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识别某铝合金发动机铸造车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并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对其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车间存在噪声、粉尘、化学毒物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各岗位噪声强度为72.2~101.5 dB(A),超标率为78.6%;造型机岗位矽尘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短时间接触水平达到平均接触容许浓度(TWA)的5.8倍;铝合金粉尘和化学毒物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高温检测结果符合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车间针对化学毒物、铝合金粉尘和高温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但针对噪声和矽尘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某螺杆钻具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并评价防护措施。方法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用调查表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频电场是螺杆钻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8种化学毒物检测中,喷漆岗位甲苯接触浓度超过接触限值;接触噪声作业的14个工种中6个工种检测结果超标,噪声检测合格率为57.1%;接触高温的岗位检测结果均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但需要加强对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某汽车弹簧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制订防护对策。方法运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汽车弹簧生产过程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化学毒物、高温和紫外辐射等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显示,噪声合格率为30.8%,高温作业岗位的WBGT指数100%超过限值,紫外探伤岗位紫外辐射强度100%超标,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汽车弹簧制造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应以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某金属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现状评价。
方法 采用工程分析、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性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结果 该金属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危害较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噪声、高温、苯、正己烷、1, 2-二氯乙烷等。检测结果显示27.7%的化学毒物检测点、45.4%的粉尘检测点、86.9%的噪声监测点, 以及100%的高温检测点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职业健康检查检出3名职业禁忌人员。
结论 该企业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危害, 其检测结果未达到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需要有针对性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检查表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综合评价某车床铸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高温、振动是车床铸造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13个接尘工种中3个工种作业环境中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粉尘CTWA0.3~11.8 mg/m3;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一氧化碳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17个接触噪声的工种中有4个工种工人接触8 h等效声级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接触高温工种作业工人WBGT指数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接触手传振动的4 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_(hw(4))]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粉尘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某低辐射镀膜玻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采用检查表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粉尘、噪声、高温、热辐射、化学毒物是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30个接尘工种中4个工种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作业人员接触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锡、碳酸钠浓度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镀膜操作工接触异丙醇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对33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噪声等效声级测定,其中4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高温作业人员WBGT指数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粉尘、毒物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某高压开关柜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法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化学毒物、粉尘和噪声。化学毒物检测全部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粉尘检测中硫化喷涂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而短时接触浓度高于职业接触限值;噪声监测显示4个点超过卫生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某数控车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采用检查表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是数控车床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8个接尘工种中2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对作业场所苯、甲苯、二甲苯浓度进行检测,5个工种中2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苯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作业工人接触一氧化碳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对10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噪声等效声级测定,作业工人接触的8h等效声级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粉尘及毒物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和分析某羧甲基纤维素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对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并结合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该企业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接触浓度超标率分别为33.3%和66.7%;原料破碎岗位噪声等效声级超过85 dB(A),最高达到89.1 dB(A);干燥岗位WBGT指数为33.6℃,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毒物浓度合格率100%。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生产企业。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为该企业关键职业病危害控制因素,应加强关键环节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和应急救援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识别某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评价其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对某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项目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确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并评价其防护措施。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化学毒物、噪声、粉尘、高温、手传振动、紫外辐射和工频电磁场。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超标率分别为:锰及其无机化合物(7.70%)、电焊烟尘(33.33%)、噪声(68.75%)和其他粉尘(14.29%)。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为切割车间的焊接、切割和打磨区,涂装车间的喷漆间、调漆间、喷砂间及空压机房。企业应加强易超标岗位局部抽排风设施的设置及维护,降低毒物/粉尘浓度,加强高噪声作业场所人员的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某压力容器制造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该厂产生噪声、粉尘、化学毒物、电离辐射、高温和工频电磁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各岗位噪声强度76.2~106.0dB(A),超标率为83%;电焊烟尘浓度0.2~19.8mg/m^3,超标率为33%;锰及其化合物、三氧化铬、高温等也存在超标情况,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复杂,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计算机通讯电子设备新建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识别。结果该厂房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激光、工频电磁场。现场检测粉尘浓度0.9~15.2 mg/m3,噪声强度63.2~91.6dB(A),粉尘和噪声均有少数岗位超标,针对超标点超标原因整改后复检结果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其余化学毒物、高温、工频电磁场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少数接触噪声人员听力异常。结论根据职业病危害的分布及治理的重点与难点筛选关键控制点,该企业须重视和做好关键控制点的管理与防治措施,使职业病发生的风险概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造纸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该厂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生物致病菌、电离辐射和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各岗位噪声强度59.1~96.3 dB(A),超标率为35.3%;高温WBGT为29.8~34.3℃,超标率为44.4%;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应对关键控制点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某烟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关键控制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识别、分析某烟厂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经验法、类比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高温、化学毒物等,类比工程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为:噪声强度为74.9~92.4dB(A),超标率47.5%;烟草尘浓度为0.2~1.7mg/m^3,超标率为0%;作业场所生产性热源的综合温度(WBGT指数)为30.8~36.5℃,均为高温作业点。CO2和乙醇浓度分别为953—2128mg/m^3和5.4~21.5mg/m^3,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某烟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危害因素是噪声和粉尘,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化工厂聚氨酯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识别。结果该厂房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各岗位噪声强度为72.6~81.2 dB(A),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多,但仍应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识别某大型钢铁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中要求,采用类比法和综合分析法,对类比对象进行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收集职业病防治机构日常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钢铁厂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和多种化学毒物,其中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高温和CO。部分炼钢、炼铁工人接触的粉尘、噪声和高温超标。粉尘最大超限倍数为6,高炉和转炉前平台噪声强度最高,分别为92.5和94.4dB(A)。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高炉、转炉、精炼炉是重点防护的关键部位,应从职业病危害产生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某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热辐射。检测结果表明,30个接尘工种中4个工种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CTWA范围为0.4~5.9 mg/m3,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作业人员接触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锡、碳酸钠浓度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镀膜操作工接触异丙醇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对33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噪声等效声级测定,其中4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63.9~88.7 dB(A)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高温作业人员WBGT指数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卫生管理、工程防护设施、严格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综合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识别某化工品仓储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其危害程度,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通过经验法、类比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噪声和高温等,类比工程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分别为:噪声强度为42.5~88.2dB(A),8h等效连续A声级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作业场所生产性热源的综合温度(WBGT指数)除了控制室均为高温作业点,化学毒物甲醇、二甲苯、总烃部分作业点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主要分布在装车台装车位、装车鹤管处和罐顶取样岗位。结论某化工品仓储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危害因素是化学毒物,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防护对策和建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类比法、经验法和检查表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内容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粉尘及物理因素,其中氨在热电厂锅炉加药槽(CTWA0.38—29.94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3#锅炉巡检岗位的矽尘浓度(CTWA为0.8~6.9mg/m3)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煤场碎煤机巡检岗位的煤尘浓度的超限倍数为2.8,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噪声定点检测60个检测点,有42个检测点噪声强度超过85dB(A),备料车间班长、备料车间控制室操作员、碱回收车间白泥堆场铲车司机、抄浆车间班长等4个工种个体噪声检测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经综合评价分析,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按照评价报告书的建议,认真落实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情况下,可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