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四年的预后情况.方法 依患者入院后治疗方法将观察病例分为2组,试验组48例,均以标准方法行PCI治疗,置入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对照组53例,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未行PCI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4年的随访结果,比较2组患者的不同时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全因病死率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临床资料无差异,试验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为93.75%.造影结果提示单支病变6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22例,超过血管直径70%病变总数158处,A型病变12处,B1型病变36处、B2病变48处,C型病变62处.连续随访患者4年,2组失访率比较(8.33%与9.43%,x2 =0.04 P =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出院至12个月区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 =2.89,x2=3.83,P=0.05,RR95%CI=1.00,8.35),12 ~24个月区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 =3.18,x2=4.47,P=0.03,RR95% CI为1.09,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48个月的随访中2组区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22,P=0.14).对2组患者入院时年龄、吸烟、原发性高血压、血肌酐(Cr)、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血糖(BS)、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危险因素与心脏事件做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S、Cr、LDL-C、高血压病史、年龄>80岁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龄患者行PCI治疗降低了高龄患者住院期间及24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并不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患者长期生存率无影响.血BS、Cr、LDL-C升高、高血压病史、年龄>80岁是高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1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入院时血浆GDF-15水平,观察1a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1a,出现心血管终点事件者55例为观察组,未出现心血管终点事件者31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血浆GDF-15水平[(1 314.4±542.3)ng/L]高于对照组[(832.6±367.2)ng/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浆水平GDF-15(OR=2.086,95%CI:1.583~2.623,P=0.000),糖尿病(OR=2.504,95%CI:1.337~4.890,P=0.014),吸烟(OR=1.802,95%CI:1.913~4.623,P=0.012)是ACS患者1a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浆水平GDF-15为ACS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04-2015-01于我院住院的371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入院时MMP-9浓度,对其随访1年,观察终点为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结果:按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组血浆MMP-9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浓度升高、糖尿病、吸烟是ACS患者1年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P-9与ACS患者1年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多支病变组3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多支病变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入院时血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且多支病变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单支病变组(P=0.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多支病变、糖尿病、入院时血糖、肌酐为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糖为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OR=1.526,P=0.009)。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时,具有多重危险因素,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再灌注治疗结果。方法51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37例行介入治疗,10例行溶栓治疗,4例予保守治疗;运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住院死亡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51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37例成功行介入治疗,无1例死亡,发生心绞痛5例;10例行溶栓治疗,临床判定再通4例,7例发生心绞痛,3例死亡;4例保守治疗,死亡1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右心衰合并心源性休克、女性、年龄、多支病变均为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较高,心脏功能、年龄、性别及血管病变严重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在降低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特别是合并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方面优于溶栓及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和空腹血糖(FB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ACS患者623例,根据CRP检测结果和FBG检测结果分为4组:A组(FBG正常,CRP正常)、B组(FBG正常,CRP升高)、C组(FBG升高,CRP正常)及D组(FBG与CRP均升高)。观察患者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ACE危险因素。结果与A组相比,其他3组MACE发生率均显著增加。高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FBG升高、CRP升高都是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 FBG升高及CRP水平升高与ACS患者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二者都升高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居家期心脏康复自助模式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脏康复护理,观察组接受居家期心脏康复自助模式干预,干预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率、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1年后的自我效能评分、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年内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居家期心脏康复自助模式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可提高慢性病自我管理效能、冠心病风险因素控制率,降低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干预治疗8周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8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后,75 mg/次,1次/d,连用8周,评价并比较治疗8周时2组临床疗效及干预治疗8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时,干预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8周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提高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和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因ACS伴严重心力衰竭并接受IABP辅助PCI治疗患者19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显示的血管病变特征和介入治疗结果,随访患者术后1年内存活情况,根据患者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136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类型和发病至PCI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年龄、入院时血肌酐(Cr)水平、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和心功能4级的比例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心功能4级、"罪犯"血管为左主干(LM)、术中发生无复流和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术前心功能4级、"罪犯"血管为左主干、术中发生无复流和术后TIMI血流3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316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其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 176例与对照组(Hcy 10μmol/L) 140例,收集患者病史、化验检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住院资料,分析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心脏破裂和联合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结论 H型高血压是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检测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162例,正常对照30例。床旁检测患者入院时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入院后72 h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力衰竭组治疗7 d后复查NT-proB-NP。对所有患者随访30 d,观察两组随访期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或再入院)发生情况。结果 NT-proBNP水平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评估,NT-proBNP水平升高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NT-proBNP联合cTnI检测能提高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治疗后NT-proBNP下降<30%者,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结论 NT-proBNP水平同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性相关,对判定疗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行PCI治疗、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的患者213例,比较入院与随访时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的改变;按照不同生活方式及规律用药情况对比各种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冠脉造影改变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各危险因素均有所控制;生活方式不健康,或不规律用药的患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明显降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显著增多,冠状动脉情况也有所恶化。结论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不够理想,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减少不良事件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泉  陈安宝  陈嘉勇 《临床荟萃》2010,25(8):651-653
目的 初步探讨入院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109例ACS患者按血糖>7.8 mmol/L分为A组(n=68例),血糖≤7.8 mmol/L为B组(n=41例),比较两组临床情况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基线指标为自变量,以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住院期间对心血管事件有显著性影响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的心率、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均高于B组,心率(116.9±10.8)次/min vs(105.1±21.2)次/min、Cr(142.0±8.9)μmol/L vs(109.0±10.1)μmol/L,CK-MB(0.38±0.01)μg/L vs(0.27±0.00)μg/L,cTnI(189.0±10.5)μg/L vs(86.0±9.8)μg/L(均P<0.01);两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29.4%vs 26.8%)、心源性休克(4.4%vs 4.9%)、心律失常发生率(22.1%vs 34.1%)近期死亡发生率(2.9%vs 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心率、肌酐和血糖升高是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血糖水平升高是ACS患者风险发生的标志.为制定ACS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PCI术治疗的11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资料,统计其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急诊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112例PCI术后患者中,有3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力衰竭比例最高,为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Ⅳ级、低钾血症、合并糖尿病、吸烟史、血氧饱和度(SaO2)90%是AMI急诊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AMI急诊患者PCI术后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NYHA分级、低钾血症等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21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析发生胃肠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213例患者共有36例发生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17%。冠心病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75岁、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脏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败血症等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75岁、呼吸衰竭、败血症为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此外,发生胃肠道出血会明显增加患者的总病死率与心血管相关的病死率。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胃肠道出血风险较高者,应考虑预防性用药,或适当减少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能减少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初步分析SLE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急诊科正确诊治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科2012年7月26日—2016年7月22日收治的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近4年我院急诊科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7.17%(63/367)。63例患者以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主诉来院急诊,发病至急诊科就诊时长4(1,12.5)d,确诊SLE并AHF 38例、周围血管病1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包积液3例、频发室性早搏及肥厚性心肌病各1例,本次发病距诊断SLE时长4.25(1,8.25)年。本组死亡1例(1.59%),62例经治疗病情较稳定后,出院21例(33.33%),转院11例(17.46%),仅不足50%的患者转相关专科继续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是SLE合并AHF的危险因素(P=0.005,OR=10.536,95%CI:2.023,54.871);高脂血症病史(P=0.040,OR=0.111,95%CI:0.014,0.900)、血小板计数异常(P=0.049,OR=0.990,95%CI:0.981,1.000)、心脏瓣膜病(P=0.041,OR=0.151,95%CI:0.025,0.92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SLE相关心血管事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治疗不同于一般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临床医师亟待加强对SLE并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认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植入材料、靶血管病变特征、术前状态、炎症因子及急性期蛋白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支架材料介入治疗后的效果有影响,为验证紫杉醇涂层支架临床应用后材料及宿主的相关反应,实验观察了接受紫杉醇涂层支架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①连续性入选2004-12/2006-03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7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全部病例均置入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症状发作平均(34.1±16.2)h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热休克蛋白70阳性表达水平。②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出现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术和继发心衰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者为近期预后不良组,无上述情况者判定为近期预后良好组,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术前状态、靶血管病变特征、植入支架的各项参数及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68例患者完成随访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独立于其危险因素,能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近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OR值为0.904,P<0.05)。结论: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应用紫杉醇涂层支架临床治疗近期效果评估中,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水平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说明外周血热休克蛋白70可能成为判断紫杉醇涂层支架介入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15例UA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及血糖、血脂、尿酸,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与hs-CRP的关系,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与血清hs-CRP浓度差异。结果UA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者血清hs-CRP浓度升高,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及范围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UA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与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吸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hs-CRP水平明显增高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hs-CRP水平明显增高是不稳定心绞痛发生近期冠脉事件独立的危险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短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研究组87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组给予PCI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治疗后7 d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力衰竭加重、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DD、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随访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静脉溶栓治疗以及LVEDD、LVESD、LVEF水平均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PCI围术期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情况,再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发生组38例(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未发生组114例(未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2组一般资料,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再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独立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152例患者接受风险管理后,38例(25.00%)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存在高血压病史、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存在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6 mmol/L、白细胞计数≥10×109/L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因素.经ROC曲线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HDL-C、LDL-C、BMI早期预测患者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的AUC分别为0.702、0.732、0.667、0.724、0.754、0.706.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PCI治疗围术期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但仍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故需早期识别、控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