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组活化Ⅶ因子在肝移植术后急性颅内出血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病人超早期应用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的疗效,及其术中应用对开颅术后颅内再出血的预防.方法回顾我院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的肝移植病例,颅内出血超早期给予rFⅦa50~60μg/kg,并在开颅术中给予rFⅦa50~60μg/kg.结果503例肝移植中10例颅内出血,其中3例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手术治疗,2例治愈,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超早期应用rFⅦa结合保守治疗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3例开颅术中应用rFⅦa,均未出现术后再出血,治愈.结论rFⅦa可作为肝移植术后急性颅内出血早期止血治疗的选择之一.建议采用超早期和开颅术中应用rFⅦa结合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选择性胫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成人踝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成人97只足踝部痉挛状态病人的病历资料,均采用选择性胫神经分支部分(1/3—2/3)切断术。结果 100%病人术后立即感踝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2周内步态功能改善率为100%。平均随访37个月,痉挛状态缓解率92.8%,步态改善率89.7%,生活质量提高率89.0%。术后发生小腿、足部感觉障碍12例,肌无力10例,随访期间均好转。结论 选择性胫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成人踝部痉挛状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662例局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颅内血肿3例(0.45%),脑脊液切口漏2例(0.3%),术侧小脑水肿致非交通性脑积水1例(0.2%);及颅内低压症283例(42.7%),上下唇及口角庖疹268例(40.5%),发热82例(12.4%)。结论 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科自2000年10月-2012年12月颅神经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患者2105例中术后颅内出血者共10例。根据疾病特点、病例特征、术中术后病情变化等探讨颅内出血的发生原因及机制,研究其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颅内出血总体发生率0.48%,10例术后颅内出血患者死亡2例,完全康复8例。死亡原因均为术区再出血,其中1例术后经反复手术、抢救后半年内植物状态,最终仍死亡。其中术区出血5例,硬膜外血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结论颅神经疾病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低,后果严重,部分患者常表现为术后迟发出血,为临床所忽视,术前患者的选择、术中精细操作、术后规范管理及病情监测可避免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大骨瓣减压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2002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23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其中外伤性4例,缺血性脑卒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性3例,均在脑梗死发病后48h内进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术后所有病人均随访6个月~2年,死亡5例(21.7%)。其中60岁以下者,死亡2例(12.5%,2/16);60岁以上者3例(42.9%,3/7)。脑疝出现前手术20例,死亡3例(15.0%);脑疝发生后手术3例,死亡2例(66.7%)。植物生存1例、重残8例,轻残生活需照顾者6例,良好3例。结论早期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脑疝发生前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年龄轻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非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16例非痉挛型脑瘫病人分成三组:A组为肌张力障碍型,11例;B组为肌张力障碍合并震颤型,3例;C组为共济失调合并震颤型,2例。采用通用DT评分量表(GPS)评估病肢功能。分别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评估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组肌张力障碍改善率为0—58.3%,平均17.1%;B组肌张力障碍改善率6.7%~25.0%,震颤改善率66.7%~75.0%;C组共济失调无明显变化,震颤改善率12.5%~25.0%。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肌张力障碍型及震颤型脑瘫的可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6例颅内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56 例中,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50例,术后凝血功能正常106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低体温、术后低钙血症和输注红细胞过多是颅内肿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凝血功能障碍组术后颅内血肿发生率(64.0%,32/50)较凝血功能正常组(17.9%,19/106)明显增高(P<0.05)。术后6个月,凝血功能障碍组GOS评分5分25例,4分17例,3分4例,2分4例;凝血功能正常组GOS评分5分81例,4分20例,3分3例,2分1例,1分1例;凝血功能正常组GOS评分明显优于凝血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 颅内肿瘤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影响预后,避免术中输注过多红细胞、术后及时复查血钙浓度、体温并及时处理,有助于预防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颅内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保守治疗5例,血肿钻孔引流术1例,脑室外引术2例。对其颅脑CT、手术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临床诊治经过进行研究。结果 5例保守治疗的病人中,3例血肿逐渐增大,分别于介入术后2.5 h、6 h、67 h死亡,另2例好转。3例微创治疗的病人,术后颅内血肿一度减少,但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脑疝死亡1例。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易发生颅内出血,且出血容易进展,病死率高。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抗凝治疗(AC)与颅内出血(PH)和血栓栓塞(TE)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71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主要终点为颅内出血和血栓栓塞(包括肠系膜栓塞、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梗塞、心肌梗塞);次要终点为术后30 d死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11例(4.05%)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中位时间为术后11.17(IQR:3.71~16.79)d;其中7例为肺栓塞,4例为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5.90%)术后发生颅内出血,中位时间为术后18.50(IQR:4~64)h,其中13例发生在术后24 h内,3例在服用抗凝剂后CT扫描发现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延迟脑膜瘤术发生血栓栓塞、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1例血栓栓塞中,8例(72.73%)mRS评分3~6分,16例颅内出血中,7例(43.75%)mRS评分3~6分。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肺栓塞,1例颅内出血并脓毒性休克病人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颅内出血死于不明原因的脑梗死。结论 脑膜瘤术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术后残存患者伽玛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7年7月接受伽玛刀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2例垂体腺瘤术后残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6~26个月,平均14.4个月。结果肿瘤控制率达94.2%(49/52),激素水平下降率73.9%(17/23),出现垂体功能低下7例,其中甲状腺功能低下3例,性功能低下2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生长激素缺乏1例,发生率分别为5.8%、3.8%、1.9%、1.9%。1例患者出现视野缺损加重,发生率为1.9%。无死亡病例。结论伽玛刀治疗术后残存的垂体腺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MVD)术后颅内出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 对12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MVD术后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组患者中,小脑半球实质内血肿者3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室出血2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例,幕上硬膜下血肿1例.1例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4月-2020年4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卒中单元进行静脉溶栓的伴有活动性恶性肿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溶栓后7 d神经功能好转率(NIHSS评分下降≥2分)、90 d良好预后率(mRS评分≤...  相似文献   

13.
We analyzed 55 autopsy cases in 1,357 patients undergo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nd found that 13 (23.6%) patients had intracranial bleeding, and five (9%) had infarcts. Eight patients had bleeding localized to one intracranial compartmen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ree patient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ree patients); and subdural hematoma (two patients). Five patients had 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sites of bleeding: three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one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ubdural hematoma, and one with subdural hematoma-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oexistent CNS infections (fungal or bacterial) were 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ic infarcts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four patients. Cerebral embolism and hemorrhagic infarction from bacterial endocarditis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Five patients died of intracranial bleeding. Severe coagulopathy was the major cause of intracranial bleeding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bleeding in 12 patients. Significant systemic or metabolic complications were present in all patients and masked the focal signs of the intracranial process in more than one half.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传统骨瓣开颅与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高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及家属意见进行手术分组,40例行小骨窗微创开颅(骨窗组),32例行传统骨瓣开颅减压组(骨瓣组)。对比2组患者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6、24、72 h和1周的颅内压值,并于3个月后随访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结果骨窗组相对于骨瓣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2组术后6、24 h颅内压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窗组72 h、1周颅内压力值高于骨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脱水或释放部分脑脊液后,颅内压值均可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术后3个月按照ADL评分:骨窗组Ⅰ~Ⅲ级良好率85.0%,骨瓣组Ⅰ~Ⅲ级良好率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骨瓣开颅术相比,小骨窗微创术医源性创伤小,近期预后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云浮市人民医院因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23例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致密栓塞19例(82.61%),4例(17.39%)瘤颈残余。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通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35%)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狭窄闭塞,置入支架后载瘤动脉恢复通畅。术后6~30个月DSA随访均无再出血。1例(4.35%)瘤颈残余患者1年后出现瘤颈部动脉瘤复发,给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3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分共21例,2分有2例。结论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置管引流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及颅内压监测,在颅内压监测下操作治疗,逐步血肿引流,调整脱水药物,进行控制性治疗。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再出血6例并开颅手术,其余患者均钻孔术后平稳。1月后按GO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好转39例(84.78%),植物生存1例(2.18%),死亡(包括自动出院,放弃治疗者)6例(13.04%)。结论颅内压监护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术后的处理有了客观的指导指标,能降低术中术后风险,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肝移植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收集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器官移植中心2001-10/2008-10的72例肝移植患者移植后并发早期深部真菌感染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16例肝移植患者发生早期深部真菌感染23例次,死亡4例,感染发生率22.2%(16/72),死亡率25.0%(4/16)。肺部感染15例次,肠道感染6例次,胆道感染1例次,颅内感染1例次。白色念珠菌感染占65.22%,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占17.39%,曲霉菌感染占13.04%,隐球菌感染占4.35%。发病时间为移植后5~26 d。可见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是影响肝移植患者后生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提高深部真菌感染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Mechanism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nalysis of 17 patients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yielded several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leeding. Nine of 15 (60%)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occurred within 48 hours of admission and 3 more (20%)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7 patients with Staphylococcus aureus endocarditis,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ccurred within 48 hours of admission and resulted from septic arteritis in all 3 examined pathologically. Secondary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was asymptomatic in 2 nonanticoagulated patients but wa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worsening in 2 anticoagulated patients. Anticoagulation potentially contributed to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4 of the 17 patients (24%). Proven mycotic aneurysms were present in only 2 patients (12%), 1 of whom presented with massive, fatal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Mycotic aneurysms amenable to surgery are uncommon and underlie only a fraction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婴幼儿肝移植作为肝移植领域的难点,技术难度很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手术期管理困难,目前在国内开展时间短,病例数量少,临床经验相对缺乏。 目的:探讨婴幼儿肝移植术后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6-09/2010-01完成的14例婴幼儿肝移植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2岁8个月,其中活体肝移植8例,劈离式肝移植6例。记录分析术前情况,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处理,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14例婴幼儿肝移植术后早期有13例存活,1例患儿术后第5天因原葛西式手术吻合口溃疡穿孔致重度感染死亡;其他术后近期并发症依次包括:病毒感染6例次、腹腔感染3例次、胆道逆行性感染3例次、胆漏3例次、乳糜漏2例次、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次、急性排斥反应1例次、药物性精神症状2例次。结果表明婴幼儿肝移植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感染及手术并发症为主,对其合理防治尤为重要。 关键词:婴幼儿;肝移植;近期并发症;感染;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