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学(?)。一种学派认为是“纯阳之体”;另一种学派则认为是“稚阴稚阳”。众医家对“稚阴稚阳”说无可非议,然对“纯阳之体”说却有两种争议:一者认为此说不妥;一者认为“纯阳之体”说就对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而言,大有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的深刻、广泛、形象。而笔者认为:“纯阳之体”说,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在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时,素有“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两种理论观点。前者,顾名思义,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稚状态,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此,历代医家都无争议。然而,对“纯阳之体”一说,却有不少异议,甚至认为不妥。我倒是认为,“稚阴稚阳”只能说明小儿机体尚未成熟的一面,不能完全概括小儿的基本特点;就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而言,“纯阳之体”说有其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得深刻、广泛、形象。  相似文献   

6.
从内丹修炼理论看小儿纯阳之体宋国绪山东省泰安市中医院(泰安271000)关键词纯阳之体道教儿童自《颅囱经·脉法》指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即形成了小儿“纯阳之体”的概念。“纯阳”从字面上理解是“纯粹为阳”的意思,但“孤阳不生,独阴...  相似文献   

7.
小儿"纯阳"之说最早见于《颅囟经》。小儿"稚阴稚阳"之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稚阴稚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小儿时期脏腑、筋脉、气血、骨肉均处于幼小的状态,是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另一方面是说"阴"和"阳"相对比较幼稚,称为"稚阴稚阳",小儿稚阴、纯阳之体,发病后易化热化火。加上小儿饮食方面自我节制能力差,而经常出现饮食停滞、郁而化热的现象。所以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进,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相似文献   

8.
议“纯阳”     
“纯阳”非孤阳 ,“纯阳”非盛阳 ,“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旺的生理状态 ,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从“纯阳”分析 ,小儿有内伤疾病少、发热性疾病多、阳热实证多、疾病后期气阴两亏多等病理特点。据此指导儿科疾病的治疗 ,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议“纯阳”     
“纯阳”非孤阳,“纯阳”非盛阳,“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 生理状态,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从“纯阳”分析,小儿有内伤疾病少、发热性疾病多、阳热实证多、疾病后期气阴两亏多等病理特点。据此指导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阳学说是中医儿科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也是中医儿科临床治疗特色理论之一。其思想内涵为小儿阴阳平衡是阳气占据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徐荣谦教授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把"纯阳"和"稚阴稚阴"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少阳学说"之中。认为其内容包括纯阳学说、潜涵、稚阴稚阳学说、纯阳而非孤阳等,包括肝肾同源、阴阳和、肝脾和,对少火学说与少阳学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有“纯阳”与“稚阴稚阳”两种观点。“纯阳”说认为小儿体禀纯阳,阴常不足,病后易化热伤阴,用药主寒凉;“稚阴稚阳”说认为阴阳均未充盛,小儿病后阴阳均易耗损,顾护阳气善用温热助阳之品,小儿疾病的变化及辨证论治与小儿体质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两种观点,对指导儿科的辨证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科对小儿便秘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小儿为“纯阳之体”,又为“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采用中医辨证施治配合饮食调理治疗小儿便秘52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由来已久,主要的学术观点有“纯阳”说、“稚阴稚阳”说、“阳有余阴不足”说和“少阳”说等。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实质上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争鸣,它推动了整个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儿长期发热从肝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强 《河南中医》1999,19(4):25-25
小儿长期发热不解,中西医治疗均非常棘手,本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肾论治,取得良好的疗效,故将点滴体会予以总结以述管见。小儿长期发热与其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可从阳化热;小儿“脾...  相似文献   

15.
常淑华 《北京中医》1999,18(2):53-54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笔者根据小儿“稚阳之体”外感内伤之邪极易化热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临床观察,小儿支气管哮喘以痰热郁肺,外感风寒的病因病机最为多见,为此自拟蠲痰平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痰热郁肺型)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  相似文献   

16.
议纯阳     
纯阳理论是祖国医学阴阳学说在儿科领域的体现。“纯阳”二字揭示了小儿在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偏盛的生理状态,同时蕴含着“稚阴稚阳”的说思想,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以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特点;并提示了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纯阳理论对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防治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吴鞠通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之一,有《温病条辨》及医案传世。其中《解儿难》一卷,前承儿科各家学说,论述了有关小儿多种病症的理法方药问题,于中医儿科的理论与临床有所发挥。兹将吴氏比较突出的学术见解,略举数例,尚祈匡正。一、阴阳两稚论体(?) 关于小儿的体禀,自佚作《颅囱经》倡说纯阳以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沿袭此说,影响甚大,各家幼科著作纷纷加以引述。然张景岳在《类经》中则提出:“小儿之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阳气有余之谓,持稚阳耳”。另一方面,既然阴气未充,亦可称为稚阴。故吴氏从经旨出发,以男十六女十四阴气始长阳气始充立论,明确指出:“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  相似文献   

18.
<正> 祝医生曾谓:“小儿为稚阴稚阳,易虚易实,钱仲阳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余不敢苟同。”又曰:“即使小儿系纯阳之体,须加以爱护,不能以凉药伤之。”疳臌疳病,小儿患此者较多,良由乳食不节,饮食失常,蕴蒸生虫,疳病发生,久而不愈,则生疳臌。祝师视疾病情况,先用温运杀虫破  相似文献   

19.
小儿盗汗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阳生阴长,在阴阳不断滋长中,往往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这是小儿“稚阴稚阳”与“纯阳”两种说法的总的涵义。在病理上易出现阴伤阳亢的证候,这是小儿易热的病机。若木火升腾,且又内伤饮食,积滞生湿,湿热作祟,熏蒸迫汗,此系小儿盗汗常见的原因,当施以清热利湿之法,  相似文献   

20.
小兒体质初探——论“纯阳”和“稚阴稚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于小儿体质问题的看法,历来就有"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之体"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对儿科临床诊治上,各有其很大的影响.今试讨论于后.一、"纯阳"论的源流(1)"纯阳"的本义:"纯阳"之说,似起源于我国道家的阴阳学说.如《景岳全书》引"道家曰: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阳为生之本,阴实死之基".吴鞠通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