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iTrace波前像差仪在单眼闭合式和双眼开放式两种状态下,客观验光表达近视患者屈光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对前瞻性研究近视患者39例77只眼,球镜-0.75-9.50D,柱镜0.00-2.50D.以主觉验光(综合验光仪标准流程)作为标准,主觉验光和iTrace波前像差仪单眼闭合式(iTrace单眼)和双眼开放式(iTraee双眼),客观验光之间的差值作为衡量iTrace波前像差仪客观验光准确性的指标.用矢量分析法分析验光结果.分别计算主觉验光、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之间的矢量差值和绝对屈光度差值(m值),再把矢量差值的平均值转换成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的形式.结果 iTrace单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02D、-0.25D和74.81度,m值的平均值为(0.53±0.31)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81.82%;iTrace双眼验光和主觉验光比较,球镜、柱镜和轴向差值分别为:-0.27D、-0.20D、67.46度,m值的平均值为(0.56±0.29)D,其中m值小于0.75D的占75.32%;iTrace单眼验光和iTrace双眼验光与主觉验光比较,m值小于0.75D所占的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race波前像差仪能客观表达人眼的屈光状态,其结果能为主觉验光提供参考,但欲以iTrace单眼验光或iTrace双眼验光替代主觉验光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年龄18~28岁青年人群眼球高阶像差的分布特点以及近视性屈光不正与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 对42只正视眼和112只单纯性近视眼使用 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COAS波前像差仪进行波前像差检查,分别提取不同瞳孔直径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对比分析不同屈光状态组之间的高阶像差的差异性.结果 正视组和近视各组间在3~6mm 瞳孔直径下球差、慧差、三叶草、总高阶像差以及3rd至6th高阶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mm和6mm瞳孔直径下,正视组和近视各组球差、三叶草、总高阶像差以及3rd、4th、6th高阶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瞳孔直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显著,高阶像差随瞳孔变化的趋势表现出不一致性,随着瞳孔直径增大相应增加,总体以3rd和4th像差变化显著.各屈光度组的全眼高阶像差变异度较大,球差、三叶草分布离散程度分别于5mm和6mm瞳孔直径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P=0.0454;F=3.93,P=0.0102).结论 正常人眼的高阶像差个体差异较大,近视的屈光度对高阶像差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瞳孔直径下,调节对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眼(AIOL)单色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使用依据光路追迹原理设计的iTrace波前像差仪,测量Tetraflex AIOL 25只眼自然生理状态,4.0﹑3.0﹑2.0mm瞳孔直径下,视远和视近不同调节状态下的高阶像差RMS值.获得数据处理采用SNK-q检验等方法,并利用iTrace三维伪彩图对AIOL眼总高阶像差、眼内和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视远调节状态下AIOL眼的总波前像差、总高阶像差、总彗差、总球差及总三叶草像差的RMS值均随瞳孔直径减小而减小.在4.0﹑3.0﹑2.0mm瞳孔直径下,总三叶草像差为视远调节状态时的主导高阶像差(P<0.05);总彗差和总球差在视远调节状态时总高于视近,而总三叶草像差在调节过程中增大,提示AIOL眼高阶像差成分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使其能"中和"由调节引起的与球差相关的像差值.AIOL眼内高阶像差在4.0﹑3.0mm瞳孔直径时,4阶球差随调节发生了由大到小、正值到负值的变化规律,但在2.0mm 瞳孔直径下,4阶球差的变化与之相反.结论 不同瞳孔直径下,Tetraflex AIOL高阶像差发生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Tetraflex AIOL在调节过程中的运动规律.AIOL眼内高阶像差各成分在调节过程中有减小的趋势,像差间可能存在相互补偿作用,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近视散光患者高阶像差的分布特点及角膜形态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wavescan wavefront system波前像差仪对LASIK术前281例(434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客观测量,用TMS-4角膜地形图仪获得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以及角膜表面形态.对屈光度、SRI和SAI与高阶像差作相关分析,将患者分别按角膜形态分为5组,对各组间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作秩和检验.结果 6.0 mm瞳孔直径下的总高阶像差(root mean square of higher order aberrations,RMSh)的均方根值为(0.286±0.098)μm,从3阶至6阶大致呈递减趋势,其中以3阶彗差、三叶草和4阶球差的均数最大.屈光力和SRI与RMSh没有显著的相关性,SAI与RMSh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161,P值为0.001.SAI值对高阶像差的影响较SRI值大,尤其是SRI值较低的患者,RMSh值随SAI的增高而增大,主要表现为3阶彗差和4阶球差的增大.角膜形态为不规则形和不对称领结形时高阶像差最大,主要表现为三叶草和3阶彗差的增大.结论 6.0 mm瞳孔直径时,最主要的高阶像差是3阶彗差、三叶草和4阶球差.角膜形态为不规则形和不对称领结形时高阶像差最大.SAI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比SRI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波前像差仪评估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验光配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60例(120眼).使用美国AMO公司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采集每位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数据.依据屈光度高低,将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分为等效球镜为(-4.81±1.79)D的高屈光度组和等效球镜为(-2.44±1.78)D的低屈光度组.比较2组视模糊效果、总高阶像差、高阶像差百分比、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高屈光度组与低屈光度组的视模糊效果分别为(4.89±1.59)D、(2.78±1.72)D;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38±0.15)μm、(0.38±0.15)μ,m;高阶像差百分比分别为(5.13±2.34)%、(13.39±12.30)%;彗差分别为(0.21±0.14)μm、(0.19±0.11)μm;三叶草像差分别为(0.16±0.10)μm、(0.17±0.12)μm;球差分别为(0.11±0.16)μm、(0.13±0.19)μm.其中,2组间在视模糊效果、高阶像差百分比2项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其余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高阶像差相似,但高阶像差百分比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近视性屈光参差发展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近视散光患者眼高阶像差的分布,瞳孔直径、近视、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使用依据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Zywavre波前像差仪,对203眼准分子激光手术前的近视散光情况进行检查,提取当瞳孔直径为5.0mm、6.0mm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根据近视和散光的度数高低分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 随着瞳孔的增大,高阶像差相应增加。6.0mm瞳孔下,同一眼内3~5阶像差的RMS值呈递减趋势;同阶像差内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3倍。在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中,各高阶像差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在高度近视患者中,高阶像差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彗差和球差均与屈光度有明显的相关性。高阶像差随着散光度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彗差和散光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球差和散光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高阶像差在个体中存在较大差异,瞳孔直径、近视和散光程度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学龄期近视患者的随访研究,初步探索波前像差与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测量屈光状态,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像差,对北京市150例(300眼)单纯性近视少年儿童进行测量,并随访重复测量。观察学龄期近视患者屈光度的变化,探讨近视发展与波前像差之间的关系。结果 150例近视患者中,随访132例(120例纳入研究),近视屈光度增加(0.74±0.55)D,发现近视发展与年龄、近视时间、基础屈光度均有相关性(均为P<0.01),高阶像差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近视发展迅速组较发展缓慢组高阶像差3阶均方根值及C7(慧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12(球差)的变化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高阶像差3阶、慧差较高可能是影响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的因素之一,近视屈光度增加可能引起球差向负值方向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对近视眼波前像差,尤其是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应用Custom VueTM波前像差仪采集31例(62眼)行Epi-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6mo的波前像差,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pi-LASIK术前的波前像差的分布以低阶像差占优势,为(90.12±1.02)%,高阶像差占(9.88±2.03)%。术后1mo高阶像差显著增加,整体高阶像差及各级高阶像差与术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阶像差占(59.24±2.14)%,低阶像差占(40.76±3.06)%,高阶像差整体平均增加2.52倍,以二次彗差增加最多,达3.03倍,以二次球差增加其次,达2.84倍。术后6mo高阶像差占(51.74±3.08)%,低阶像差占(48.26±4.21)%。与术前相比,整体高阶像差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二次彗差和二次球差比术前仍有显著增加(P<0.01),但优势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后1mo相比,高阶像差均有所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近视度数与术后各时期的整体高阶像差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Epi-LASIK术后高阶像差比术前明显增大,以二次彗差和二次球差为最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小,但不能恢复术前水平。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后高阶像差越大。  相似文献   

10.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矫正眼球像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矫正人眼像差后的效果,以确定人眼是否获得超过一般的视敏度。方法: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对15只眼矫正近视和散光,同时矫正眼球的像差。结果:手术后1个月,4只眼(占27%)获得了20/10以上的超常视力。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从0.6增加到2.3,与视觉敏感度的提高呈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像差的矫正虽然还不能最令人满意,但这些结果表明,眼球的像差使人眼视敏度受限制,而通过手术矫正可获得超过一般的视敏度。  相似文献   

11.
近视及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近视及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分布特点,探讨高阶像差的相关因素,为个体化切削术前病例合理筛选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Allegretto Wavelight Ana-lyzer像差仪对来我中心欲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situ in keratomileusis,LASIK)的142例(273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波阵面像差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①4mm瞳孔直径下垂直像差C7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ivevision acuity,BSCVA)呈负相关(r=-0.147,P=0.05)。水平彗差C8在不同瞳孔直径下与BSCVA无明显相关性。球差C12在6 mm瞳孔直径下与BSCVA呈负相关(r=-0.151,P=0.044)。②左右眼之间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性别之间高阶像差RMS 3-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7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1),C8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C12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P<0.01)。④RMS3、RMSh与柱镜呈明显正相关(P<0.05),RMS4与球镜无明显相关性(P>0.05)。RMS5在瞳孔大于6mm时与柱镜呈明显正相关(P<0.05),RMS6在瞳孔大于6mm时与球镜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①眼别与性别对近视及近视散光眼的高阶像差无明显影响。②C7主要受散光和年龄影响,C12主要受年龄影响。③对欲行个体化角膜切削的近视患者,术前除了要考虑总的高阶像差、角膜的不规则性,大瞳孔和再次手术修补等适应证外,还应考虑C7、C12和年龄等因素,综合制订切削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视散光患者眼球高阶像差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国人近视散光患者眼球高阶像差的分布、瞳孔直径、近视、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使用依据Tscherning原理设计的Allegretto Wave波前像差仪,对147只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的近视散光情况进行检查,分别提取当瞳孔直径为4.0、4.5、5.0、5.0、5.5、6.0、6.5及7.0mm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值,根据近视和散光的度数高低分组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同一只眼内从3阶到6阶像差的RMS值呈递减趋势;同阶像差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6.1至36.6倍;随着瞳孔的增大,高阶像差相应增加,尤其以3阶的彗差和4阶的球差增速快。当瞳孔小时近视度数只影响次级球差(第6级),随着瞳孔增大,近视度数既增加次级球差,也增加球差(第4级),当瞳孔直径≥5.0mm时,次级彗差(第五级)也增加,但在任何瞳孔直径下,近视度数对彗差无明显影响。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当瞳孔直径≥6.5mm时,散光度数即使第3级彗差增加,也使第5阶的次级彗差增加,但在任何瞳孔直径下,散光度数对球差无明显影响。结论高阶像差在个体中存在较大差异,瞳孔直径、近视和散光程度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矢量分析后的角膜散光与眼二阶波阵面像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JX  Lü F  He JC  Hu L  Shen YY  Chen SH  Xu CC  Qu J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82-787
目的了解国人近视眼患者中角膜散光与眼二阶波阵面像差的关系以及角膜散光在眼像差组成中的影响和作用。方法使用 Shack-Hartmann 原理设计的 WASCA 波阵面像差分析仪检测246例门诊患者484只近视散光眼的眼像差,6.0mm 瞳孔直径下,以第三、五项 Zernike 系数(C_3和C_5)进行分析;使用 Humphrey 角膜地形图对484只眼进行检测,获得角膜散光度数,分为顺规(包括0°与180°两类)、逆规、斜轴(包括45°与135°两类)5组角膜散光,各自矢量分解为 J_(45)(轴在45°或135°的 JCC 柱镜)与 J_0(轴在90°或180°的 JCC 柱镜)后分别与第二阶像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由矢量分析所得的各组角膜散光平均值分别为-1.34D×6.87°、-1.03D×23.15°、-0.48D×89.55°、-0.91D×156.87°、-1.02D×176.74°;各组角膜散光的 J_(45)和 J_0值分别与 C_3和 C_5呈线性相关,其中 J_(45)与 C_3的线性回归公式确定系数 R~2依次为0.138、0.119、0.090、0.526、0.501;J_0与 C_5的确定系数 R~2依次为0.711、0.736、0.864、0.866、0.785。结论角膜散光与眼二阶波阵面像差关系密切,两者的相关呈散光轴向依赖性。角膜散光与眼内散光的不同互补和叠加模式随散光轴向的变化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患病率在不断攀升.因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多数近视眼的发生年龄早且进展迅速,防控难度大.角膜塑形术作为目前控制儿童近视眼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不仅多年的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中低度近视眼有效,而且对于高度近视眼以及伴有高度散光的患者,目前也不断获得可喜的临床结果.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针对高度近视屈光不正患者采用角膜塑形术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安全有效的评价标准进行讨论,在供眼视光学同道参考的同时,希望提高国内对此应有的专业认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前房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AC-PIOL)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方法超高度轴性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行AC-PIOL的住院患者45例(70只眼),其中未联合AK者(非AK组)19例(25只眼),联合AK者(AK组)26例(45只眼)。检查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AK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明显低于非AK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K组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相比的提高量明显高于非AK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PIOL术可显著提高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预测性较好,是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的方法;联合AK术治疗合并存在的中高度散光,可有效地降低术后散光,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屈光中心行TPRK治疗的65例(127只眼)患者。术后1~3 d对患者行疼痛评分问卷调查。记录术前术后视力、术后残余屈光度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的变化。术后1年对患者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手术前后视力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第1天疼痛程度平均为(2.29±0.71)(1~3)。术后1年UCVA达到1.0为65只眼(98.5%),所有眼均达到0.8(100%)。术后1年UCVA优于术前BCVA(t=6.11,P﹤0.001),Haze值为(0.08±0.20)。术后1年平均等效球镜为(-0.25±0.57)D。结论 TPRK治疗近视合并散光疗效明确,为安全、有效、精确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散光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PRK与LASIK治疗单纯性近视术后产生散光的原因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屈光度-1.25D-8.00D的单纯性近视385眼分别行PRK(201眼)及LASIK(184眼)手术,随访1年。结果 PRK与LASIK术后散光度逐渐减小或消失。术后各时期平均散光度PRK组均大于LASIK组,1周,1,3月有显著性差异,6,12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RK术后产生散光主要与角膜的损伤修复反应有关,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及与全眼高阶像差的相关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216例(216眼),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仪与全眼波前像差分析仪(Schwind)在4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分别对角膜与全眼进行波前像差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角膜与全眼各主要高阶像差项的差异,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患者角膜主要高阶像差项与球镜度、柱镜度、年龄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散光顺规组与逆规组组间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情况。结果 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总球差、水平彗差(C3+1)、球差(C40)在角膜与全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 mm:t=-2.364、-7.587、-2.197、-6.320,P<0.05;6 mm:t=-4.794、-7.631、-7.945、-7.413,P<0.01)。4、6 mm的角膜C40(顺规组与逆规组)与球镜度呈明显正相关(顺规组:r=0.211、0.255,P<0.01;逆规组:r=0.697、0.562,P<0.01);逆规组各瞳孔直径角膜C3+1与柱镜度呈正相关(r=0.470、0.429,P<0.05)。6 mm的顺规组与逆规组间的垂直彗差(C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直径范围下角膜高阶像差各Zernike项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斜向三叶草、水平三叶草,与全眼像差排列顺序不甚相同。角膜与眼内像差可能存在补偿或迭加作用。顺规组与逆规组角膜高阶像差值略有不同,即使全眼散光表现为逆规,但角膜散光多为顺规,且与像差之间具有一定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