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在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形成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均恢复到发病前水平,眼压均得到控制,31例获得功能性滤过泡(96.87%),仅3只眼出现浅前房,前房出血和脉络膜脱离各1只眼。结论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8例(10眼)难治性青光眼均采用瑞济冷冻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于巩膜瓣和结膜瓣下放置0.3mg/mLMMC2min.术后1周、1月及1年,检查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结果术后1周无浅前房出现,术后早期持续性低眼压1例,术后1年除1眼眼压23.78mmHg需用药物控制外,其余9眼眼压在7~18mmHg之间,均保持功能性滤过泡及良好的前房深度。结论羊膜移植及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疤痕的形成,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与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丝裂霉素C与巩膜瓣可调缝线在4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开角型青光眼,10例难治性青光眼(共89只眼)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3个月~1年随访。结果术后出院眼压平均在11.90mmHg,1个月复诊眼压平均13.75mmHg,3个月复诊眼压14.60mmHg,6个月~1年后眼压平均在18~20mmHg。结论丝裂霉素C与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史贻玉  陈海波 《海南医学》2005,16(6):100-101
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6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93.3%患者术后视力维持不变或提高。术前眼压33.3±15.8mmHg。术后第5天平均眼压9.2±3.0mmHg,均没有出现术后浅前房,前房血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再行滤过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并相应虹膜周边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对69例(69眼)确诊为难治性青光眼且均做过1次或多次滤过性手术,进行再滤过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1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前房均形成良好。术后1年的随访,Ⅰ型滤过泡42眼,Ⅱ型25眼,Ⅲ型2眼。术后第1周眼压较低,平均8.31±1.62mmHg。术后2周、1个月、6个月、1年的平均眼压值分别为9.12±5.24、11.43±8.57、16.43±5.38、17.32±6.02mmHg。视力增进38眼,无变化31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青光眼再行滤过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沛  郭毓寅  张洪沛 《中外医疗》2012,31(36):89+91-89,9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联合羊膜前房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难治性青光眼37例37只眼做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及前房植入羊膜。将方形羊膜植片做成形,其中一端植入前房,另3端分别在巩膜瓣下伸入结膜瓣下1mm。结果 26眼均形成有效滤过泡,术后平均眼压(18±3.6)mmHg。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羊膜前房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有效。  相似文献   

7.
史静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142-14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5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眼,术后对其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27眼眼压由术前32~46mmHg降至术后6~21mmHg,两眼手术失败,眼压未控制;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22眼,有功能性滤过泡25眼;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2眼)和浅前房(1眼)。结论 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形成.有利于青光眼滤过通道的建立,且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房维持器(ACM)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在前房维持器下施行三联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眼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前房维持器下进行三联手术治疗,术中前房深度维持良好,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观察1个月,患者术后平均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眼压由首诊时(44.6±15.7)mmHg降至术后1月(12.5±3.6)mmHg(P〈0.001),功能性滤过泡者45眼(100%)。结论在前房维持器下行三联手术可有效维持术中前房深度,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应用及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180眼)青光眼随机分成三组;治疗1组56例(60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2组56例(5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应用,治疗3组56例(62眼)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2组术后高眼压率低于治疗1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高于治疗1组;治疗3组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结论: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并在术后合理控制巩膜瓣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可以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早期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术后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4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组23眼,给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联合应用5-Fu结膜下注射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26眼,只给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不联合应用5-Fu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到两年,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以及低眼压浅前房和角膜损害等指标,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5眼(21.7%),视力未提高16眼(69.6%),视力下降2眼(8.7%),术前平均眼压(42.57±4.51)mmHg,术后平均眼压(11.46±3.45)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5眼(21.7%),角膜上皮损4眼(17.4%),前房出血1眼(4.3%),结膜下出血4眼(17.4%);功能滤过泡20眼(87.0%),非功能滤过泡3眼(13.0%);对照组视力提高4眼(15.4%),未提高19眼(73.1%),视力下降3眼(11.5%),术前平均眼压(43.23±5.12)mmHg,术后平均眼压(13.35±4.63)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4眼(15.4%),角膜上皮损害1眼(3.8%),前房出血0眼,结膜下出血1眼(3.8%),功能滤过泡17眼(65.4%),非功能滤过泡眼9眼(34.6%)。结论:MMC和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术辅助用药都可以减少、预防术后滤过泡的粘连包裹引起的青光眼复发,二者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联合应用5-Fu能加重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同时对角膜的损害也相应加大,如果合并全身服用血管扩张剂可致结膜下或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正确、合理地使用MMC和5-Fu,注意用药的时机、药量和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先天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好,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可调节缝线方法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7例103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54眼)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的基础上,加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B组患者(49眼)单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以及患者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14.7±0.8)mm Hg,B组患者为(12.9±0.9)mm Hg,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过泡45人(83.33%),B组患者39人(79.59%),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无浅前房发生,B组患者8人(20.41%)发生浅前房,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6±2.1)d,B组患者(12.1±3.7)d,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以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对患者术后眼压、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对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调整缝线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5.42±3.69)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4.08±3.19)mmHg,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仅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结膜瓣下西罗莫司载药羊膜植入在兔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32只(64眼),全麻下前房注入2%甲基纤维素制成高眼压模型。实验眼分成4组,每组16眼,在施行小梁切除时,分别行羊膜植入(A组),西罗莫司载药羊膜植入(B组),丝裂霉素C(C组),未使用任何药物(D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结果①术后90d眼压:A组(18.23±3.90)mmHg(1mmHg=0.133kPa),B组(13.18±2.24)mmHg,C组(14.98±3.33)mmHg,3组眼压值均显著低于D组的(25.01±1.23)mmHg(t分别为4.132;6.487;5.986,P〈0.05);但A组眼压值较C组(阳性对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5);②术后90d具有功能性滤过泡者:A组12眼(12/16,75%);B组15眼(15/16,93.75%);C组14眼(14/16,87.5%),前3组与D组8眼(8/16,50%)相比,功能性滤过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907;6.596;5.162,P〈0.05);③并发症:除C组2眼发生脉络膜脱离外,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此并发症。结论西罗莫司载药羊膜植入能提高兔眼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且无明显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1例(31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患者,其中17例(17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治疗,14例(14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等状况。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发现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在眼内压降低值[(20.59±7.94)mmHgV8(24.85±14.39)mmHg,P=0.614)]、治愈率(88.24%VS71.43%,尸卸.370)、功能性小泡形成率[76.47%(13/17)vs78.57%(11/14),P=0.094]和并发症发生率【(47.06%(8/17)VS.50.00%(7/14),P=0.38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大多数患者不能用降低眼内压的药物。在小梁切除术组需要额外的手术干预,包括对眼前房的改善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法。结论即使在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和并发症患者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的手术干预,但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白内障并发性患者时,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显示出类似的眼内压降低值、成功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萌姗  陈勇明 《海南医学》2009,20(10):32-33,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C)的疗效。方法对30例30只眼NVG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10例,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术13例,小梁切除+睫状体冷凝+次全视网膜冷凝术7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及视力变化情况。随访10-28个月。结果患者出院时的平均眼压:A组为(28.08±5.11)mmHg,B组为(20.60±6.28)mmHg,C组为(19.43±7.07)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4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40%,B组10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76.9%,C组4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57.1%。结论对于不同病情的NVG患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传统睫状体冷凝术在缓解疼痛及降低眼压方面作用明显,但疗效欠稳定,术后并发症多。小梁切除+睫状体冷凝+次全视网膜冷凝术手术要求较高,容易引起新生血管出血。对于晚期病例合并屈光间质浑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选择次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凝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各类型难治性青光眼38例(44眼)分为3组,A组为治疗组(16眼),巩膜瓣下行羊膜移植术(AMT)联合应用MMC;B组为MMC组(14眼),巩膜瓣下联合应用MMC;C组为对照组(14眼),常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3组病例均留置可调整缝线。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治疗组、MMC组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少,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组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是治疗难治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羊膜植入不仅有抗新生血管和抗瘢痕形成的作用,而且早期还有机械引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115例122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7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1),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