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皮样肉瘤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上皮样肉瘤病例数的增多 ,有些病例被误诊为软组织良性肿瘤或软组织癌 ,从而导致因治疗不当所引起的多种不良后果。本科收治两例 ,术后病理证实为上皮样肉瘤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 1:女性 ,2 6岁 ,因左膝疼痛进行性加重 8个月伴无痛肿块 2个月就诊。入院查体 :全身情况尚好 ,左膝后触及约 10cm× 8cm× 5cm质硬肿块 ,轻压痛 ,边界不清 ,基底固定 ,局部表面皮肤无红肿 ,无浅静脉充盈。左膝关节活动受限 :10°(伸 )~ 30°(屈 )。生化检查 :AKP 68U/L ,ESR 2 0mm/h ,均正常。X线检查 :左窝部 5cm×… 相似文献
2.
3.
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由Engzinger于1970年首报,并定义命名[1]。该肿瘤组织发生不甚明确,组织形态复杂多样,而临床主要表现为皮下或深部软组织的单个或多个无痛性硬结,临床易误诊。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14岁,因发现右手掌皮下包块5+年入院。5+年前,患者在右手掌中部扪及1cm×1cm大小质硬包块,无疼痛,在当地手术切除(不详),3+年前,患者外伤后于原包块处再发包块,生长迅速,感瘙痒,无疼痛,自行抓破后不愈合。2+年前,于当地县医院再次手术切除,病检送我院会诊,示上皮样肉瘤。术后沿掌腕方向发现新包块生长。专科查体:右手掌心见一长约2cm横行创面,见肉芽组织突出,有黄色渗出物,无异味,由掌到腕可见3个包块,直径各约1cm,触质硬,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活动度小,右手各指背伸受限。右上肢滑车淋巴结、右腋窝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16岁,一年半前患者发现上腹正中腹壁肿物,无疼痛,无红肿,逐渐长至“核桃大”,在当地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腹壁韧带纤维肉瘤”,术后半年在原腹壁切口处出现肿块,长大迅速,于1996年2月27日收入我科。查体: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查及异常,肝脾未触及,上腹正中可见肿物隆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8例ES标本,通过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光镜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本组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2.9岁。3例为远端型,均位于前臂;镜下可见不规则肉芽肿样结节,中心有坏死,周边为上皮样瘤细胞;5例为近端型,见于会阴、颈部和胸部,上皮样和横纹肌样瘤细胞呈片状或弥漫分布,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较多。免疫表型细胞角昼白(CK)(8/8)、波型昼白(vimentin)(8/8)、上皮膜抗原(EMA)(6/8)、CD99(5/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4/5)、CA125(4/5),而其他标记均为阴性。结论:ES可分为远端型和近端型,但两者的免疫表型相似,均表达CK、Vimentin和EMA,有助于与其他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的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通过分析3例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E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SEF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及原位荧光杂交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2~44岁。2例肿瘤位于左大腿,1例复发患者肿瘤位于上臂肘窝皮下。肿瘤境界清楚,结节状,切面灰白,质地较硬,1例伴有坏死。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单个、单行或巢状排列,夹杂分布于大量嗜伊红、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中。瘤细胞形态相对均匀,细胞质稀少,透明或嗜酸,细胞核大小一致,椭圆形、圆形和多角形,染色质呈泡状或细点状,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活性低,局灶凝固性坏死。免疫表型:3例肿瘤均弥漫性表达vimentin,其他标记物阴性。原位荧光杂交EWSR1基因重排阳性。3例患者术后随访,无复发和转移。结论:SEF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特殊类型的硬化性纤维肉瘤,尽管是低度恶性,但具有侵袭性和恶性进展的潜能。提高临床医生和病理工作者对SEF的认识至关重要,需与一些上皮样形态和硬化性间质的良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上皮样肉瘤是1970年以后才被认识的一种软组织肉瘤,本瘤多见于青壮年,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生。男性较女性多见。好发部位为手腕和前臂。头颈和躯干少见,也有发生于阴茎、外阴和脊柱的报道。原发于附睾的上皮样肉瘤罕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报道外阴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诊断治疗过程,为临床提供罕见病例诊断治疗依据。[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发病过程、治疗过程及病理学等检查,并对外阴ES的治疗方式、预后效果进行总结,真实地记录外阴ES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患者术中病理检查诊断为外阴ES,并给予扩大清除术,现患者无复发。[结论]外阴ES临床罕见,确诊时需要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局部扩大清除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59岁。因"右前臂包块破溃不愈30余年"于2009年9月10日入院。患者30余年前发现右前臂有花生米大小包块,无疼痛、红肿,自己用中草药外敷后破溃,创面不愈合,逐渐扩大,伴流脓,无发热。自行换药治疗,创面明显增大。入院查体:右前臂创面长约15 cm,环前臂一周破溃,肉芽组织呈菜花样生长,触及易出血;桡骨、尺骨外露,伴恶臭;右手肿胀,手指加粗,感觉消失,活动障碍;右宿关节活动正常,肘关节僵硬,背侧皮肤变硬;腋窝未触及淋巴结肿大。右尺、桡骨X线正侧位片:右尺桡骨质破坏,右肘关节间隙变窄;右肱骨未见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女3例,男1例.发病年龄33~58 岁.位于会阴部2例,胸壁1例,背部1例.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的坚实性孤立性结节状肿块.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含有均质的嗜酸性胞质,胞核位于一侧,核仁明显,常见横纹肌样细胞,少见肉芽肿样改变.瘤细胞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CD34、上皮膜抗原(EMA)阳性例数分别为4/4、4/4、2/4、1/4,均不表达MyoD1、S-100蛋白、SMA、HMB-45、desmin.2例死于发病后8个月以内,1例发病4个月后出现肝转移灶,12个月死亡,另1例随访14个月仍生存.结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瘤细胞有弥漫性深染嗜酸性癌样胞质,核大,空泡状,核仁明显,常见横纹肌样细胞;瘤细胞共同表达Vim和CK,半数病例瘤细胞表达CD34,部分病例瘤细胞表达EMA;诊断需与一些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其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介绍患者男 ,17岁。 2 0 0 0年 11月突然发生排尿困难 ,于 2 0 0 1年 1月 5日来我院会诊。B超、CT检查发现前列腺有一肿物约10cm× 8cm大小。硬膜外麻醉行前列腺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 :镜下可见肿瘤组织主要由成束状排列的圆形或多角形瘤细胞构成 ,细胞界限不清 ,核膜增厚 ,染色质呈丝网状 ,核仁明显 ,核周有透明晕 ,透明晕增大使整个细胞呈透明状 ,核分裂象常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部分区域瘤细胞为小圆细胞构成 ,胞浆少 ,核小圆形 ,染色质致密、深染。免疫组化 :横纹肌肌动蛋白“ -” ,平滑肌肌动蛋白“ ” ,CK“ -”…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